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刘岳飞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6,4(4):15-15
我们对8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慢性肺心病患者84例均符合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发作期41例,合并心衰者34例。 相似文献
3.
4.
71例慢性胃炎患者,分脾气虚组41例及肝胃不和组30例,口服健脾益气糖浆后,症状基本消失等有效率各为92.7%及90.2%;胃粘膜病变吸收消失、好转等分别为81.8%(9/11例)及77.8%(7/9例);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项测定值与正常值相比或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均<0.05或P均<0.01)。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在逐年增多,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收缩期高血压与舒张压升高对老年人具有同等危险,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及总死亡率高于同龄对照组。我们于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对50例老年“休干”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研究,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以了解其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其代谢产物尿酸排泄不良的疾病。本文收集我院老年痛风23例,并与老年高尿酸血症及无高尿酸症老年人血液流变学改变对照,找出相互的关系,从而寻求防治老年痛风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冠心病的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冠心病的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改变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翁维良老年冠心病患者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变化之一,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和变形性降低,血液粘度增加,体外血栓长度与重量增加,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吴茂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6):514-516
目的 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炎症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 完全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按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3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48例、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DR)52例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50例,检测3组病人的炎症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比较,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炎症因子、血浆Hcy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炎症因子、血浆Hcy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反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粘血症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和D-二聚体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D-二聚体定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定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定量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羟苯磺酸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选入该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行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行羟苯磺酸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情况变化,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两组患者尿清蛋白的含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情况变化,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尿清蛋白的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研究组的血液流变情况变化,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尿清蛋白的含量的变化均比对照组理想(P>0.05)。结论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而言,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能够促使治疗效果的提高,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的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观察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以及血压的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7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及4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小时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对于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值,在肾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与血肌酐值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随着患者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渐消失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观察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以及血压的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7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及4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对于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值,在肾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与血肌酐值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随着患者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渐消失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超重对青少年远期血压变化及高血压发生的影响。方法1987年在陕西汉中农村4623名6~15岁在校学生进行血压等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根据3次测量初始体质量指数(BMI)在其同年龄、同性别第90百分位(P90)以上者确定为超重肥胖组(42例),BMI在其同年龄、同性别第50百分位(P50)以下者为对照组(218例)。2005年对该队列组样本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年。结果总随访率75.8%,其中超重组随访率71.4%,对照组随访率76.6%;无论基线还是随访血压,超重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超重组18年后发生高血压(≥140/90mmHg)的几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显著性(30.0%vs13.8%,P>0.05);随访期间的BMI增加幅度在最高的4分位者,高血压发生率是最低的2个4分位者的4.5倍(37.9%vs8.8%,P<0.01)。结论青少年时期BMI增长过快者远期随访血压增幅大,高血压发生率显著增加,是青年高血压发病重要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8.
超重对青少年远期血压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超重对青少年远期血压变化及高血压发生的影响.方法 1987年在陕西汉中农村4623名6~15岁在校学生进行血压等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根据3次测量初始体质量指数(BMI)在其同年龄、同性别第90百分位(P90)以上者确定为超重肥胖组(42例),BMI在其同年龄、同性别第50百分位(P50)以下者为对照组(218例).2005年对该队列组样本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年.结果 总随访率75.8%,其中超重组随访率71.4%,对照组随访率76.6%;无论基线还是随访血压,超重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超重组18年后发生高血压(≥140/90 mm Hg)的几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显著性(30.0% vs 13.8% ,P>0.05);随访期间的BMI增加幅度在最高的4分位者,高血压发生率是最低的2个4分位者的4.5倍(37.9% vs 8.8%,P<0.01).结论 青少年时期BMI增长过快者远期随访血压增幅大,高血压发生率显著增加,是青年高血压发病重要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和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原因,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对Ⅰ、Ⅱ、Ⅲ级高血压病患者各20例测定von Willebrand Factor(vWF)、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Ⅰ级高血压患者vWF、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有显著增高(P<0.05);Ⅱ级和Ⅲ级高血压患者vWF、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有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Ⅱ级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Ⅲ级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有非常显著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的激活、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纤溶方面的变化,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