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38例。全部病例均作MRI检查,其中18例经CT检查。结果:病灶位于小脑半球30例,小脑蚓部7例,延髓1例。大囊小结节型26例,单纯囊型3例,实质型9例。大囊小结节型为血管母细胞瘤最常见表现。结论:大囊腔及小结节异常对比强化是血管母细胞瘤特征性影像表现,MRI和CT均能较好地显示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46例.所有病例均做了MRI检查,其中26例同时做了CT检查.结果 46例54个肿瘤,囊腔型42个,典型表现为囊腔大、结节小及结节显著异常强化;实质型12个,肿瘤信号强度在T2WI明显升高,增强后显著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 CT和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尤其是MRI的多轴位成像及增强扫描可避免肿瘤及壁结节的漏检.  相似文献   

3.
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经CT检查26例,经MRI检查22例。结果幕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25例(96.2%),幕上大脑半球1例(3.8%)。18例呈大囊小结节型,3例呈实质型,3例呈混合型,2例呈单纯囊型。结论CT与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MRI更能较全面地显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均行MRI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小脑者占88%。囊性者23例,除1例囊腔与结节大小相近外,均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壁结节邻近软脑膜并异常对比强化;实性者9例,除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外,其余8例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2例实质内见囊变区。14例肿瘤实质部分见血管流空信号影,10例瘤周见异常强化的血管影,5例为多灶病例,10例瘤周轻~中度水肿。结论:多数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探讨CT、MRI检查对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肝母细胞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CT、MRI检查,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临床影像学医师完成相关操作。比较60例疑似肝母细胞瘤患儿的CT、MRI检出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60例疑似肝母细胞瘤患儿均顺利完成CT、MRI检查,CT、MRI、病理检查对小儿肝母细胞瘤检出率分别为86. 67%、90. 00%、91. 67%,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 05)。进一步分析60例疑似肝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可知,CT对小儿肝母细胞瘤诊断敏感性为90. 91%(50/55)、特异性为60. 00%(13/5),MRI对小儿肝母细胞瘤诊断敏感性为98. 18%(54/55)、特异性为100. 00%(5/5)。结论 MRI对小儿肝母细胞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优,有利于及时确诊此类患儿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例血管母细胞瘤8例发生于小脑半球或蚓部,1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脊髓,1例多发;11例血管母细胞瘤中13个瘤灶,10个为大囊小结节型,2个为实质型,1个为单纯囊型;大囊小结节型囊性部分T1WI、T2WI信号均高于脑脊液,结节强化明显,实质型瘤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的发现和定性诊断。结论MRI及其造影增强对血管母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血管造影在肝癌(HCC)破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HCC破裂的10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螺旋CT检查42例,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21例患者先后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血管造影病例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诊断,对其阳性征象进行分类、总结,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对HCC破裂诊断的检出率以及不同肝动脉水平血管造影的检出率.结果 螺旋CT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被膜下及腹腔内积血、肿瘤包膜中断伴瘤周血肿、活动性对比剂外溢及"去核征",共检出40例HCC破裂(40/42),诊断阳性率为95.2%.血管造影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小动脉喷血、微动脉洒血及毛细血管渗血,共检出37例(37/94),诊断阳性率为39.4%.螺旋CT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同时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CT检出全部病例(100%),血管造影检出6例(2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例血管造影检查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15例(16.0%),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35例(37.2%),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对肝癌破裂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较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0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CT表现,其中40%呈现典型的、直接的征象——虫曲状、点状和条索状增强;37%显示间接征象或并发症(血肿、梗塞和萎缩);23%兼有上述两种征象。如果仅有间接征象,应参考患者的年龄以及血肿、梗塞或萎缩的部位,并进一步作血管造影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CT和血管造影结合,有利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膜转移瘤的CT特征,提高胸膜转移瘤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在我院做CT检查的30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胸膜转移瘤病例,使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zx/i型单层螺旋CT机,层厚、层距均为10 mm,螺距1.5,病分病例行5 mm薄层或高分辩扫描,所有病例均先行平扫,2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胸膜转移瘤的CT表现依次为:包裹性胸腔积液伴不规则胸膜增厚(56.6%)、胸膜结节及结节状胸膜增厚(46.6%)、胸膜软组织肿块(13.3%)、少量气胸(1.0%)等,包裹性胸腔积液及胸膜结节或结节状胸膜增厚共占76.6%,增强扫描胸膜软组织灶呈中等度以上强化,CT值>20 HU,66.6%病例并其他胸内转移征象,73.3%原发灶为肺癌,20.0%找不到原发灶.结论 螺旋CT能发现大部分胸膜转移瘤,结合原发灶病史及其他胸内转移征象,大部分病例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对表现为少量胸腔积液或轻度带状胸膜增厚与反应性改变尚难鉴别,诊断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管母细胞瘤的MR影像特点。材料与方法:9例(1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均行MR检查。结果:血管母细胞瘤的直接征象(如囊肿型的瘤结节,实质性、混合性肿瘤的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瘤内出现血管流空信号)及间接征象(肿瘤实质部分邻近软脑膜或与软脑膜有粘连)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论:MR对诊断血管母细胞瘤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小儿肝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比较CT、MRI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3 0例 ,分别行CT/MRI检查。CT检查平扫 /增强为 3 0 /12例 ,MRI检查 2 0例。结果 肝母细胞瘤的定位准确率 ,CT检查为 97% ,MRI检查为 10 0 %。定性准确率 ,CT检查为 93 % ,2例术前定性误诊 ,MRI检查为 95 % ,1例术前定性误诊。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CT与MRI对肿瘤均能明确作出定性诊断 ,两者之间无差异 (P >0 .0 5 )。但MR由于多轴位成像 ,显示毗邻关系清晰 ,定位诊断准确 ,优于CT。结论 CT与MRI相结合 ,能更全面提供临床诊疗信息 ,有利于鉴别诊断 ,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胆管囊腺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肝胆管囊腺癌的CT、MRI表现,评价CT、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胆胆管囊腺癌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均为单发囊性病灶,其中3例有壁结节和分隔,另2例病灶中有实质性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主要为液体密度病灶,可有囊壁或分隔,乳头状软组织影响囊向突出。MRI表现:T1WI因囊液成分不同可呈低或高信号,T2WI病灶高号为主,肿瘤壁和分隔相对低信号。增强后CT,MRI均表面为囊壁,分隔及囊腔内实质部分有强化。结论:CT、MRI可显示肝胆管囊腺癌的特征性表现,是诊断肝胆管囊腺癌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程春  曾勇  杨超  杨友林  陈蕾 《磁共振成像》2016,7(5):371-37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67例本院既往诊断的脊柱结核患者(结核组)、40例非脊柱结核性脊柱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67例患者,共累及162个椎体,其中累及腰椎的患者有30例(44.77%)、累及腰椎椎体80个(49.38%);累及的162个椎体中,MRI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有62例(92.54%)、脓肿形成57例(85.07%)、终板破坏52例(77.61%);MRI对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的检出率均达到100%;MRI对骨质破坏、终板破坏、椎间盘受累、脓肿形成、椎管受累、死骨形成的检出率显著的高于X线、CT(P0.05),MRI对钙化情况的检出率低于CT的检出率(P0.05);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92.54%、特异度为87.50%;CT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68.66%、特异度为82.50%;X线平片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47.76%、特异度为70.00%。结论 MRI对脊柱结核患者的各项特征早期检出率均较高,诊断脊柱结核患者的效能显著地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增强CT和MRI诊断腰椎结核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收治疑似60例腰椎结核患者,均行增强CT和MRI图像,以病理或治疗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方法对腰椎结核的诊断效能。  结果  60例患者中,有42例确诊为腰椎结核。增强CT检出腰椎结核36例,与金标准比较,敏感度为85.71%,特异性为77.77%,准确度为83.33%,Kappa值为0.615;MRI检出腰椎结核40例,与金标准比较,敏感度为95.24%,特异性为88.89%,准确率为93.33%,Kappa值为0.841;MRI在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椎管受累中的检出率均高于增强CT(P<0.05),CT在死骨形成中的检出率高于MRI(P<0.05)。  结论  增强CT与MRI对诊断腰椎结核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能,MRI优于增强CT,MRI在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椎管受累的诊断有明显优势,增强CT在死骨形成检出率优于MRI。   相似文献   

15.
Sturge-Weber综合征的影像诊断(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turge-Weber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CT、MRI表现。结果6例均有单侧面部血管瘤及癫痫,1例血管瘤达头顶皮肤,3例CT可见患侧脑萎缩及钙化,2例同侧侧脑室扩大,1倒双侧侧脑室扩大,1例患侧颅骨增厚,1例无异常发现;MRI所见脑萎缩及侧脑室扩大同CT所见,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范围明显大于CT和MRI平扫所见。结论通过CT和MRI影像学检查,特别以增强MRI扫描,对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12汶川8.0级地震中颅面部外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5月12~31日因地震颅面部外伤在我院行CT、MRI检查的伤员251例,其中CT检查248例,MRI检查16例。结果:放射检查阳性162例,阳性率为64.54%,以40~49岁年龄组最多,为53例,其中男性41例。在放射检查阳性中,多发伤112例(约69.13%),多类型颅面部外伤同时并存103例(约63.58%)。主要损伤发生率依次为软组织损伤(35.50%),骨折(22.94%),脑挫裂伤(21.21%),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0.40%),其它(共约9.92%)。结论:地震造成颅面部外伤人群主要为40~49岁中年男性,多发伤、多类型颅面部外伤多见,并以软组织损伤、骨折、脑挫裂伤、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较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肝脏SNN患者40例,其中接受MRI检查的22例患者作为MRI组,CT检查的18例患者作为CT组,分析MRI、CT诊断肝脏SNN的价值,同时分析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的MRI、CT影像学表现差异。   结果   MRI诊断肝脏SNN准确率为95.45%,明显高于CT组(P < 0.05);CT组,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CT平扫主要呈低密度影,分别占83.33%、42.86%和40.00%,3种病灶均无强化,其中分别有83.33%、57.14%和80.00%病灶包膜延迟强化;MRI组,伴液化性坏死型T2WI序列低信号比例高于单纯凝固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P < 0.05),多结节融合型T2WI序列稍高信号比例高于伴液化性坏死型(P < 0.05),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T1WI序列低信号比例均为100.00%,T2WI序列低信号鉴别伴液化性坏死型SNN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性为78.57%,准确率为86.36%,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100.00%;T2WI序列序列稍高信号鉴别伴液化性坏死型鉴别多结节融合型SNN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性为68.75%,准确率为77.27%,阳性预测值为54.55%,阴性预测值为100.00%,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无强化比例均为100.00%,但延迟期所有病灶边缘有强化。  结论   MRI和CT在肝脏SNN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MRI诊断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X线、CT与MRI检查联合Weber分型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损伤程度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5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Weber分型:A型患者31例,B型患者25例,C型患者19例。右踝骨折患者39例,左踝骨折患者36例,患者的功能损伤情况: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Ⅰ、Ⅱ、Ⅲ型患者分别为9、5、8例,旋前外旋Ⅰ、Ⅱ、Ⅲ、Ⅳ患者分别为6、7、9、5例,旋后外旋Ⅰ、Ⅱ、Ⅲ、Ⅳ患者分别为9、4、2、3例,旋后内收Ⅰ、Ⅱ患者分别为3、5例。分别对患者开展X线、CT、MRI检查,以MRI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X线、CT与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联合诊断与单独诊断灵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通过MRI检查,共发现前韧带损伤患者39例,深韧带损伤患者36例。以此作为金标准,CT诊断结合Weber分型发现浅韧带损伤41例,其中与MRI一致的有35例;发现深韧带损伤34例,与MRI结果一致的有30例。CT诊断结合Weber分型与MRI诊断的一致性较强(P < 0.05);X线结合Weber分型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一致性较强(P < 0.05);通过对患者的不同严重程度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CT、X线结合Weber分型的联合诊断,其灵敏度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X线、CT与MRI检查联合Weber分型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损伤程度的诊断灵敏度显著提升,同时与MRI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T及MRI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9例在我院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良性病变49例,恶性病变2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CT和MRI检查,分析不同病变的CT和MRI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肿瘤CT检查边界清晰、钙化及囊变检出率高于恶性肿瘤(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颌骨牙源性粘液瘤的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牙源性粘液瘤患者, 40例均行CT检查,其中11例行CT增强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观察40例的病灶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密度、信号、强化特点。 结果:40例中女22例(55%),男18例(45%),年龄10~66岁,平均(33.5±13.5)岁;上颌骨11例,下颌骨29例;临床表现为颌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29例 72.5%);主要影像学表现:40例均呈膨胀性改变,2例呈局灶性骨质破坏。特征性表现为多房伴垂直或成角分隔(21例52.5%),分隔朝向肿瘤周边。邻近牙齿脱落(18例45.0%)多见。CT增强上多数病灶可有边缘强化,MRI检查对病灶范围及成分的显示具优势。 结论:牙源性粘液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联合MRI检查对颌骨OM病变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