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45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5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认为院前、院内的急救措施及时、恰当、准确可以减少继发性脑损伤,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87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87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和救治措施。认为重度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和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血肿、严重并发症等是其主要致死原因。迅速控制颅内高压、及时清除血肿、有效防治合并症和并发症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176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防科工委部分基层医院的重型颅脑伤25例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2例;年龄7~57岁,平均25.4岁。重型损伤8例,特重型伤17例。死亡原因除损伤过重外,尚有延误诊治、手术处理失当和护理不善等诸多医原性因素,而且在每例伤员身上多发生一种以上失误。死亡原因分析一、损伤过重14例。是指医院接诊时,伤员已处濒危状态(即脑疝晚期或休克晚期),常伴严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甚至呼吸即将或已经停止,因而来不及进行抢救。或者虽及时急救病情也不可逆转。其中9例属特重型颅脑伤,3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探讨赵洪洋李美华回顾性总结我科47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探讨各种死亡原因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并对颅脑损伤的临床评价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我院自1994年1月~1996年7月共收治颅脑损伤536例,死亡47例,死亡率为8.8%...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层医院救治重型颅脑损伤 ,由于受条件、设备技术的限制 ,成功率较低。我院从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颅脑损伤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实施亚低温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 2 3例 ,女 7例 ;年龄 2~ 75岁 ,平均 42岁。致伤原因 :交通伤 15例 ,跌伤 10例 ,砸伤 5例。主要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 10例 ,颅内血肿 18例 ,脑挫裂伤 2 4例。GCS≤ 8分 ,其中 3~ 5分 8例 ,6~ 8分 2 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均在 12h内。 (2 )方法 :全组病例入院时行头颅CT扫描 ,根据伤情直接…  相似文献   

7.
李茂 《创伤外科杂志》2002,4(6):380-380
通过对50例死亡病例的原因分析,探讨交通事故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以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附17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 1 76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合文献分析其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颅脑创伤死亡病例的特点及相应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 1 32例死亡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死亡时间及原因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脑损伤及颅内血肿、各种原因的延误及严重的并发症等。但分析伤后不同时期死亡原因有显著差别 ,据此将颅脑损伤死亡时间划分为 3个时期 (急性期、过渡期、衰竭期 )。结论 组织院前急救、尽早发现并清除颅内血肿、防治并发症及营养支持是降低颅脑创伤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危重颅脑损伤术后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危重颅脑损伤术后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意义。方法:对危重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病人进行Clasgow昏迷评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降低提示病情加重、颅内血肿增大,及时进行手术治疗3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逐渐上升67例。结论: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护理工作有很大帮助,为病人的护理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分析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致迁延性昏迷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导致的迁延性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 1 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GCS、GO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 =6.655、2.948, P <0.001、P = 0.005);治疗 1、3、6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 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 5.742、7.861、12.339, P均<0.001);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 (V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t = 3.961、6.041,P均<0.001)。结论 高压氧可明显改善颅脑损伤导致的迁延性昏迷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患者意识障碍及昏迷等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抢救及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 246例严重创伤患者,分为4组: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将各组性别比例、致伤原因、伤后死亡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均以男性患者多见.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其次为坠落伤、钝锐器伤、跌伤等.全组患者伤后24h内的死亡率为8.8%,24 h以后的死亡率为2.0%,老年组伤后24 h内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4 h以后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中年组相比有差异(P<0.05).ISS对预后的影响是计分越高,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而GCS则正好相反,即计分越低,死亡率越高.老年组死亡患者的ISS和GCS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比例、致伤原因、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ISS及GCS是判断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较为客观的2个指标,抢救治疗以伤后24h内尤其重要,对老年患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情况下,出现突发瞳孔散大病情恶化的原因并验证针对性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473例颅脑损伤患者中4例患者在颅内压正常情况下,出现突发意外的瞳孔散大原因,观察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监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颅内压正常情况下的异常瞳孔散大主要源于经历一定时限的颅内高压后进行充分减压,脑灌注压持续> 110 mm Hg;或者脑脊液引流过多或颅内压控制过低(< 10 mm Hg),造成脑灌注压过高;合并出现低血浆渗透压状态和二氧化碳蓄积等因素.4例患者经特定流程治疗后,颅内压正常,脑肿胀好转,病情稳定,瞳孔恢复正常,6个月后随访GOS 4分3例,5分1例.结论 降低外周血压、控制灌注压、维持高渗性治疗目标、缓解脑水肿能够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情况下瞳孔散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死亡危险因素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 2 97例创伤性死亡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高危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ISS、RTS、TRISS及 %LD50 等创伤评分指标 ,对 2 97例创伤性死亡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定量评价和统计学处理 ,并对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和量化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和失血所致死亡者分别为 98例 (33% )和 113例 (38.38% ) ,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者 34例 (11.4 5 % ) ;平均救治时间为 (44 .12± 16 .4 7)分钟 ,伤后的救治时间与平均最大救治允许时间的差值与死亡率具有明显相关性 (r =0 .4 16 ,P <0 .0 1) ;全组生存概率 (Ps)为 0 .39± 0 .2 8,并发症发生率为 2 4 .92 % ;可防止的死亡率 (PDR)为 5 1.78% ;非预期死亡35例。结论 颅脑损伤和失血是伤后主要死因 ,后期多死于并发症或器官衰竭 ;颅脑和躯干创伤严重影响伤员存活率。提高救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伤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老年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 方法总结2006年6月-2009年8月入院治疗的139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分析GCS、颅脑损伤类型、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及临床治疗方法,探讨各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病死率与GCS、颅脑损伤类型、损伤后并发症密切相关.颅脑损伤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挫裂伤伴脑内多发性血肿、脑干损伤者病死率较高.颅脑损伤后伴有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2~3种并发症同时发生时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颅脑损伤的程度、类型、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老年人反应较为迟钝,主动做早期预见性检查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5分,均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将4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12例先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再开颅手术;B组:15例先开颅手术再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对照组:13例行单纯性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比较各组颅内压控制、脱水剂使用时间、剂量及预后.结果 A、B组控制颅内压< 15 mm Hg明显优于对照组,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明显减少,预后较好(P<0.05);A组重残及植物生存7例,B组3例(P<0.05).结论 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控制颅内压,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可能防止的创伤性死亡的基本情况,救治特点,危险因素及失误防范,方法:回顾性研究了生存概率为25%-74%创伤死亡病例156例,就解剖损伤,生理状态,生存概率及救治因素等,采用AIS-ISS,RTS、ICISS及TRISS等相关评估指标作分析比较。结果:伤员能否存活不仅与胸腹部损伤严重、是否合并有颅脑损伤以及伤后生理紊乱等高危因素有关。且还与伤情差别,处理措施以及失误防范等救治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对高危创伤的认识,提高专业化救治,防范失误的风险,可有效地减少创伤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颅脑损伤诊断及伤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8月40例颅脑外伤患者,行CT平扫、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检查,检测各方法显示颅内出血灶数量;并分析SWI序列所发现出血灶数量和体积与GCS、GOS评分相关性。结果:40例患者中SWI序列共检出血灶420个,T1WI上206个,T2WI上225个,FLAIR上279个,CT上186个。40例患者以GC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出血灶的数目和体积与患者的GCS、GO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SWI中发现的出血灶数量多于MR常规序列及CT显示的病灶,SWI显示出血灶的数目和体积与GCS、GOS评分呈负相关,出血灶数目越多、体积越大,GCS、GOS评分越低,颅脑损伤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analyze the hazard and causes of death after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during a complete ten year follow-up.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f 130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EVAR between 1995 and 1998. One-hundred twenty-one patients (93.1%) were treated with first-generation stentgrafts and nine patients (6.9%) received second-generation devices. All patients completed a follow-up of at least 10 years, unless death occurred before then. Time and causes of death were provided by the Austrian central register of deaths.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was 7.6 years, and the 130 patients had 968.5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The ten-year mortality rate was 62.3%.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death, with a 3.9 incidence rate per 100 person-years. Cancer death and death due to other causes occurred in 2.1 and 1.8 cases per 100 person-years, respectively. Lethal late aneurysm rupture happened in 4.6% (n = 6), which corresponds to an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0.6 per 100 person-years. All of those patients had been treated with first-generation devices.

Conclusions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cause of death after EVAR, followed by malignancy and other diseases. The risk of dying from secondary rupture was clearly lower than that of death due to other reasons during ten years after EVAR, even in patients with first-generation stentgrafts.  相似文献   

20.
血浆渗透压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渗透压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36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入院时GCS伤情评分、血浆渗透压及血电解质、血糖、肾功能等测定,并行GOS预后评定。结果脑伤越重,血浆渗透压越高(P<0.05);入院时血浆渗透压水平与血钠、血糖、血尿素氮相关;住院期间死亡者及随访植物生存者入院血浆渗透压水平(335.66±12.13)mmol/L均高于存活者(315.2±9.03)mmol/L,(P<0.05)。结论血浆渗透压是评价急性中、重型颅脑外伤伤情、预后并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