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诫不可误表,不可妄攻,以防耗津伤阴,切忌辛温解表,注意保津液,保胃气,而慎于涌吐,当下则下,而不可妄下。对于阴亏当下者,宜用增水行舟的润下救津法,避免误治。因此我们对于温热病伤津耗阴这一基本病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3.
1 消渴病伤津耗阴的机制中医理论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津液代谢失调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变机制[1]。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纵观中医学对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与理论探讨,可以将消渴病阴津耗伤的机制归纳为火盛伤津耗阴与多尿伤阴。1.1 热盛伤津耗阴火盛伤阴是消渴病的主要发病机制。阳气过盛,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如《儒门事亲》云:“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刘河间、李东垣也认为“燥热”导致津液不足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张…  相似文献   

4.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它主要反映了“温热病邪耗伤阴津”这一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温病发展过程中,病变阶段不同,口渴的具体情况又有区别:病在卫分,表现为口微渴;病在气分,大渴且喜冷饮:病在营血,口干而不甚渴饮;病入下焦肝肾,仅口燥咽干。口渴一症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表现呢?通过学习,现提出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希指正。病在卫分——口微渴温为阳邪,必伤阴津。然卫分阶段,由于邪热不炽,病程较短;病位甚浅,限于肌表皮  相似文献   

5.
葛根黄芩黄连汤与猪苓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前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主治外有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汗出而喘,舌红苔黄,脉数等。后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主治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症。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温病”等范畴,其病机多由于素体亏虚,卫表不固,温邪病毒乘虚由表或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后伤及于心。初期病邪多在肺卫,邪正交争,表现为热毒炽盛之实证,如失治或误治,则病邪入里,伤津耗气,侵及心肾而延变为气阴两伤之虚证。  相似文献   

7.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温热病“热与津”的消长变化关系是温热病辨证论治的核心。近读《温病述义》(郭谦亨著),颇受教益。文中指出:温病是感受四时温热与湿热毒邪,以热盛津伤和湿阻气机为病机特点的一类急性热病。分别以“清热解毒、护阴养液”、“清热利湿、宣化分消”为总的治疗原则。并指出:“它是以病因的温热或温热的特性和病变的特点为依据。此外,还始终贯穿了热与津、湿与气在机理及辨证论治中的辩证关系”。本文仅就“热与津”在温热病中的消长变化及辨证论治的特点,谈谈个人学习体会,不妥之  相似文献   

9.
风温乃感受春季风温病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病。经近代医学研究属流感病毒之类,尤其是近几年气候变化无常,风温流行十分严重,其中咳嗽证尤为多见。在临床治疗中,据个人所见,西药针对性差,效果不好。笔者就其风温咳嗽之辨治,浅述一管之见。1风湿咳嗽之机理风温咳嗽与其他咳嗽有别。其病因乃是温热之邪扶风为患,温为阳邪,其性燔灼伤津,风性轻扬,皆善发泄,阳盛势必伤阴,放首犯大阴(肺)经中之明气,肺失清肃而见咳嗽之证。2风湿咳嗽之治国①起病较急,具有传染性,身热、恶风、易化煤伤阴。②咳嗽较著或喉间发痒,反复不已。③…  相似文献   

10.
仲景治杂病,十分重视治瘀,《金匮要略》对瘀血病的论述甚为详尽,其法颇为灵活,为后世研究瘀血证奠定了基础。此问题笔者略还管见,不妥之处,敬请赐教。工病因病机1.1血寒:《妇人杂病》云:“血寒积结胞门”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血受寒则凝而结瘀。凡外感寒邪,阴寒内盛均可抑遏机体阳气,使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则寒与血搏而致瘀。互·2血热:《肺搭肺痈咳嗽上气病》云:“热之所过,血为凝滞。”《妇人杂病》云:“热入血室,其血必给。”热为阳邪,能伤津耗液,热郁于血损伤血络,或热宝血结,使血流不畅而成瘀。后世王清任调:“…  相似文献   

11.
滋阴疗法曾滥觞于历代古典医籍中。自《内经》以降,下迄仲景、丹溪、景岳诸贤哲,其论滋阴者,都有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太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从而为滋阴疗法确立了基本法则。汉代张仲景根据外感六淫阴阳胜复的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可以化寒伤阳,亦可化热伤阴,故在温热救阳的同时,也重视益阴护津,并将养阴方药巧妙化裁于其它治法当中,为养阴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2.
温为阳邪,最易伤津耗液,故诸温病家论治,皆以“存津液为第一”。然温病伤阴之规律,清代以前的医家却未言及,至叶天士“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之论出,方使人发蒙解惑,耳目一新,示人在温病的临床辨证治疗中,必须始终注重胃津与肾液,确为有识之见。 温病的病理过程,实际上是人体正气(包括阴精)与温邪相互斗争而互有胜负的过程,阴津充盈,正气旺盛,则能抗邪外出;阴津亏损,正不胜邪,则邪热更炽;一旦阴液耗尽。阳无所恋,则外脱而亡。因之,防止阴液受损,及  相似文献   

13.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4.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道传或内陷心包,则易出现神志改变,轻则嗜睡,恍惚,甚则昏迷谵狂。救不及时,则神机幻灭,故辨明神昏之病因病机、病变阶段殊为重要。医著论文言及神昏多责之邪陷心包,而径投“三宝”未必应手。实际上,卫、气、营、血均可出现神志失常,兹结合《温热论》及临床实际略言一二。1 邪在卫分 一般而言,温邪初起,邪浅易治,较少出现神志改变。但温邪、暑湿侵袭肺卫,一旦不得及时外解,骤逼人里,肺卫失宣,闭塞气机,邪热扰乱神明则致神昏。1.1温邪在卫《温热论》19条…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以外感热性病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外感病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的规律。该书所论外感热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寒之邪随着病邪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机体现出不同的“祛邪于外”的反应,致病动因往往对抗机体的正气祛邪外出形成疾病。治疗之要,在于准确识别病机之关键,充分利用人体正气祛邪的机能,因势利导。代表了胆与三焦综合功能的少阳之气,启运阳气联络脏腑,影响机体阳气的抗邪能力。本文仅就少阳枢机及疏通少阳在祛邪反应和祛邪外出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希望对于深入探讨仲景治疗外感病的规律及指导临床有所裨益。并求正于同道。1 人体祛邪外出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外感疾病,后期尤多阴枯液涸之象。所以,吴锡璜说:“治温病宜刻顾其津液”,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这就告诉人们治疗温病必时刻顾护津液。四时温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风寒侵表...  相似文献   

17.
妇人温病与男子无异,然其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而病温者,或恐邪毒害妊,或虑热入血室,故论治与男子有所区别。自《内经》始创“有故无殒”之论,《伤寒论》倡“热入血室”之说,后世医家对妇人温病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论妇人温病时指出:“看邪之可解处……不可认板法”。验诸临床,信而可征,仅举数例以明之。一、祛邪护胎谨防损正妊娠病温,古人皆以四物汤加减用之,谓护胎为要,恐来害妊,如热极用井底泥,蓝布浸冷复盖腹上等退热之法,皆是保护胎元之意。叶氏进一步阐明了祛邪为护胎,护胎要祛邪的辩证关系,祛邪护胎,完全符合《内经》  相似文献   

18.
浅谈温病养阴法临床应用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养阴“养阴”一词 ,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其原意要人们顺应四时阴阳以摄生。“养”即补养 ,养阴就是侧重于滋补人体之阴液。用生津养阴之品来滋补阴液的方法 ,称为养阴法 ,又叫育阴法、益阴法。从广义上来说 ,人体的精、血、津、液皆属于阴液的范畴。因此 ,养阴法即是用生津养液、补血填精作用的方药 ,达到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目的。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所谓“存一份津液 ,便有一份生机” ,所以养…  相似文献   

19.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20.
痿病的分型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 ,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笔者根据40年的临床经验 ,认为治疗痿病必须辨证分型 ,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临症分为 7型论治。1 肺热津伤型本型为热邪或温热之邪 ,或热毒之邪 ,侵入肺卫 ,邪正相争 ,热灼津伤 ,而致“肺热叶焦”,肺不布津 ,津液不能濡养五脏、四肢、筋脉而发为痿病。一般起病急 ,病程短。症见发热或高热 ,头痛身痛 ,咽痛咳嗽 ,热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 ,甚则瘫痪 ,且伴皮肤干燥 ,心烦 ,口渴 ,咽干 ,咳呛少痰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苦红苔黄 ,脉细数。治宜清热润肺 ,养阴濡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