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AN)破裂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288例破裂AN,发现10例伴有ASDH。Huni Hess分级,Ⅱ级3人,Ⅲ级1人,Ⅳ级3人,Ⅴ级3人,均经CTA诊断为AN破裂,除2例外均被脑血管造影或手术所证实。保守治疗2例,血肿清除加AN夹闭术4例,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后加血肿清除2例,栓塞加脑室外引流1例,单纯栓塞l例。结果 疗效优者2例,中残者l例,7例死亡。结论 AN性ASDH的预后极差,同术前分级相关;CTA检查后立即行血肿清除加动脉瘤夹闭有助于提高预后,合适患者可联合栓塞和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AN)破裂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回顾288例破裂AN,发现10例伴有ASDH.Hunt Hess分级,Ⅱ级3人,Ⅲ级1人,Ⅳ级3人,V级3人,均经CTA诊断为AN破裂,除2例外均被脑血管造影或手术所证实.保守治疗2例,血肿清除加AN夹闭术4例,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后加血肿清除2例,栓塞加脑室外引流1例,单纯栓塞1例.结果疗效优者2例,中残者1例,7例死亡.结论 AN性ASDH的预后极差,同术前分级相关;CTA检查后立即行血肿清除加动脉瘤夹闭有助于提高预后,合适患者可联合栓塞和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CT、MR、DSA的影像诊断价值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对2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CT平扫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5例行CT强化检查,6例行MR检查,2例脑动脉瘤病人行GDC栓塞治疗.结论 CT敏感性较差,但快速安全无创,可通过间接征像提示动脉瘤,MR优于CT,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GDC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安全可靠,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我院经全脑造影(DSA)诊断12例动脉瘤。其中5例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的标准GDC栓塞治疗。术前和术后即刻全脑DSA对比,并对临床症状的恢复进行连续的随访。结果 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体被栓塞材料(GDC)致密填塞。5例患者随访均恢复良好,生活自理。结论 颅内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瘤再破裂出血,为进一步治疗脑血管痉挛及其症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②方击对40例经CT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20例加摄旋转DSA,8例脑动脉瘤患者行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例脑血管畸形行Onyx胶栓塞治疗。③结果常规+旋转DSA共检出脑动脉瘤27例(30个)。脑血管畸形8例,脑底弄常血管网(moyamoya病)2例,无明显异常3例。8例脑动脉瘤行GDC栓塞,5例动静脉畸形(AVM)行Onyx胶栓塞,均取得良好效果。④结论DSA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进行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3D—CT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最大强度投照(MIP)、表面成像(SSD)以及模拟内窥镜(flying through)等3种成像方法分别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脑血管造影常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右侧椎动脉造影。结果 本组11例患者,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各发现动脉瘤11个,各漏诊动脉瘤1个。DSA造影检查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3mm;3D—CTA检查MIP法测得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5mm,SSD法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5.7[mm。结论 3D—CTA能够避免常规DSA造影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但是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对126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88例采用旋转血管造影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栓塞材料采用G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28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 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结果126例脑动脉瘤,123例成功栓塞,成功率达97.6%;失败3例,占2.4%;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7例,占5.6%,破裂的脑动脉瘤均继续行栓塞并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3例,占2.4%;死亡2例,占1.3%。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早期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早期(发病后3d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结果10例动脉瘤栓塞闭塞率100%,3例闭塞>90%,1例在栓塞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栓塞术后第3天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死亡。CTA(CT血管成像)与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几乎达100%。结论由于栓塞治疗的微创特点,使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对于手术夹闭更安全和简便。CT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前的诊断性“筛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方法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全部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持续泵注尼莫地平,以防血管痉挛,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麻醉诱导、术中维持,术后苏醒平稳,控制性降压效果满意,无动脉瘤破裂。结论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再破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CTA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DSA检查组85例,检出动脉瘤76例;CTA检查组95例,检出动脉瘤83例,两组均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予以证实。两组患者检查诊断阳性率间差异无显著性,3D—CTA术前时间短于DSA组,并且通过格拉斯结果分级(Cos)发现3D—CTA检查组患者预后好于DSA组(P〈0.05)。结论3D—CTA快速、便捷、无创,能有效缩短术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电妥可脱性微弹簧圈(Guglidlmi detachable coils,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在全麻下,采用GDC-10系统行栓塞治疗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全组无与操作有关的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脑血管造影复查示动脉瘤闭塞稳定,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人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适宜的患者,改进操作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闭塞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对173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临床随访,了解栓塞治疗后3-24个月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部分病人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方法,了解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情况及复发的原因。结果经对173例病人的临床随访,均未见再出血,临床症状逐步恢复,其中56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1例于1周内恢复,52例于1年内恢复,3例于1.5年内恢复。10例视力下降病人,6个月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84例病人行脑血管造影复查,5例复发,其中2例因可脱性弹簧圈吸收造成复发,3例因弹簧圈移位,瘤蒂显影,无一例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而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进行总结,探讨其治疗技术要点。方法:所以病例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26个动脉瘤,复发再次栓塞成功5例,1例因位于C2水平动脉瘤,血流快GDC难以停住,示能成功,1例因经济原因未能致密栓塞。结论: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开壁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可控电解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GDC血管内栓塞后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动脉瘤的瘤顾比例大于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C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用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无1例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性能良好,操作简便,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引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 《重庆医学》2007,36(11):1060-106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近2年我科收治的8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类型与脑外伤的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6例,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恢复良好6例,重度残废1例,死亡1例.结论 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并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CTA是早期明确诊断的有效手段,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成功栓塞183例188个动脉瘤,痊愈182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筑圈及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194例颅内动脉瘤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5例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筑圈(MDS)栓塞,69例71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40例巨大动脉瘤37例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支脉,2例用GDC,1例用MDS闭塞载瘤动脉。结果 成功栓塞194例201个动脉瘤,19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解、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以及应用体会。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沿导引管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0处动脉瘤成功栓塞,22处使用GDC,28处使用DCS,24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率〉90%,2处栓塞〈90%。4例并发脑血管痉挛并发症。术后23例患者康复,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无死亡患者。20例患者3~12个月随访DSA或CTA,2例复发。结论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但两者治疗长期的疗效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