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4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前后作异丙肾上腺素超声心动负荷试验,拟进一步评价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疗效。方法在患者安静休息的基础心率及应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点滴后不同心率状态下测定二尖瓣口面积(MVA)、二尖瓣跨瓣压差(MVG)及心排血量(CO)。结果二尖瓣球囊扩张使得静息状态下的瓣口面积(0.91±0.28升至1.87±0.23cm2,P<0.01),跨瓣压差(12.5±6.3降至3.9±1.9mmHg,P<0.05),及心排血量(3.93±1.44升至4.73±1.01l/min,P<0.05)发生明显变化。在球囊扩张前做异丙肾上腺素试验时,虽然随着心率加快,跨瓣压差明显升高(P<0.01),但瓣口面积及心排血量并无显著改善(P>0.05)。但球囊扩张术后再做异丙肾上腺素试验时,随着心率加快,跨瓣压差升高,瓣口面积(从1.85±0.48升至2.32±0.36cm2,P<0.01)及心排血量(从4.48±1.98升至7.55±1.90L/min,P<0.01)均明显进一步改善。结论异丙肾上腺素超声负荷试验能进一步评价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贮备功能,且该法安全、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2.
开展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经验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noue法对50例风心二尖瓣狭窄(MS)患者施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单纯MS者14例,伴二尖瓣返流(MR,1-2/4度)及轻度主动脉瓣病变36例。房颤21例,外科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4例,术后血液动力学显著改善:左房平均压从23.7±7.7降至11.0±4.9mmHg(P<0.001),跨二尖瓣压差(MVPG)由20.2±8.3降至4.1±3.2mmHg(P<0.001)。二尖瓣瓣口面积从0.91±0.20扩大到2.03±0.2cm2(P<0.001),左房径从4.96±0.82缩小至4.1±0.51cm(P<0.01),主功能从3±0.46提高到1.37±0.51(P<0.001)。本组病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掌握好房间隔穿刺技术,选择无明显瓣膜钙化和瓣下严重融合的病例,对房颤病人进行抗凝准备和正确掌握扩张终点是PBMV成功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对33例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了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3种计算二尖瓣瓣口面积的方法。统计表明,PBMV前Gorlin公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压差减半时间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二尖瓣口面积间有显著相关,但PBMV后仅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MVAE)与连续波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MVAD)维持PBMV前相似的相关性;3种方法计算的瓣口面积在PBMV前后的变化率亦不相关。PBMV后血液动力学改变对Gorlin公式及压差减半时间计算的二尖瓣口面积有明显影响,3种计算二尖瓣口面积的方法不能混用,PBMV术后测量二尖瓣口面积应以二维超声心动图方法为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评价三腔单球囊导管行经皮二尖瓣分离术(PTMC)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行右心导管术测右室和肺动脉压,8FMulins管和房间隔穿刺针穿刺房间隔,成功后肝素化,送入左房导丝到左心房,沿导丝送入三腔球囊导管进左房后操纵导管过二尖瓣口进左心室。同步测二尖瓣跨瓣压差,迅速充盈球囊扩张二尖瓣口,至腰部凹形消失立即回抽空球囊并留置在左室内再次测二尖瓣跨瓣压差。术前、术后采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谱勒血流仪检查,评价PTMC疗效、二尖瓣反流和有否房间隔缺损等情况。结果本组58例成功率为100%。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52.4±18.9mmHg,术后降至39.9±17.1mmHg(P<0.001);二尖瓣跨瓣压差自术前17.7±8.2mmHg术后降至1.9±2.2mmHg(P<0.001);二尖瓣口面积自术前1.0±0.2cm2术后扩大至2.1±0.3cm2(P<0.001);术后心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三腔单球囊导管操作简单,毋须左心导管亦能同步测二尖瓣跨瓣压差,且无重要并发症,安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的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闭式分离术后平均13.9±6.5(4~24)年的16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进行了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男性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3±6(32~52)岁。结果:二尖瓣口面积由0.98±0.20cm2增加至1.91±0.49cm2(P<0.001);二尖瓣跨瓣压差由1.58±1.08kPa(12±8mmHg)降至0.50±0.50kPa(4±4mmHg,P<0.01)。并发症:术后发生二尖瓣返流1例,返流加重1例;4例发生房间隔水平分流;3例扩张时球囊破裂。结果提示:对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病人(1)行PBMV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二尖瓣超声记分对其病例选择及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记分≤10者疗效最佳;(3)操作中房间隔穿刺及二尖瓣口扩张有时将面临困难,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0例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后左心功能进行了追踪,拟期评价PBMV的疗效.方法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的左室短轴缩短百分率(FS),二维超声心动图(改良Simpson法)的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结果与术前比较;FS、SV、EF和CO均明显均高(P<0.001).三个月后FS和EF没有进一步改善(P=NS).在对扩瓣前后二尖瓣口面积的变化与FS和EF的变化的直线回归分析中发现,随着瓣口面积的扩大,EF和FS出现明显升高(r=0.644,r=0.594).这表明,瓣口面积的变化是导致左心功能改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的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的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10例(A组),与无二尖瓣分离手术史的患者10例(B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A组二尖瓣瓣口面积(MVA)由1.17±0.24cm2增至1.88±0.28cm2(P<0.001),B组中MVA由1.51±0.27cm2增至2.53±0.67cm2(P<0.001);血液动力学改善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10)。PBMV治疗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安全、有效,可避免或推迟开胸术,可作为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外科手术的一种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前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3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PBMV前后的血浆CGRP和内皮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并与左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和血液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旨在探讨血浆CGRP水平与二尖瓣狭窄和PBMV的关系。结果显示:术前血浆CG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3±1.01和22.29±6.42ng/L,P<0.001),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12.15±3.32ng/L,P<0.001),以后继续升高,而血浆内皮素水平则呈相反变化(P<0.001);CGRP与内皮素的血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427,P<0.01);血浆CGRP水平与心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703,P<0.001),与平均肺动脉压、平均右房压和平均左房压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01、-0.535和-0.598,P均<0.001);心功能越差,血浆CGRP水平越低(P<0.001)。提示CGRP在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血浆水平可作为判断二尖瓣狭窄病情和PBMV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比较了35例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的肺动脉频谱时间间期的改变。结果表明,PBMV术后右室射血前期(RPEP)及RPEP/RVET明显减小,AT/RPEP增大;而加速时间(AT),右室射血期(RVET),减速时间(DT)及AT/DT则无明显改变。PBMV前后RPEP/RVET的改变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二尖瓣口面积改变呈正相关(r=0.496,p=0.01),但与Gorlin公式计算的二尖瓣口面积改变不相关。我们认为PBMV后脉冲多普勒肺动脉频谱时间间期测定有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应用逐步回归法对影响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因素进行了处理。软件采用SAS6.03,以术后残余压差为因变量(A),术前压差(X)、球囊/瓣环比值(Y)和球囊充盈时间(Z)为自变量,在a=0.15或0.05时,球囊充盈时间被剔除,进一步偏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压差对疗效的影响最大,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6895,球囊/瓣环比值的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2407,确定系数R=0.4919,回归方程为A=4.6019+0.3528X-3.7099Y。本研究认为,PBPV虽是治疗PVS的首选方法,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病人,并根据瓣环选择合适的球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Inoue及国产球囊对41例患者施行了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成功的40例平均左房压由术前的15.7±3.1mmHg降到6.7±2.9mmHg(P<0.001),跨瓣压差由术前的13.1±2.1mmHg降到4.5±2.4mmHg(P<0.001),二尖瓣口面积由术前的1.10±0.25cm2增加到1.99±0.27cm2(P<0.001),左房内径由45.8±5.3mm减少到41.2±4.9mm(P<0.05),心功能由术前的3.10±0.62级改善到1.58±0.74级(P<0.01)。24例随访9±5个月结果示除2例发生再狭窄外,其余病例与术后3天相比,二尖瓣口面积和心功能无明显改变,左房内径进一步下降到38.2±4.6mmHg(P<0.05)。表明,PBMV的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5的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的效果及随访进行了观察。用日本INOUE和广东省医院制球囊导管,按常规方法在X线透视下,借助B超协助定位,术中进行持续压力监测及B超监测。术后随访一年半,观察B超、胸片、心电图等。15例患者中,除1例因左房导丝(TMC)脱位外,其余14例成功。二尖瓣口面积由0.82±0.15cm2增至1.69±0.34cm2,左房容积缩小,二尖瓣跨瓣压差减少,肺动脉压下降,心尖区舒张期杂音明显减轻,术后恢复较好。经常规抗风湿治疗,无一例发生再狭窄。作者认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防治风湿活动,PBMV在临床上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多普勒超声测定二尖瓣位人工瓣跨瓣压差和瓣口面积(MVA)的准确性,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1例Sorin型侧倾碟瓣的跨瓣压差及MVA进行测定,并与心导管检查进行比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由多普勒测定的人工瓣跨瓣压差及MVA与心导管测量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由多普勒超声测量的跨瓣压差、MVA均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多普勒超声技术定量评价二尖瓣返流(MR)的临床价值。采用四种多普勒超声方法测定MR患者(48例)的每搏返流量(RV)及返流分数(RF),其中27例与心导管方法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二尖瓣口平均面积血流量法、二尖瓣环圆形截面积血流量法、二维超声容积法及血流会聚法(FCM)的RV、RF测值与心导管法比较相关显著(r分别为0.84~0.94,0.83~0.89),以FCM的RV相关最佳(r=0.94),且误差小。(2)四种超声方法中,FCM与二尖瓣口平均面积血流量法的RV测值相关最明显(r=0.93)。表明FCM测定MR最为准确、简便,而当会聚法不合适时,可用二尖瓣口平均面积血流量法测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8例二尖瓣狭窄(MS)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与二尖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及血液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浆ET-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比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2)。血浆ET-1水平与平均肺动脉压、平均左房压和LAD呈显著正相关(r=0.783,0.512和0.352,P<0.001,0.002和0.05),与其它血液动力学参数无明显相关关系。研究表明,ET-1在MS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测定其变化,有可能作为判定病清程度及PBMV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分析老年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行PBMV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状况。结果21例行PBMV,20例成功,成功率95.2%;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因瓣膜明显均质性致密增厚而扩张失效。平均随访9±3个月,PBMV术后二尖瓣口面积从1.12±0.25cm2增加至1.89±0.27cm2,左房平均压从3.40±1.08kPa(1kPa=7.5mmHg)降至1.72±0.75kPa,术后心功能改善1级者6例,改善2级及以上者14例,手术失败1例心功能无改善。结论PBMV是老年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远期疗效观察(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26例单纯性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ICPS)。术前跨瓣压差6.6±1.6kPa(49.5±12mmHg),术后即刻跨瓣压差2.9±0.7kPa(22±5.3mmHg)。随诊3个月至7年(平均4.3年),远期跨瓣压差小于术后即刻跨瓣压差。术后3.5年出现1例轻度再狭窄,占3.8%。4例合并轻度肺动脉瓣返流,对心功能无影响。6个月后,跨瓣压差轨迹趋于稳定。远期效果佳。  相似文献   

18.
超声心动图评价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法乐氏四联症(TOF)根治术疗效的评价。方法:C地31例TOF根治术患术前及术后一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PA)、左肺动脉(LPA)、右肺动脉(RPA)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宽(P=0.0001),肺动脉瓣最大血流速度(PAVmax)肺动脉跨瓣压差(P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01)。结论:RVOT、PA、LPA、RPA、PAVmax、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测二尖瓣口充盈能量和能量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尖瓣口充盈能量和能量效率与瓣口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3种状态即自然瓣、狭窄瓣和机械瓣〔共分为5组即正常组、狭窄瓣组、二尖瓣替换术(MVR)后2周组、MVR后1.0~4.9年组和MVR后5~10年组〕的二尖瓣口及不同瓣号、瓣型和瓣龄的机械瓣口能量学指标与瓣口功能的定量关系作对比研究。结果:狭窄瓣组较正常组有效充盈能(Eef)和总充盈能(Etot)显著增加,能量效率(η)显著降低;MVR后2周、1.0~4.9年、5~10年组较狭窄瓣组Eef和Etot显著降低,而η显著增加;η随瓣口狭窄级别和替换瓣龄的增大而进行性下降;机械瓣同号不同瓣型(单叶与双叶)之间η有显著差异,时间-η曲线分离。η与瓣口面积、瓣口阻力和左心房张力成较好的相关关系(分别为r=0.67,r=-0.72,r=-0.82)。结论:瓣口能量效率是衡量不同状态和不同机械瓣龄的二尖瓣口能量分配、利用及工作效率优劣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测定左心腔内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左心瓣膜反流探讨无创测定左心腔内压力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连续波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WDE)和心导管同步测定47例患者二尖瓣反流最大压差和主动脉瓣反流舒张末最大压差,结合肱动脉压的测量,计算左心房压和左心室舒张末压。结果:两种技术测定的左心室舒张末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r=0.85,y=1.201x-0.286,P<0.001),左心房平均压与平均肺小动脉嵌顿压间高度相关(r=0.95,y=0.901x+0.154,P<0.001)。结论:CWDE能准确测定左心瓣膜反流压差,为无创测定左心腔内压力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