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病人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50例怀疑有肝脏病变的病人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VR、MIP、MPR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欠理想。  相似文献   

2.
3.
谢雪芬  陈双庆  吴平 《右江医学》2004,32(6):563-56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造影剂在螺旋CT肝脏扫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CT扫描两组健康人员的肝脏 ,注射造影剂的剂量分别为 75ml及 10 0ml。结果 造影剂剂量的增加 ,对肝脏的峰值及肝脏峰值出现的时间无显著的影响。结论 应用小剂量造影剂是螺旋CT肝脏扫描检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性肝癌(SHCC)直径≤3cm,与小血管瘤(SHHE)及肝脏单发转移性肿瘤,CT平扫难以鉴别,即使是常规CT的增强扫描,也因其扫描和成像速度慢的障碍,容易漏诊和误诊,使鉴别发生困难的例子并不少见。自螺旋CT应用以来,因其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可以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并可进行双期或多期的全肝扫描,从而根据不同期三者的强化特点,对疾病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提高对三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必要总结三者在螺旋CT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600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308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114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92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600例中409例为巨块型(占68.2%),114例为结节型(占19%),77例为弥漫型(占12.8%).308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价值报道很多[1,2],扫描技术成熟;因扫描速度快而不需考虑扫描时间,而单层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因扫描速度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检出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对比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螺旋CT和多期增强扫描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图像,分别从对病灶的检出数目、图像显影质量和图像确诊优势这些方面比较两种检查。结果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对肝实质性占位性病灶的检出数目53个优于螺旋CT平扫的33个病灶,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螺旋平扫图像质量于多期增强扫描质量,对肿瘤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更能对实质性占位性病灶判断其性质,更有利于诊断。结论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影图像质量可得到肝脏和肝脏典型病变多期图像表现特征,能够快速的做出诊断,提高对肝脏实质占位性病临床诊断率,避免误诊发生,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三期或四期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结果: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确诊率明显提高。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法采用螺旋CT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对肝癌患者进行多期上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120 kV、200 mAs、层距5 mm、螺距1.0。结果本组病例中,97.2%的病例扫描获得满意效果。在肝动脉期中有380例出现明显强化;在门静脉期有7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其中有37例发现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均出现强化减低。5例因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发热、恶心、呕吐等),扫描不满意。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使原发性肝癌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使用双螺旋CT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患有胰腺癌的患者肿瘤可切除性进行前瞻性评估,最终有42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双螺旋CT扫描,分别获得取血管相和肝最大强化相影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安其格纳CT增强扫描的效果有毒、副反应。方法 使用安其格纳芬腹部CT强化扫描100例,其强化效果分为非常好、好、适当及差4级;毒、副反应分重、中、轻3度。结果 100例强化效果均达到非常好和好的效果;毒、副反应:重度1例,中度8例,轻度86例,无反应5例。 结论 安其格纳芬增强效果好,毒、副反应中重度反应较少但存在,应用时需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进行期胃癌大体类型、浆膜及邻近器官受侵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术的进行期胃癌 40例进行螺旋CT诊断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螺旋CT对胃癌大体类型、部位、大小判断准确率分别为 92 .5%、88.7%和 81 .1 % ,以胃外脂肪征象判断浆膜受侵准确率为 80 .5% ,以CT浆膜轮廓征象判断浆膜受侵的准确率为 63 .4% ,两者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通过螺旋CT征象可大致区分浆膜类型 ,螺旋CT对胰腺、脾脏、横结肠受侵判断准确率分别为 87.8%、87.8%和 90 .2 % ,特异性分别为 96.7%、97.0 %和 96.7% ;结论 :螺旋CT在胃癌大体类型、肿物大小、部位的判断上有较高的准确率 ;螺旋CT胃外脂肪间隙征象是判断浆膜侵出的较准确标准 ;螺旋CT在邻近脏器受侵判断上亦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1例留置动脉导管的肝癌患者进行CO2超声增强造影的初步研究,发现CO2肝癌超声造影可呈现高回声、低回声及边缘增强型3种表现。CO2增强造影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特别在≤3cm的小肝癌或微小肝癌组。作者认为对留置动脉导管的肝癌患者可常规进行CO2超声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5.
根据正常肝组织与肝内占位性病变具有不同血液供应的特点,我们设计了肝脏双期动态CT 扫描法,并应用于75例肝内占位性病变可疑患者。经临床或病理证实,在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血管瘤方面,此法准确率分别为 96.8%和92.9%,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肝脏 CT增强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在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采用声学造影剂,经腹部超声观察子宫、输卵管是否通畅及卵巢周围、子宫直肠窝液体量的分布及多少,子宫周围有无气体形成。结果108例不孕患者中,52例双侧输卵管通畅,30例单侧通畅,10例双侧完全性阻塞,10例单侧通而不畅,6例双侧通而不畅。结论超声检测下行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对不孕症诊断明确,安全性高,同时还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螺旋CT评价卵巢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可切除性 ,以帮助制订卵巢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为胃肠来源的卵巢转移性肿瘤的CT资料 ,对各种转移灶影响手术难度的不同CT表现与实际治疗方法、手术难度与生存时间进行比较 ,以提出螺旋CT在卵巢转移性肿瘤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的价值。结果 :卵巢转移性肿块累及周围血管、与周围脏器粘连及腹膜广泛转移 ,特别是形成腹膜肿块或腹膜粘连者均增大手术难度 ,生存时间短 ;而卵巢转移性肿块血供多少及淋巴结转移对手术难度影响不大 ,但影响生存率。结论 :螺旋CT能准确显示转移灶和大部分原发灶 ,并对卵巢转移性肿瘤的可切除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136例共164个肝实质占位病变进行Doppler彩色血流成象(DCFI)的研究,其中原发性肝癌99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血管瘤25例,其他5例。研究表明肝内占位在DCFI上表现为内部及内缘出现彩色血流,可呈短线状、长线状、树枝状、簇状及“掌形”等。结果表明,DCFI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98.33%)、特异性(95.45%)及准确性(97.56%)均明显高于单纯的二维超声(P<0.005),因此,认为DCFI可作为超声诊断肝占位性质的特异性手段。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258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小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影像学资料,患者于1周内分别进行CT小肠造影和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二种检查,随后统计分析二种不同检查方法分别对小肠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50例小肠隆起性病变小肠造影检查敏感性96.15%,准确性98.15%。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敏感性100%,准确性96.0%。二种检查方法对小肠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小肠造影及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对小肠隆起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二者结合应用可作为小肠肿瘤诊断和评估治疗的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性介入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和综合性介入治疗两组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血供、门静脉癌栓及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声像图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血供消失和减少率,肿瘤缩小率,门静脉癌栓消失和减少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肿瘤血供的减少或消失多与肿瘤的缩小、声像图回声的均匀增强及AFP的下降相一致,是病变良好转归的表现,反之亦然。结论:综合性介入治疗对预防肝癌转移、延迟复发、改善预后有肯定意义,明显延长病人带瘤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