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病理性近视患者pathological myopia(PM)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单次和多次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为PM CNV的20例(26眼)其中女性24只眼,男性2只眼.进行PDT治疗的疗效.PDT治疗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复查FF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者重复PDT治疗.结果 一般水平分析:显示PDT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1)女性治疗视力提高的效果不如男性;(2)年龄大的治疗治疗后视力提高效果较差.PDT治疗后复查眼底所见: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FFA检查显示:CNV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OCT提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半年后如有CNV复发或扩大者经2~3次PDT后,渗漏逐渐减少.结论 单次或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脉络膜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  相似文献   

2.
孙磊 《中原医刊》2014,(22):30-3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西龙(IVTA)和采用维替泊芬的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引起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48例患者因AM D引起的中心凹下CNV的48只眼,24只眼采用联合PDT及IVTA治疗,并与单独接受PDT治疗的24只眼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一组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接受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12个月后的疗效。设计:无对照病例研究。受试者:26例继发于AM D的CNV患者26只眼。13例未分型的CNV患者,以前未接受过PDT治疗,即初次PDT治疗组;其余13例因视力丧失曾经仅接受PDT治疗,即:预先PDT治疗组。方法:CNV患者在PDT治疗后,立即行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4m g。视力检测使用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的屈光标准。每隔3个月随访,若荧光造影显示渗漏,则行再次治疗。主要观察指标:视力及再次治疗率。…  相似文献   

5.
魏伟  王育良 《现代医学》2005,33(6):373-37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对15例(18只眼)患者按规定程序进行PDT治疗,其中典型或以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者11只眼,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者7只眼。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3只眼,稳定13只眼,下降2只眼。其中8只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17只眼眼底出血渗出明显减少(其中15只眼完全吸收),1只眼有所增加。FFA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典型性或以典型性CNV为主的病例中10只眼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1只眼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弱;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的病例中7只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治疗后1、3个月,在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的10例中,3只眼荧光素渗漏先后复发。结论PDT治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短期效果是肯定的,不会对视力造成明显损害,但尚不能预防CNV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 )联合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CNV )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30只眼)经眼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等检查确诊为 CNV 患者行 PDT 联合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4~6个月随访,30只眼中有22只眼视力提高(占73.3%),8只眼视力稳定(占26.7%),未见有视力下降者。20例 AMD 患者中14例(70.0%)通过一次联合治疗后 CNV 消退;3例(15.0%)3个月后需再次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0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例通过一次联合治疗而使 CNV 消退。治疗及随访期间无全身和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 联合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CNV 的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及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眼采用PDT治疗的黄斑区CN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治疗1次16例,2次1例,3次1例,术中未见注射疼痛及光敏剂过敏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示渗漏停止9眼,减少6眼,无明显减少3眼。随访1-13个月,平均5.8个月。术后1周,视力提高9眼,保持不变8眼,下降4眼;术后6个月,视力提高11眼,保持不变7眼,下降3眼。结论PDT治疗黄斑区CNV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联合光动力治疗(PDT)及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得(IVT)目前主要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而PDT联合IVT以往从未有用于年轻患者或用于继发于病理性近视CNV治疗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采用PDT联合IVT治疗女性患儿近视性黄斑下CNV膜。方法:本研究为干预性病例报道。采用PDT联合IVT治疗1例13岁患儿,观察ETDRS视力改变、荧光血管造影CNV渗漏及病变进展情况。结果:接受2次PDT联合IVT治疗近视性CNV,随访7月,右眼ETDRS视力从20/80-2提高至20/25。治疗后荧光血管造影未见非活动性瘢痕继续渗漏。第2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确定病理性近视患者光动力治疗(PDT)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活动度中的作用。方法:纳入PDT治疗33例病理性近视患者的33眼。每3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荧光造影检查有无渗漏、OCT检查有无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液及黄斑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厚度。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以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VKH)继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效果。方法:研究纳入来自6例VKH患者发生中心凹下CNV的6眼,进行标准PDT治疗。根据渗漏的持续情况决定是否重复行PDT,每次PDT间隔3月。对各项视功能指标及血管造影结果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光动力疗法(PD T)治疗高度近视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视力预后,并确认预后视力与治疗年龄的潜在关联。方法:干预性、回顾性、对照病例研究。机构:眼科门诊。患者:纳入29例(30只眼)患有病理性高度近视导致黄斑下CNV的连续病例,于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期间,接受应用维替泊芬作为光敏剂的PD T。干预措施:所有患者都接受维替泊芬PDT,并行临床随访和荧光血管造影。回顾临床记录和造影结果。以中位年龄60岁作为分界值,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主要观察指标:随访期末,高龄组与低龄组的视力(V A)对比。结果:平均年龄为63.1岁,平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体征和病史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7例(13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应用PDT联合抗VEGF药物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每1个月~1个半月1次,连续治疗3次,随访3~2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病变大小与中心凹渗漏/出血吸收状态,行FFA、ICGA、OCT检查。结果: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1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5只眼保持不变,3只眼提高1行,5只眼提高2行。FFA和ICGA检查显示5只眼的渗漏停止,3只眼渗漏减轻,5只眼有轻微渗漏。治疗后随诊未见其他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PDT联合抗VEGF能使PC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轻,促进黄斑区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使患者视力稳定或改善,可作为治疗PCV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燕  张士胜  王玲  冯佩丽 《上海医学》2006,29(7):451-453,F0003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64眼AMD患者进行TTT治疗,定期随访视力及眼底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4±12.7)个月。经过1次或多次TTT治疗,20例24眼(37.5%)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提高≥2行2例2眼(3.0%),下降≥2行2例9眼(14.1%),其余患眼视力基本保持稳定;3例3眼于TTT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12例15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的新鲜出血;进行激光后造影复查的22例23眼中,15眼(65.1%)渗漏减轻或消失。结论TTT对CNV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AMD患者CNV闭合并保持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14.
光动力学治疗(PDT)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常规疗法,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发现对年轻患者进行一般的PDT后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观察性病例研究。女性患者4例,年龄26~39岁,因患典型CNV致视力障碍而就诊。其中两例39岁患者,CNV继发于一小片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另两例26岁和36岁的患者属于特发性疾病。所有患者遵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光动力学治疗研究”方案进行标准PDT治疗。单纯使用维替泊芬行PDT治疗后1~3个月,治疗区的色素上皮出现严重改变。该疗法对新生血管膜有效,表现为纤维化和渗漏减退。通过眼底镜和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5.
背景和目的:评价用潜在视力测定计预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G)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患者经PDT治疗后的视力变化情况。患者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AM G引起的中心凹下典型CNV的55只眼。将PDT治疗前的Snellen视力减去视力测定计测定的视力后和患者实际提高的视力相比较。将PD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OCT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渗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对照性、观察病例研究。在一眼科中心使用PDT治疗CNV的患者。所有患者PDT治疗后均行1次/月FFA和OCT检查共3次。从而评估是否需进一步治疗。每例患者在随机随访时同时行FFA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应用维替泊芬对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的主要为黄斑中心凹外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行光动力治疗(PD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0只眼)黄斑中心凹外、以典型性CNV为主的AM D患者接受维替泊芬PDT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光动力治疗(PDT)后病灶扩大的可能因素。方法:对1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经PDT治疗前后的荧光素眼底造影(FFA)和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进行对比。结果:PDT治疗后FFA和ICGA影像均提示病灶扩大。结论:部分特发性脉络膜新手血管PDT治疗可能无效,需结合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体征和病史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的11例(11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应用PDT治疗并随访6~30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进行FF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