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氨酸加压素对家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精氨酸加压素对体外培育的兔全血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影响。结果表明,AVR对内毒素诱生EP过程有明显抑制作用;而AVP单独与血细胞培养无降温物质产生;同时,所用剂量的AVP对EP性发热无直接抑制作用。因此作者认为,AVP1能够抑制ET诱生家兔血细胞生成EP,这可能是其降低或阻断ET性发热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内生致冷原(endogenous cryogen,EC)对体外培育的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及体内EP性发热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两部分:Ⅰ、观察EC对体外EP生成的影响。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8只,分别注射不同培养条件获得的EP(EP、EP_1、EP_2)或NS_0 EP_1和EP_2是在培养过程中加入EC而获得的。结果显示:注射EP_1和EP_2组发热效应明显低于EP组(P<0.05),表明EC影响了EP的生成。Ⅱ、观察EC对EP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8只,分别静脉注射EP、EP+EC、NS。实验结果显示:注射EP 1ml/kg+EC 1ml/kg组的发热效应比注射EP 1ml/kg组明显降低(△TP<0.05和TRI_3P<0.01)。表明EC对EP性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者认为:EC抑制或降低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部分可能是由于对抗了EP的致热活性,另部分是由于抑制了ET诱生EP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Ficoll-Hypaque分离技术,从离体兔血液获得单核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含单核细胞0.65~1.0×10~6cell/ml的悬液。以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激活,37—38℃振荡孵育10小时。离心收集上清液进行超滤。收集液中含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monocytic endogenous pyrogen)。实验证明:通过Ficoll-Hypaque分离技术可获得高浓度的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该内生致热原给动物静脉注射引起明显的发热。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给家兔静脉注射分离纯化的EC,,观察了EC对正常体温、ET性发热时体温及血清Fe~(2+)、Zn~(2+)、Cu~(2+)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EC能降低正常体温及ET性发热时升高的体温;同时,EC能抑制ET性发热的第二热峰的形成;但EC不能拮抗ET引起的血清Fe~(2+)、Zn~(2+)、Cu~(2+)含量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EC可能参与了正常及发热时的体温调节过程,但可能不参与ET所致的其它急性期反应调节。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家兔全血加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体外培养提取粗制家兔内生致热原。给大鼠静脉注射复制发热模型,观察了不同温度保存和不同时间保存的EP对其致热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保存3天,-40℃保存3天,7天,30天和180天的EP与4℃保存1天的EP比较,其发热第一时相发热峰值和1小时体温反应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热第二时相△T和第二时相1小时TRI,在4℃保存3天和-40℃保存3天,  相似文献   

6.
内生致冷原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第二热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内生致冷原(EC)能否影响内毒素(ET)性发热第二热相或热限水平,并确实脑脊液中cAMP水平是否与EC的降温作用有关,作者用90只新西兰兔进行实验。观察:①输注人尿或等量生理盐液对正常家免体温的影响,检测EC效应期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②在第二热峰出现前输注人尿或生理盐液对第二热相的影响,检测EC效应期血浆及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结果表明:①人尿明显降低正常家兔的直肠温度,而等量生理盐液则无此作用,且两者均引起血浆及脑脊液中cAMP浓度的明显下降,提示EC的降温作用与脑cAMP浓度下降可能无重要关系;②人尿(EC)抑制ET性发热第二热相的形成,从而降低热限水平,变双相热为单相热,同量生理盐水无此作用,两者都能降低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的水平,但EC不及NS明显,表明EC抑制第二热相或降低热限水平的作用也与cAMP浓度变化无重要关系,作者推论cAMP不是ET性发热第二热相的唯一成因。  相似文献   

7.
用126只大耳白家兔分成三部分进行实验,每部分动物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实验,均用内生致热原复制发热模型。前者实验动物,针刺“百会穴”,后者实验动物,针“刺非穴位”,均观察对发热的影响。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均不注射内生致热原,但针刺实验组动物“百会穴”,观察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 针刺内生致热原发热家兔“百会穴”,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在体温上升期,发热高度降低,抑制体温上升、加大退热幅度和加快退热速度;(二) 针刺内生致热原发热家兔“非穴位”。没有显著的退热作用;(三) 针刺正常家兔“百会穴”,体温不因针刺而发生显著波动。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家兔单核细胞致热原(monocytic endogenous pyrogen)粗制品,通过超滤、Sephadex G75、QAE-Sephadex A50和等电聚焦电泳方法进一步纯化内生致热原。实验结果表明:凝胶层析纯化内生致热原,有两个致热原性蛋白吸收峰,其致热活性0.3μg蛋白和5.0μg蛋白均引起0.6℃的发热效应。等电聚焦电泳获得的致热原活性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别为5.1和3.6。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内毒素(ET)和内生致热原(EP)热限的形成机制,观察家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ET和EP的发热效应。确定ET及EP的热限剂量后对ET与EP热限的发热水平以及热限加不同致热原负荷时发热水平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实验表明:1.ET热限水平明显高于EP热限水平,提示ET性发热及热限的形成机制与EP性发热及热限形成机制有所不同。2.EP热限加ET负荷使发热高度突破了EP热限,而ET热限加EP负荷则未能使发热高度超过ET热限的水平。表明ET热限包含了EP热限,即EP热限是构成ET热限的重要成因,但不是全部。ET性发热及热限的机制中还有EP以外的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1.
用封闭群新西兰白兔28只,观察了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对内毒素性双相热和正常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先静脉内给予纳洛酮对较大剂量内毒素引起的双相热没有显著影响,但纳洛酮单独给药,能够使正常体温下降达0.46℃。据此作者推论;内源性阿片肽在较大剂量内毒素性双相热的发生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对于维持正常体温则可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cAMP在发热机制及“EP热限”中的作用,用家兔血细胞加微量内毒素体外培育制备内生致热原(EP),在72只家兔的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EP静脉注射后4小时发热效应;在65只家兔的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EP静脉注射后1小时发热效应及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 在一定范围内,EP的发热效应随注射剂量的递增而增强,但当发热达到一定强度后,便不再随EP剂量的继续增加而加强,在剂量—效应曲线上出现“平坡”,作者称之为“EP热限”。(2)注射EP后1小时,血浆中cAMP无明显变化,而脑脊液中cAMP的浓度却明显增加,且与发热效应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 当注射大剂量EP出现“热限”时,脑脊液中cAMP的增长也受限。作者推论:脑脊液中cAMP的变化不是来自血浆,cAMP很可能是EP发热的重要中枢介质,cAMP的增长受限可能是“EP热限”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14.
本实验共分二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柴胡注射液解热效应,第二部分,观察柴胡注射液解热时对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的影响。用家兔内生致热原复制发热模型,剂量(1×10~6 cells/ml)0.5ml/kg。目前认为:cAMP是一种重要的中枢性发热介质,脑脊液中cAMP含量与发热效应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注射液(250mg/kg)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也明显低于发热对照组。作者推论:柴胡注射液可能通过某些环节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cAMP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发热效应。  相似文献   

15.
环—磷酸腺苷在内生致热原性双相热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中枢介质是否参与EP性双相热机制的形成,作者用99只家兔分两部分观察:1.不同浓度EP对热型的影响;2.双相热各期CSF及血浆中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不同剂量EP静脉注射后引起不同的热型。说明双相热的产生与EP剂量密切相关;2.EP双相热各期CSF中cAMP含量较正常对照显著增高,且与体温的变化基本平行,二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各期血浆中cAM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说明CSF中增多的cAMP是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合成的。作者推论:EP双相热时体温的波动可能与中枢cAMP含量的波动有关。当中枢内cAMP含量波动时,引起体温调定点的上下移动,并进而引起体温的波动而形成双相热。  相似文献   

16.
cAMP热限及其与致热原热限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室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中枢内cAMP的生成受限可能是致热原性发热时热限的重要成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1)在一定范围内,家兔侧脑室注射Db-cAMP(Dibutyryl cyclic AMP,双丁酰环腺苷—磷酸)可以引起依赖于剂量的发热效应,而大剂量时可出现cAMP热限;(2)非热限剂量Db-cAMP加非热限剂量EP(endogenous pyrogen,内生致热原)负荷,表现出两者致热效应的叠加;(3)Db-cAMP热限加热剂量EP负荷,发热高度没有突破EP热限或Db-cAMP热限水平;Db-cAMF热限加热限剂量ET(endotxin,内毒素)负荷,发热高度接近ET热限,但明显高于Db-cAMP热限水平。作者推论,cAMP热限的产生可能与中枢内cAMP的作用点达到饱和有关。在EP热限或ET热限的成因中,既有中枢内cAMP生成受限,又可能同时有中枢内cAMP作用点达到饱和、或cAMP后继介质生成受限。ET热限的构成,除cAMP以外,同时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7.
二甲亚砜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二甲亚砜(DMSO)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影响。方法:以健康封闭群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组。经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ET)和DMSO,用WRY-B型微机热原测温仪测定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静脉注射ET引起家兔结肠温度双相性升高,其发热反应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静脉注射ET10min前注射不同剂量DMSO组,家兔发热反应指数明显低于静脉注射内毒素组,并呈剂量依赖关系。静脉注射ET(0.4μg/mL,1mL/kg)10min后注射DMSO(60%,1mL/kg)组,发热反应指数同样明显低于静脉注射内毒素组。结论:DMSO明显抑制家兔内毒素性发热。  相似文献   

18.
用粗制家兔内生致热原(EP),给大鼠静脉注射复制双相热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大鼠EP双相热各期不同脑(下丘脑,中脑,皮质)组织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EP所致大鼠双相热各期下丘脑组织N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脑组织,在发热间歇期和发热第二时相N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皮质NT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9.
20.
石膏对家兔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效应和脑脊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