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黎 《抗感染药学》2010,7(2):127-12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间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102例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459例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患者43例(9.37%,43/459),其中24例(55.81%,24/43)出现肝功能受损;高于非乙肝病人18.75.%(78/416);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61.72%(63/102);更改治疗方案28.43%(29/102);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7.84%(8/102);诱发重症肝炎后死亡1.96%(2/102)。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HBsAg阳性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更易出现肝损害,应选择肝毒性低的抗结核药物;强化期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并给予护肝治疗,以减少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2.
魏义胜 《北方药学》2018,(7):142-143
目的:分析抗结核联合用药对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2月我院TB患者863例,实施6个月的抗结核治疗.统计抗结核肝损害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结果:863例TB患者中肝损伤72例(8.34%),其中58例伴有消化道症状;7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1例胆石病、3例胆囊炎、7例脂肪肝、2例肝血管瘤;抗结核治疗1周内出现肝损害占41.67%(30/72),抗结核治疗1~2周内出现肝损害占36.11%(26/72),抗结核治疗2~3周内出现肝损害占2.78%(2/72),抗结核治疗3~4周内出现肝损害占12.50%(9/72),抗结核治疗4~5周内出现肝损害占4.16%(3/72),抗结核治疗5周以上出现肝损害占2.78%(2/72);72例肝损害中,轻度肝损害14例、占19.44%,中度肝损害22例、占30.56%,重度肝损害36例、占50.00%.结论:抗结核联合用药时,应全程密切监测肝功能,可及早发现肝脏损害情况并作出处理,以保障抗结核治疗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蒋丽芳 《抗感染药学》2009,6(4):287-289
目的:探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规律、临床表现。方法:分析2006年—2007年2年间确诊的1567例肺结核患者采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抗结核治疗导致的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与护理。肝功能检查采用酶法。结果:1567例肺结核患者采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治疗导致肝功能损害达10.59%(166/1567);其中:男性81.93%(136/166),女性18.07%(30/166);年龄在51~70岁的患者60.02%(63/166);累计频率(频数)在服药时间30d内达39.76%(66/166),60d内达80.12%(133/166),大于60d的不同时段内19.88%(33/166)。结论:采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治疗必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的治疗原则,定期检测肝功能,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  相似文献   

4.
夏锡荣  施毅  谢增华 《江苏医药》2003,29(3):215-216
卫菲特/卫菲宁是依据WHO推荐的2HRZ/4HR短程化疗方案所研制的一种抗结核固定复合剂。由于其在治疗结核病方面的诸多优点,已被列为抗结核基本药物。1999年2月~2001年12月我们采用卫菲特/卫菲宁治疗32例结核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患者血尿酸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86例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住院进行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在抗结核前、抗结核后1、2、3周分别检测血尿酸值,分析吡嗪酰胺对血尿酸浓度的影响.结果 应用吡嗪酰胺抗结核后患者血尿酸浓度均明显升高,2周时达(534.39±147.51)μmol/L的峰值.结论 应用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浓度变化,及时干预,避免停药,保证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7,(7):1399-1401
目的:评价四逆疏肝汤对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60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中药四逆疏肝汤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指标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U/L)、AST、TBIL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四逆疏肝汤与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抗结核治疗方案致肝损害时间、程度及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后的预后 ,为临床决定抗结核治疗方案、预防肝损害提供帮助。 方法  对 70例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0例患者中 ,应用抗结核治疗方案 2HRZE/4HR者 5 8例 (82 9% ) ,2HRE(S) /4HR者 12例 (17 1% ) ,肝损害轻者 35例 (5 0 % ) ,重者 35例 (5 0 % ) ,ALT升高在 1~ 6周者 5 5例 (78 6 % )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预后良好。 结论  2HRZE/4HR方案较 2HRE(S) /4HR易致肝损害 ,在抗结核治疗期间 ,保肝治疗同时应监测肝功能 ,根据肝功能情况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可使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王树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772-3773
目的对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86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3例。对照组使用抗结核药治疗,治疗组使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空洞闭合、病变吸收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时,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96.8%、98.5%]均高于对照组[91.6%、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末,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治疗组空洞闭合效果[83.9%(78/93)]及病变总吸收率[90.3%(84/93)]均明显好于对照组[48.4%(45/93),74.2%(69/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6%(8/93)]明显低于对照组[18.3%(1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药联合能降低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促使抗结核治疗疗程能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3):617-620
目的:评价醋酸泼尼松与标准抗结核药物联用对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20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抗结核药物(3 HRZE/6~9 HRE)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在强化期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为85.00%(P<0.05),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好转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为81.00%(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00%低于对照组为16.00%(P<0.05)。结论:采用醋酸泼尼松与抗标准抗结核药物联用治疗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能降低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抗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优于标准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孙怀臣  李玉英  王超 《中国药房》2010,(34):3177-3180
目的:了解我院抗结核药及氟喹诺酮类抗结核治疗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采用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对我院2005~2009年抗结核药及氟喹诺酮类抗结核治疗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的DDDs远高于氟喹诺酮类抗结核治疗药,且以一线抗结核药为主,符合我院的用药特点。但氟喹诺酮类抗结核治疗药销售金额所占比例偏大。结论:我院抗结核药应用基本合理,但对于氟喹诺酮类抗结核治疗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需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1.
李扬  刘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679-168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慢性肝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926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按正规抗结核方案(2HREZ/4HR)治疗过程中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有无慢性肝炎、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炎、肝损害程度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926例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236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13例(30.87%);236例伴有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中出现肝损害104例(44.07%);有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P<0.05);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药物性肝损害较易出现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内。结论: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在抗结核强化期内,必要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合综合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纳入我院80例2017年1月10日至2018年2月11日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抗结核组采取抗结核药物治疗,联合组则采取抗结核药物加上莫西沙星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联合组各项指标更好,P <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和抗结核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加上莫西沙星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谢林红 《重庆医药》2009,38(15):1950-195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性别,年龄,体重,饮酒史,肝脏疾患、抗结核药方案有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不可避免出现肝损害,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张毅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208-20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2009年至2013年期间,本院诊治的4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伤,针对性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经过保肝对症治疗和有效护理后,36例肝功有所改善,待肝功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后,更改抗结核治疗方案,完成抗结核治疗,另外2例放弃治疗,2例由于过敏反应和严重肝损伤,而未能完成抗结核治疗。结论针对高危人群,密切观察强化期抗结核治疗患者的肝功损伤情况,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安康市中心医院20102012年度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评价使用抗结核药物的特点和趋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数据库,统计20102012年度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评价使用抗结核药物的特点和趋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数据库,统计20102012年抗结核药物使用数据,对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D)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结核药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均呈上升趋势。主要以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和吡嗪酰胺为主。结论我院治疗结核病药应用基本合理,在个别品种停药后可考虑引入适当品种填补空缺,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杨迎军 《中国药业》2013,22(11):110-111
目的观察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结核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7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应用抗结核药物强化治疗,研究组在强化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异烟肼与卡那霉素离子导入法治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36/39)和64.10%(25/39),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异烟肼与卡那霉素离子导入是治疗结核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抗结核药物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重度肝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的40例重度抗结核药物引起的重度肝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重度肝损伤俱在2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重度肝损伤尽管危害性大,只要熟悉掌握抗结核药物的副反应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时并定期复查肝功能,重度肝损伤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  相似文献   

18.
《抗感染药学》2017,(1):125-127
目的:比较不同抗结核药物与氧氟沙星及环丝氨酸对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2011年9月—2015年5月期间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施行手术的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37例,将其分为A组14例、B组17例和C组6例;术前分别给予A组"HREZ"抗结核治疗,B组HRE/Z与氧氟沙星治疗,C组HRE/Z与环丝氨酸治疗;药物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药物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脊柱侧弯的角度(Cobb's)及肌力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后ESR均低于治疗前(P<0.05),A组和B组患者手术后Cobb's均小于手术前(P<0.05)。结论:采用HREZ与氧氟沙星及环丝氨酸治疗胸椎结核患者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南药学》2015,(9):1003-1006
目的探讨初治肺结核(PPTB)患者出现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2140例PPT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本研究的2140例PPTB患者中,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者为182例(8.50%),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有44.50%无临床症状,86.26%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在服抗结核药2个月内,其中89.01%需更改化疗方案完成疗程。性别与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龄、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低蛋白血症、长期饮酒、化疗方案中含吡嗪酰胺及合用其他增加肝毒性药物是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针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特点,临床医师应密切监测高危人群肝功能关键指标,并根据患者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避免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7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及其中10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中有54例(39.7%)出现肝损害,HBVM阴性患者1140例中出现肝损害46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分别为(18.7±11.3)d、(31.5±13.2)d。肝损害的程度ALT分别为(121.1±55.2)U/L、(75.4±32.3)U/L;TBIL分别为(57.0±33.2)μmol/L、(36.8±24.9)μmol/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有一定影响,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HBVM及肝功能十分必要,对HBVM阳性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一旦出现肝损害,应根据肝损害的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结核治疗及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