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秦万章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6,(3)
作者报告17例蕈样肉芽肿,占本科皮肤病患者总数的0.07%,是比较稀少的疾患。发病年龄分布于36~76岁之间,好发于40~69岁之间,特别是50~59岁年龄组最多,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性别为男13例,女4例,男:女为3:1。本病按其临床经过可分成古典型、红皮病型、暴发型三型,其中以古典型为代表,也最多见。本文全部为古典型。古典型有三期:1.红斑期或湿疹期,又称初期多形发疹期。2.扁平浸润期或苔癣样浸润期。第1、2期总称肉芽肿前期,也有仅第1期称肉芽肿前期,作者按后者划分处理。3.肉芽肿期或肿瘤形成期。本文17例中未见到第1期,扁平浸润期3例,从扁平浸润期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王夕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4,(1)
蕈样肉芽肿(MF)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极为少见且诊断、治疗困难.本文报导1例治疗成功.患者男性,58岁.3年前出现皮肤损害,据临床特点和显微镜下有Pautrier氏小脓肿的典型皮肤改变而诊断为MF.无皮肤外损害.局部用氮芥治疗直至6个月前入院时.体检见脸、手、下肢和阴茎部位有较多的散在性斑块,两侧腹股沟淋巴腺肿大,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红蛋白13.4克,血小板182,000,白细胞7,100,中性 相似文献
10.
11.
报告1例头皮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76岁。头皮红斑和溃疡2年,背部红斑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大片状红色斑块,边缘略隆起,皮损内可见粗大分枝状血管、糜烂、结痂及毛发脱落,红斑约占头皮面积80%。左侧腰、背部一浸润性红色斑块,上覆少许干燥鳞屑。头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及Pautrier微脓肿形成;真皮内弥漫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肉芽肿形成;部分淋巴细胞有异形性。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3、CD4、CD5及CD7均阳性,CD8散在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增殖核抗原(Ki-67)约20%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TCRβ及TCRγ重排阳性。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范廉洁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5,(1)
(一)现时对于蕈样肉芽肿治疗的原则是:在肿瘤前期(即Ⅰ期湿疹样、鳞屑性红斑等的多型初期发疹期和Ⅱ期扁平隆起浸润性红斑的扁平浸润期)应尽可能施以姑息疗法以求控制,而在Ⅲ期肿瘤期特别当皮肤以外其他内脏也受到侵袭时则应施行象对恶性淋巴瘤那样的强力的全身疗法。为了控制Ⅰ和Ⅱ期患者的皮疹,又不损害患者的健康,在皮肤科局部疗法占很大的比重。当然,局部疗法对于蕈样肉芽肿的全期都是必要的,而在占蕈样肉芽肿病期最长时间的Ⅰ和Ⅱ期则局部疗法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15.
1974年起,丹麦、瑞典、挪威三国成立蕈样肉芽肿(MF)联合研究组,使用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以评价该病不同时期对各种疗法的治疗效果.以下报道1974~1977三年的治疗结果.分期:本组采用改进的Van Scott和Kalmanson分期法.第一期:组织病理学上不能确诊为MF的临床类型.第二期:组织学 相似文献
16.
17.
18.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皮损活检缺乏典型特征,其诊断较为困难,故国内外学者就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并综合这几方面的特征建立了MF的临床评分系统,从而为早期准确诊断MF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腹部红斑、斑块伴瘙痒10年,左腹溃疡3个月。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腰腹部出现多处钱币大红斑,伴瘙痒,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口服西替利嗪及外用皮炎平治疗,稍有好转,但皮损未消退。3年前腹部皮损增多,部分融合成斑块,表面覆有鳞屑伴渗出、结痂,左下肢屈侧亦出现同样皮损,外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口服中药及外用水杨酸治疗,仍未见好转。3个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