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进军主任医师传承并发扬徐经世国医大师“调肝”学术思想,在消渴诊治方面具有独到见解,认为随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消渴病可责之于肝,故从“调肝”论治。提出消渴以肝气郁滞、化火伤阴为始动因素,日久延及肺胃脾肾四脏腑,从五行生克理论入手,将消渴分为上消—肝火犯肺证,中消—肝郁胃热证、肝郁脾虚证,下消—肝肾阴虚证的3期4型。运用旋覆代赭汤合竹叶石膏汤泻肝清肺治上消,黄连温胆、泻心合白虎汤分消走泄治肝火犯胃型中消,养真汤理脾养阴治脾阴亏虚型中消,一贯煎合二至丸补益肾水、清平相火治下消,临床疗效颇著,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脾瘅"、"消瘅"、"消渴"范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化燥而发为消渴.本病病机主要责之于阴虚燥热,表现为肺燥、胃热、肾虚证候.治疗以滋阴清热为大法,从上、中、下三消分治,上消主肺燥,中消主胃火,下消主肾阴虚,此"三消论"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糖尿病尤其是出现慢性并发症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证多虚实夹杂,单一的滋阴清热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消渴之名 ,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学文献对本病论述颇详。《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的治疗方法。后世医家以本症“三多”症状的主次 ,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 ,认为上消病在肺 ,中消病在胃 ,下消病在肾。病因病理主要由于素体阴虚 ,复因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而作 ,治疗上按“三消”论治。上消为肺热化燥 ,治宜清肺生津 ;中消为胃热 ,治宜清胃热 ;下消为肾阴不足 ,治宜以滋肾阴为主。笔者通过对本病的观察及学习前人的经验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 ,略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先进。1 消渴主因 ,责之于肾消渴虽有上、中、下…  相似文献   

4.
蒲永文  蒲志孝 《中医杂志》2004,45(8):636-637
温阳法是八法之一,又称温里法、祛寒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中医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载方百余首,治疗药物多选择益气养阴之品.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等主张治疗消渴当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为要.清代黄坤载等认为消渴责之于肝,而治疗亦力主清热养阴.至费伯雄则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唯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天花粉治疗.  相似文献   

5.
董方  张群策 《陕西中医》1992,13(6):283-285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于中医“消渴”、“消痹”、“隔消”、“肺消”、“消中”等病范畴。一般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引起,且以阴虚为本,肺脾(胃)肾三脏阴虚互为影响,主要责之于肾,发病机理始于阴虚引起燥热,阴虚重点在肾为其本,燥热表现在胃是其标,本病以虚证、热证为多、寒证、实证较少,尤以湿热之证最为多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其  相似文献   

6.
蔡然  卢薇 《四川中医》2010,(2):16-17
消渴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本病论病变脏腑既责于肺胃肾,也要重视脾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脾气虚弱、脾虚湿滞、脾气阴虚、脾虚瘀滞四证阐述消渴责之于脾的病机,以期对消渴病的治疗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近几年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根据临床主证所涉及脏腑及三多证的主次分上、中、下三消.肺热伤津,渴而多饮为上消,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饮加葛根、麦冬、玄参;胃热积盛,消谷善饮为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以清胃泻火,滋阴增液,方用玉女煎加栀子、黄连,若大便秘结不行,可合用增液承气汤;肾阴亏虚,不能化气行水,分清别浊而多尿为下消,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治以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介绍王玉林名老中医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吸收苗族民间用药经验治疗慢性肾炎。王老认为:慢性肾炎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复感风、寒、湿邪,兼有内生水湿、痰饮、瘀血所致,其本在脾肾虚弱,其标在外感、内生之邪,因地治宜可加用苗药。王老通过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加用苗药治疗慢性肾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对王老临床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由于影响人们的美观,因此其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临床治疗中,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为风、湿、热、毒,主要责之于肺、脾、心三脏,病机主要为热毒蕴阻.辨证分型主要有风热蕴肤、湿热毒蕴、血虚风燥、肝肾不足.治疗上须审证求因,辨明脏腑,选方用药时应注意"治血"及花类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和发挥,然多偏于实热和虚热,且论中消者居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消渴属虚寒者亦不少见。兹就历代医家所论,结合临床浅谈对虚寒性中消证的辨治体会。1 虚寒性中消证的概念 消渴之病名,首先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消渴之属热者论述颇多,对虚寒性中消《景岳全书·三消渴证》曰:“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晚清王旭高则言:“脾伤重则多中消。”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告戒:“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以燥热之药治渴人所不知也。”李用粹的《证治汇补》言明:“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症,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近代张锡纯又言:“然消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  相似文献   

11.
胡建平  李瑛 《江西中医药》2004,35(10):25-26
消渴,症状表现以“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为主,其病机变化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历来医家多责之于肺、胃、肾三脏而以上、中、下三消分治。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功主疏泄,调畅气机,疏达情志,从消渴之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来看,肝脏的病理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消渴之辨证论治首重肝脏。  相似文献   

12.
丁世幸 《光明中医》2008,23(3):273-274
《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研究专书,祛邪同时,尤重扶正,现就其护阴(津)心旨探述于后: 1清热生津 适用于暑热耗伤津气,“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痉湿脶病脉证并治》及肺胃热盛,“渴欲饮水,口舌干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重用石膏清热护津同时,以知母、人参、粳米、甘草养阴益气,热除津复,其证可愈。  相似文献   

13.
正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方面,《内经》等中医著作已意识到该病的发生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望过度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辨治消渴的传统方法是以上、中、下三消划分为纲要的辨证体系。本病的主要病机诚如《临症指南医案·三消》邹滋九按语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床上往往上中下三消相互兼夹,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笔者结合临床,参看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14.
王化猛 《光明中医》2002,17(2):56-58
徐恕甫 (1884~ 196 4年 )先生 ,系安徽省名老中医。悬壶 5 0载 ,临证涉及内、外、妇、儿诸科。先生甚崇东垣 ,对内科杂病从脾胃治疗尤为擅长。常取三法 :一曰峻平缓急随证分治。因内伤脾胃有轻重缓急之别 ,则治疗的方药应有辛甘燥润之分 ,施峻补或平补 ,急投或缓投 ,应随证严格掌握。二曰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病在脾胃乃不同原因造成 ,病在五脏又可共责之于脾胃内伤。故而治疗时应分清异同 ,辨证施治。三曰纠偏制弊 ,药用反佐。根据脾恶湿、胃恶燥 ,健脾太过易碍胃 ,养胃不慎将困脾的特点 ,施治时以药偏调病偏 ,且谨防药偏太过 ,遂法以和平…  相似文献   

15.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16.
林冰至 《新中医》2020,52(8):194-195
笔者论述糖耐量异常发病责之于脾,即其发病过程责之于脾失运化;认为糖耐量异常的病机关键在于脾失运化而不在于阴虚燥热,故其属于脾瘅,不属消渴;提出糖耐量异常应从脾论治,以芳香醒脾之品运脾醒脾,有兼证者兼顾治之。  相似文献   

17.
天疱疮病因病机为心火脾湿内蕴,复感热毒之邪;或因湿热内蕴,耗伤气血,出现气阴两伤;或病程日久,过用寒凉,阳气受损,致使脾肾阳虚。湿热毒炽证当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为法;心火脾湿证重在清脾理脾、泻心凉血;湿邪为患,当责之于脾,详辨"脾为湿困"及"脾虚湿盛";病程日久,易致脾肾阳虚,当温补脾肾;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外治,调护并举。  相似文献   

18.
1 治胃必求脾 脾胃同居中焦,相为表里,胃喜润恶燥而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而主升清。胃主受纳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消磨水谷,合而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上相合互助,病理上也必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因脾失健运而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少、倦怠、消瘦的脾胃虚弱证,治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致湿阻中焦出现纳果腹纳、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治疗贵在调脾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维明 《国医论坛》2002,17(3):50-50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 ,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传统观点认为 ,其病变脏腑重在肺、脾 (胃 )、肾 ,而以肾为关键。如《石室秘录·消渴》篇云 :“消渴之证 ,虽分上、中、下 ,而肾虚以致渴 ,则无不同也 ,故治消之法 ,以治肾为主 ,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但笔者在临证中体会到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本病治疗贵在调治脾胃。1 脾胃失调 ,本病病机关键脾主运化 ,输布精微 ,升清降浊 ,开窍于口 ,脾失健运 ,浊气久滞 ,郁而化热 ,则多食善饥。脾虚散精不及 ,上归于肺的精微物质减少 ,…  相似文献   

20.
再论脾与消渴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及相关材料,结合用药实践,以临床表现、疗效为依据,认为消渴病(糖尿病)虽以肺胃肾而分上中下三消,实皆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有关,综观古今治消渴之方,用治脾之药过半数以上,故治消渴病当以治脾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