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声像图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3年来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5例,其中血压升高3例,尿路梗阻1例,肉眼血尿1例,5例彩超检查均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全部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血压波动4例,5例经术后常规病理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至今无肿瘤复发。结论: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间断性无痛血尿和排尿时疼痛、及血压突然升高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声像图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3年来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5例,其中血压升高3例,尿路梗阻1例,肉眼血尿1例,5例彩超检查均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全部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血压波动4例,5例经术后常规病理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至今无肿瘤复发。结论: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间断性无痛血尿和排尿时疼痛、及血压突然升高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膀胱嗜铬细胞瘤罕见,约占全部膀胱肿瘤的0.06%。我们报告了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其中1例良性、3例恶性,且1例为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本文强调了术前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和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诊,警惕肿瘤转移和复发。  相似文献   

4.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与排尿有关的心悸、出冷汗、头痛等高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症状;4例均有血浆和/或24h尿中儿茶酚胺及VMA增高,结合B超、CT、MRI或膀胱镜可发现膀胱壁占位性病变。4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刻除术,经病理检查确诊,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排尿后出现的心悸、出冷汗、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膀胱嗜铬细胞瘤,检测血浆和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结合。影响学和膀胱镜检查可明确该病的定性和定位诊断,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刻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膀胱嗜铬细胞瘤为少见病,约占膀胱肿瘤的0.06%,到目前为止,国内约有37例报道。我院1954年至1986年共收治膀胱肿瘤308例,其中只有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现报道如下,并略加讨论。病例报告例1 男性,49岁,因屡发无痛性血尿,并伴有排尿后头痛、心慌、血压升高,于1979年12月20月入院。经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顶部有4×3×2cm~3肿物,诊断为膀胱肿瘤,不排除嗜铬细胞瘤之可能。手术切除顺利,病理报告为嗜铬细胞瘤。术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报道恶性嗜铬细胞瘤20例,占本院近40年来收治嗜铬细胞瘤总病例数的10.5%。20例中表现有高血压17例,尿儿茶酚胺升高16例。肿瘤位于胸腔纵膈2例,肾上腺3例,腹主动脉旁7例,盆腔4例,膀胱壁4例。手术所见及长期严密随访是早期诊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关键。并就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误诊原因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那新雨  刘宗元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46-1147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8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随访3~6年,血压正常,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血尿、排尿时头晕、头痛、心慌及血压升高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及膀胱镜检查作定位诊断,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可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0年来收治的6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疗结果.结果:6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均为膀胱嗜铬细胞瘤,充分术前准备后,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血压均降至正常.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高血压,间隙性肉眼血尿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定位诊断主要依靠B超、CT、MRI等,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VMA对本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手术切除肿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报告5例膀胱嗜铬细胞用,3例良性,2例恶性。3例排尿时有典型高血压发作,2例排尿时血压正常。除了1例因肿瘤转移,另1例因诱导麻醉突然死亡外.余3例进行手术,术后效果满意。随访3~8年未见肿瘤复发。根据临床症状,膀胱嗜铬细胞瘤分为高血压型(又称功能型)和正常血压型(又分隐匿型和无功能型)。电子显微镜对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显示:有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相当大,直径为220~280nm;无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比较小,直径仅为100~180nm。为明确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定位,分别对膀胱镜、CT、MRI、B超和 ̄(131)I一MIBG等项检查的价值进行了评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以手术为主,但必须做好术前准备。最后对恶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及体会.方法 分析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结果 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血尿是常见症状,B超、CT及膀胱镜可进行定位诊断,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少见肿瘤,应注意其临床特征,完善相关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膀胱嗜铬细胞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l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前确诊,术后病理证实,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25个月,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B超、CT、MRI及^131I-MIBG等对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飞  王为服  钟江  符厚圣 《海南医学》2012,23(20):57-59
目的 探讨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与治疗的1例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行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膀胱嗜铬细胞瘤,恢复良好,血压降至正常,痊愈出院,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预后良好,虽其症状比较典型,但临床上少见,术前极易漏诊,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赖柳生  陈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695-1697
目的总结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症状不典型,需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随访28个月,定期监测24 h尿香草扁桃酸(VMA)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 B超、CT、MRI及131间位碘苄胍(131I-MIB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CT)、血尿VMA等对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均有较高的价值,但对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存在局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嗜铬细胞瘤激光切除手术的麻醉与管理。方法通过回顾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尿道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麻醉特点。结果 2例术前诊断明确,充分准备。切除肿瘤时有创动脉监测血压、心率明显波动,适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血压和心率,手术过程顺利。结论术前需充分准备,术中有创血压监测可帮助外科医生确定病灶部位。  相似文献   

15.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997年至2007年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7例。结果7例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累及患侧输尿管口),2例行TUR-BT,1例行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6个月~2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为潜在恶性肿瘤,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内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克山病研究所关承华邓晶赵焕喜钟学宽二院门诊B超室金立德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少数发生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区域[1]。现将1例首先经B超诊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素能系统嗜铬细胞,在异位嗜铬细胞瘤中,膀胱嗜铬细胞瘤较少见。本文就膀胱嗜铬细胞瘤其发病原因、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膀胱嗜铬细胞瘤主要临床症状为排尿时血压升高,出现头痛头晕、血尿、心悸、多汗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尿CA和VMA是定性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控制血压和扩容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探讨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12例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充分术前准备后, 经腹行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术后症状消失,尿香草基杏仁酸降至正常.结论:经腹手术是治疗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有效途径,囊内剜除术可减少损伤和出血,膀胱镜检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0.
膀胱嗜铬细胞瘤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遗留在膀胱壁的嗜铬细胞.肿瘤起源于膀胱壁的副交感神经结,约83%的嗜铬细胞瘤可产生激素,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因肿瘤受到挤压出现分泌作用.膀胱嗜铬细胞瘤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为高血压、血尿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