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蕈样肉芽肿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因全身红斑、斑块,伴瘙痒7年,加重3个月就诊.7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髋及胸部出现许多红斑,伴剧烈瘙痒,以夜间为甚.皮损逐渐增多,累及躯干、四肢,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予以中药口服及糖皮质激素外用,皮损可部分缓解,但不能完全消退.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皮损突然增大、增多,泛发全身,自觉剧烈瘙痒,遂就诊于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精神及食欲好,两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2年前因胃溃疡在外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蕈样肉芽肿     
作者报告17例蕈样肉芽肿,占本科皮肤病患者总数的0.07%,是比较稀少的疾患。发病年龄分布于36~76岁之间,好发于40~69岁之间,特别是50~59岁年龄组最多,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性别为男13例,女4例,男:女为3:1。本病按其临床经过可分成古典型、红皮病型、暴发型三型,其中以古典型为代表,也最多见。本文全部为古典型。古典型有三期:1.红斑期或湿疹期,又称初期多形发疹期。2.扁平浸润期或苔癣样浸润期。第1、2期总称肉芽肿前期,也有仅第1期称肉芽肿前期,作者按后者划分处理。3.肉芽肿期或肿瘤形成期。本文17例中未见到第1期,扁平浸润期3例,从扁平浸润期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 例1,男,72岁,因躯干和四肢出现淡红色或淡灰白色斑片3年,于1994年8月10日就诊就于我科。1991年初患者躯干和四肢陆续出现淡红色或淡灰白色斑片,表面有少量鳞屑,不痒。既往体健,无外伤和传染病史。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7岁.皮肤出现红斑4年,结节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萎缩,Pautrier微脓肿形成,真皮大片状单一核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浸润,呈肉芽肿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LCA(+),CD2(+),CD3(+),CD4(+),CD8部分阳性,CD45Ro(+),CD68部分阳性,CD20(-).诊断为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5.
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是蕈样肉芽肿的一种罕见的组织学变异。复习文献闹述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与预后。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1岁。因全身起红斑、丘疹、结节6年,左侧眉毛脱落2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核有异形。免疫组化染色示:淋巴细胞CD3、CD5、CD4阳性,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CD68阳性。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49岁。因躯干及四肢红斑、斑块1.5年,间断发热半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片状密集分布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部分淋巴细胞核异形,真皮内可见肉芽肿病变。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3、CD4、CD5阳性,CD8散在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T细胞样受体(TCR)基因克隆重排:TCRγ重排+。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间质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60岁。躯干、四肢红斑5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肩部、左胸部和上背部可见4处环形淡红斑,边缘略隆起,轻度浸润,中央皮肤萎缩,边界欠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见弥漫性单一淋巴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核深染,呈异形改变;部分细胞移入表皮。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D45RO、CD3、CD4阳性,CD20和CD79a阴性。基因重排:T细胞抗原受体(TCR)-γ单克隆性重排。诊断:间质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9.
蕈样肉芽肿(MF)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极为少见且诊断、治疗困难.本文报导1例治疗成功.患者男性,58岁.3年前出现皮肤损害,据临床特点和显微镜下有Pautrier氏小脓肿的典型皮肤改变而诊断为MF.无皮肤外损害.局部用氮芥治疗直至6个月前入院时.体检见脸、手、下肢和阴茎部位有较多的散在性斑块,两侧腹股沟淋巴腺肿大,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红蛋白13.4克,血小板182,000,白细胞7,100,中性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儿童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儿男,14岁.自6岁起头皮开始出现脓疱,并逐渐脱发,形成浸润性红斑,近年来耳前及左胸部亦出现类似红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典型的表皮内Pautrier微脓肿、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及真皮内肉芽肿改变.高倍镜下可见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CD45RO阳性.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推荐外用糖皮质激素,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维A酸及α-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头皮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76岁。头皮红斑和溃疡2年,背部红斑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大片状红色斑块,边缘略隆起,皮损内可见粗大分枝状血管、糜烂、结痂及毛发脱落,红斑约占头皮面积80%。左侧腰、背部一浸润性红色斑块,上覆少许干燥鳞屑。头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及Pautrier微脓肿形成;真皮内弥漫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肉芽肿形成;部分淋巴细胞有异形性。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3、CD4、CD5及CD7均阳性,CD8散在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增殖核抗原(Ki-67)约20%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TCRβ及TCRγ重排阳性。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一)现时对于蕈样肉芽肿治疗的原则是:在肿瘤前期(即Ⅰ期湿疹样、鳞屑性红斑等的多型初期发疹期和Ⅱ期扁平隆起浸润性红斑的扁平浸润期)应尽可能施以姑息疗法以求控制,而在Ⅲ期肿瘤期特别当皮肤以外其他内脏也受到侵袭时则应施行象对恶性淋巴瘤那样的强力的全身疗法。为了控制Ⅰ和Ⅱ期患者的皮疹,又不损害患者的健康,在皮肤科局部疗法占很大的比重。当然,局部疗法对于蕈样肉芽肿的全期都是必要的,而在占蕈样肉芽肿病期最长时间的Ⅰ和Ⅱ期则局部疗法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2岁.因全身皮肤红斑鳞屑10年,结节、肿瘤8年于2004年8月就诊.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一鱼鳞病样斑片,无自觉症状.1个月后,胸背部皮肤出现片状淡红斑,微痒,并逐渐扩展至头面部、颈、四肢,呈弥漫性,红斑上有细小糠状鳞屑.在当地医院多次按湿疹治疗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9岁.因全身皮肤出现红斑、斑块、破溃及愈合后色素沉着16年,于2011年6月来我所就诊.16年前无明显原因患者双下肢出现暗红斑,同时膝关节内侧出现暗红色结节、溃疡,约3个月余自行愈合,留有色素沉着,后皮损缓慢蔓延至全身,无自觉症状.曾诊断"肉样瘤",未进行系统治疗.近1年来左额部及右肩背部出现暗红斑块,并破溃结痂,未愈合,自觉疼痛.  相似文献   

15.
1974年起,丹麦、瑞典、挪威三国成立蕈样肉芽肿(MF)联合研究组,使用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以评价该病不同时期对各种疗法的治疗效果.以下报道1974~1977三年的治疗结果.分期:本组采用改进的Van Scott和Kalmanson分期法.第一期:组织病理学上不能确诊为MF的临床类型.第二期:组织学  相似文献   

16.
蕈样肉芽肿(granuluma fungoides)又称蕈样霉菌病(mye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来源于T淋巴细胞的恶性淋巴瘤,该病发病率较低,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蕈样肉芽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其特征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的异常增生。内蒙地区报道较少,现将我科10年来遇到的资料较完整的5例报道如下。作者单位:010050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29...  相似文献   

18.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皮损活检缺乏典型特征,其诊断较为困难,故国内外学者就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并综合这几方面的特征建立了MF的临床评分系统,从而为早期准确诊断MF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已婚。因额部浸润红斑伴全身褐色斑块3年余入院。患者于3年前开始躯干、四肢出现褐色斑疹,额面部浸润红斑疹,无明显痛痒不适,自用维生素E乳膏后皮疹可稍有好转,日晒等刺激后有加重倾向。曾就诊于外院查血尿常规、自身免疫抗体未见异常,取额头处皮损行病理检查示:皮肤淋巴组织高度增生(真皮小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科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腹部红斑、斑块伴瘙痒10年,左腹溃疡3个月。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腰腹部出现多处钱币大红斑,伴瘙痒,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口服西替利嗪及外用皮炎平治疗,稍有好转,但皮损未消退。3年前腹部皮损增多,部分融合成斑块,表面覆有鳞屑伴渗出、结痂,左下肢屈侧亦出现同样皮损,外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口服中药及外用水杨酸治疗,仍未见好转。3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