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58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0mg/d)36例和安慰剂组22例,分别接受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进入为期36周的开放用药(阿德福韦酯10ms/d)阶段。观察患者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肝脏生物化学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平均下降3.17 log10拷贝/ml,降幅显著高于服用安慰剂组的0.79 log10拷贝/ml(P〈0.05)。第12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b血清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结束时,有5例患者出现了HBVDNA反弹,其中1例患者发生了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变异。结论(1)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2)在48周疗程中,5例(8.8%)患者出现HBVDNA反弹,其中1例为耐药突变,其余4例未检测到相关耐药突变;(3)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相关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1.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部分已知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选择ADV治疗非耐药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患者HBV反转录酶区与S抗原序列。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明确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比较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与无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耐药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结果ADV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人口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中42例rtA181T耐药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均为sW172*。在rtA181T/ sW172*变异患者体内,该变异株在病毒准种中所占平均比率为(42.6 ± 22.1)%(12.2%~100%)。与非ADV耐药组患者相比,ADV耐药组患者发生HBsAg疫苗逃逸变异(χ2 = 12.8736、P = 0.0003)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χ2 = 4.8344、P = 0.0279)几率显著升高。 结论我国ADV耐药患者rtA181T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主要为sW172*变异,HBsAg抗原疫苗逃逸变异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与ADV耐药相互影响,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海市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与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上海华山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HBV DNA阳性(荧光定量PCR法)的HBV感染者45例,采用S基因序列分析法检测HBV基因型,并分析相应的前-C/C基因序列特点.根据患者的HBV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判断不同基因型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45例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共15例,C型30例,无A、D、E、F、G、H基因型.15例HBV/B均为Ba亚型,其中2例的前-C/C基因与HBV/C在nt 1975~nt 2293之间发生重组.HBV/C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V/B(分别为83.3%,33.3%;P<0.05),抗-HBe阳性率则显著低(分别为53.3%,73.3%;P=0.02).2种基因型的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次抽样检查结果中HBV基因型为B型和C型,以C型为主,未发现A、D、E、F、G、H型.HBV/C型与B型相比有较高的HBeAg阳性率和较低的抗-HBe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公共健康.目前公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1].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现在慢性HBV感染者为3.5~4.0亿人,其中15%~3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过早死亡。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HBV复制,减少肝硬化的发生和肝癌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江苏省和浙江省部分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EIA)和Abbott公司微粒子酶免疫(MEIA)法筛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儿童;采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HBV S基因),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用VMD1.8.6软件展示HBV表面蛋白的立体结构,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筛选出64例HBsAg阳性患儿,扩增后获得41株HBV S基因全序列.64例HBsAg阳性患儿的血清HBV DNA平均载量为(4.15±0.79)×10~7拷贝/mL.41株HBV S基因全序列中,C基因型34株(82.93%),B基因型5株(12.19%),B+C型2株(4.88%);血清型主要为adr型(34/39,87.18%)、adw型(4/39,10.24%)和ayr型(1/39,2.56%),2株未分型.HBV表面抗原"a"决定簇常见的变异位点是第129位点的Q→F(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第145位点的G→R(甘氨酸→精氨酸)、第131位点的S→N(丝氨酸→天冬酰胺)和第144位点的C→A(半胱氨酸→丙氨酸),变异频率分别为12.20%(5/41)、4.88%(2/41)、2.27%(1/41)和2.27%(1/41),总变异频率为21.95%(9/41).常见变异株第129位点"Q→F"和第145位点"G→R"S蛋白的"a"抗原决定簇空间结构与野生株完全不同.结论 江苏省和浙江省部分地区儿童HBV携带者体内的HBV呈高复制状态.感染以C/adr型的野生株为主,目前的乙型肝炎疫苗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基因型与肝功能损害、病毒复制水平及其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方法 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治疗,并于治疗4~6周时测定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治疗48周后测定HBV DNA反跳和YMDD变异.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PCR)法扩增HBV S基因区,以4色荧光标记PCR产物末端,在以毛细管高压电泳为核心技术的核酸序列分析仪上自动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登录的标准基因型序列相比较.结果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基因分型示:B型株感染26例(34.2%),C型株感染50例(65.8%).B和C基因型患者ALT值分别为(246.3±138.8)U和(283.7±125.6)U,(t=0.335,P>0.05),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124±101.49和107.189±101.56拷贝/ml(t=0.138, 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0例和41例(χ2=0.159,P>0.05).拉米夫定治疗4~6周后,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ALT、HBV-DNA(阴转)、HBV DNA(拷贝/ml)均呈良好恢复状态,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48周后,HBV DNA反跳者B基因型20例,C基因型16例(χ2=13.49,P<0.001).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以单一B或C型为主;不同基因型患者ALT水平、病毒复制水平以及HBeAg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临床分型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对12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个生化指标进行临床分型。结果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分别占总例数的38.7%,31.5%和29.8%。ALT、TBil和PTA 3个指标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轻型和中型患者的临床治愈好转率均为100%,而重型肝炎患者为51.4%;在重型肝炎患者中,有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或无效率显著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χ^2=,14.4,P=0.000)。结论根据ALT、TBil和PTA 3个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临床分型,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HBV ccc DNA含量与肝细胞tDNA、HBsAg、HBcAg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8例(未抗病毒组)、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抗病毒组)的肝细胞HBV ccc DNA和tDN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tDNA、HBsAg、HBcAg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HBV ccc DNA、HBV t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模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细胞内HBV cccDNA含量与HBV tDNA含量呈高度正相关(P<0.0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疗程> 2年并达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停药标准,肝细胞内ccc DNA、tDNA含量较未抗病毒组显著降低,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检出HBV ccc DNA、tDNA.结论 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的表达模式间无一定规律性.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2~3年并不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肾移植术后肝、肾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  以116例HBV感染肾移植患者及348例同期无HBV感染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24、36、60个月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肾功能[血清肌酐(Scr)]指标。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HBsAg(-)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根据术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术前HBV DNA定量、术前肝功能检查结果,分别将116例HBsAg(+)肾移植患者再分为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HBV DNA(+)组与HBV DNA(-)组、术前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不同亚组间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1)术前HBsAg(+)组患者的ALT、AST均高于HBsAg(-)组,肾移植术后3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60个月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BsAg(+)与HBsAg(-)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的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及HBV DNA(+)组与HBV DNA(-)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术前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A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的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肾移植术前和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的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HBV感染对肾移植患者术后5年内的肾功能不会有显著影响,但会影响术后短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逆转录酶缺乏校正活性,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大量核苷酸错配,故HBV在宿主体内表现为大量在遗传学上高度相关而又有差别的病毒群体,这一群体称为准种,宿主体内的病毒准种在宿主免疫压力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因此HBV准种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耐药检测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对HBV准种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变化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1762、1764、pre-18963个位点的基因突变,分析肝炎、肝硬化的发生与各位点变异的关系。结果135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生1762位点变异者9例,pre-1896位点变异者36例,1762、1764位点联合变异者27例,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者63例。45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生pre-1896位点变异者27例,1762、1764位点联合变异者9例,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者共9例。结论山东地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以BCP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为主,其中pre-1896位点的变异对于肝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 ,分析2007年传染病专科医院1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救治结果 ,并报告抗病毒治疗对提高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42.86%(63/147),较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应用前显著下降;符合纳入标准、入院超过2周的115例患者中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者达87.83%(101/115),病死率为26.96%(31/115)。本组病例既往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慢性重型肝炎者25例,占21.74%(25/11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需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强长期监护,杜绝发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的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停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中的长期应用,其停药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首先,在定义治疗目标、治疗终点及停药标准上,如何掌握理想和现实的停药标准、最佳停药时机、使广大CHB患者获得最大疗效等问题都是当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现将有关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入组69例患者分成两组,即恩替卡韦组(46例)与干扰素组(23例),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12、24、36和48周时的血清;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HBeAb、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 结果在治疗12、24、36、48周时,恩替卡韦组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82.6%、97.8%、97.8%和97.8%)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43.5%、47.8%和5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5.8、24.7、21.9、19.2,P均= 0.00);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转阴率(34.8%、39.1%和43.5%)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10.9%和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9.1、5.9、5.4,P = 0.00、0.01、0.02);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26.1%、30.4%和30.4%)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4.3%和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7.0、3.9,P = 0.02、0.00、0.04);各治疗时间点恩替卡韦组患者ALT复常率(87%、97.8%、100%和100%)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73.9%、73.9%和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7、7.2、10.1、14.9,P均= 0.00)。 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而干扰素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恩替卡韦(ETV)是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抑制HBV复制作用,疗效优于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为进一步确定ETV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对150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分别给予ETV和LAM治疗,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开启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新的里程碑,使大多数久治不愈CHB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随着核苷(酸)类似物疗程的延长,病毒变异和耐药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笔者对初次治疗应用恩替卡韦(ETV)12个月以上,或拉米夫定(LAM)初治失败后加用或改用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或联合治疗病毒学应答不充分的21例患者的HBV多聚酶区(P区)的耐药基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变异和耐药的相关问题,为探索减少HBV变异和耐药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