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翁文杰  王锋  张海林  邱旭升  邱勇 《中国骨伤》2009,22(12):906-908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对患者随访,用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满意度。结果:①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者52例,平均延长(9.2±3.2)mm,其中延长1~10mm者29例,平均4.9mm;延长11~22mm者23例,平均14.6mm。缩短者13例,平均缩短(6.4±2.1)mm;等长者15例。②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者,延长1~10mm组与延长11~22mm组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下肢延长者(两组)比缩短者及等长者OHS评分差;缩短者与等长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术后1年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11~22mm者比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OHS评分差;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肢体延长11~22mm者、肢体等长者、肢体缩短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肢体延长1~10mm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尤其是患肢延长11~22mm对术后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且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因此,术前、术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下肢不等长的产生,术后则应积极对下肢不等长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THA)被认为是近年来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它能让病人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减轻疼痛。虽然THA的优点已经得到公认,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因为这将影响到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病人的体验。双下肢不等长(LLI)是TH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术后病人对医生提起诉讼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降低LLI发生的方法,但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测量并尽量降低LLI的发生概率,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处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处理方法。方法 1997年 7月~ 2000年 7月,将 44例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 30例,女 14例。患者手术时年龄 42~ 80岁,平均 65.8岁。术前通过临床及对骨盆前后位 X线片的测量评估双下肢不等长的程度,然后利用模板预测髋臼及股骨假体的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以维持双下肢等长。术中先标记并测量股骨近端至髋臼上方两标志之间的距离,而后在术前估计的位置进行股骨颈截骨。置入假体试模之后再次测量两标志之间的距离,最后通过调整股骨头假体颈部或头部长度进一步进行纠正。结果 术前患肢短缩 1.5~ 5.0 cm的 30例患者中,术后仅 4例患肢短缩或延长在 1.5~ 2.0 cm之间。术前双下肢等长 14例患者中,术后仅 1例患侧延长超过 1.0 cm。结论 通过术前测量评估,预测股骨颈截骨平面,术中定位测量,置入假体试模后再次测量,调整股骨头假体颈部及头部长度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全髋关节置换术带来的下肢不等长,同时也可纠正术前存在的下肢短缩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近端形态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重建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单侧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3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侧别和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力平衡疗法对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8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4例实施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54例实施肌力平衡疗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Ha...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 mm,B组(10.3±4.4) mm,C组(6.8±2.5) 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 mm,B组(8.7±3.5) mm,C组(6.3±2.8) 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 mm,B组(9.6±4.0) mm,C组(6.6±2.6) 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隐性失血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治疗对策。方法:利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对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进行随访(男47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68.3岁),结合患者术中隐性失血量,分析髋关节功能恢复与隐性失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473ml,隐性失血为545ml,占总量的37%。隐性失血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关(P=0.001),而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手术肢体无关(P=0.067,0.527,0.926,0.072)。结论:隐性失血量的多少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隐性失血量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arris评分和X线表现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疗效中的相关性。方法从本组行THA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进行随访,进行Harris评分和X线片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在评价临床疗效中的差异。结果在33例Harris评分〉90分的患者中,27例X线评价良好,6例X线评价差。16例Harris评分80~90分的患者中,10例X线评价优良而6例差;13例Harris评分70~79分的患者中,X线评价优6例,差7例;12例Harris评分〈70分的患者中,其中X线评价4例优,8例差。在x线评价优与差的不同等级间,患者的功能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P〈0.05)。Pearson列联系数r=0.388,P〈0.05,显示两评价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X线评价结果与Harris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密切度一般(r〈0.5)。单纯用Harris评分并不能够全面评估关节的真实状况,同时采用X线片和Harris评分来综合评估显得更为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54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52—89岁(平均71岁),分别行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随访1—9年,平均5.4年。对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失血、输血总量、有无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作比较。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半髋置换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总量、住院时间长短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半髋置换患者术后大腿痛明显多于全髋置换(P〈0.05);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半髋和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是满意的,对身体条件好,术后活动较多的或较为年轻的患者宜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arris评分和X线表现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疗效中的相关性。方法从本组行THA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进行随访,进行Harris评分和X线片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在评价临床疗效中的差异。结果在33例Harris评分〉90分的患者中,27例X线评价良好,6例X线评价差。16例Harris评分80—90分的患者中,10例X线评价优良而6例差;13例Harris评分70~79分的患者中,X线评价优6例,差7例;12例Harris评分〈70分的患者中,其中X线评价4例优,8例差。在X线评价优与差的不同等级间,患者的功能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P〈0.05)。Pearson列联系数r=0.388,P〈0.05,显示两评价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X线评价结果与Harris评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密切度一般(r〈0.5)。单纯用Harris评分并不能够全面评估关节的真实状况,同时采用X线片和Harris评分来综合评估显得更为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模板测量法均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双下肢长度.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122例132侧THA患者,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6例(56侧),骨关节炎10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股骨颈骨折46例,其他8例.利用数字影像资料测量THA患者患肢的短缩长度,并通过术前设计确定可以恢复的患肢长度,进一步经术中的测量、调节,并进行术后均衡THA双下肢长度的验证.结果 4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10例双髋同时行置换手术,8例双下肢恢复等长,2例双下肢不等长;36例为一侧髋关节手术中32例术侧下肢长度恢复,占88.9%.10例骨关节炎患者中,9例下肢恢复长度.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10例下肢恢复长度.4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对侧结构正常)中,41例术后下肢等长,占89.1%.8例基他患者,6例恢复下肢长度.本组共有114侧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恢复长度,其下肢长度恢复率为86.4%.结论 以数字模板测量为主要方法的术前设计在均衡THA双下肢长度中具有准确可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雷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8,31(12):1081-1085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20世纪最成熟的外科手术之一,国外起于40年代;50年代由我科范国声教授开展全国首例Judet股骨头置换术~([1]),开创了我国的髋关节置换术先河~([2])。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有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全髋关节置换术45~55万,且以每年25%~30%的速度递增~([3])。目前全髋  相似文献   

13.
康一凡  高玉镭 《中国骨伤》2016,29(2):99-101
正对于晚期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1-2]。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无痛,活动时关节稳定,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没有撞击和下肢长度尽量相等[3]。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关节不稳,这是引起关节翻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所有THA的患者中,共有67例患者(67髋)采用了Offset Ruler结合Wright公司的Profemur Z可调颈假体柄.其中DDH 31例(Crowe Ⅰ型 9例,Ⅱ型18例,Ⅲ型4例),股骨头坏死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19例;男31例(31髋),女36例(36髋),年龄平均64.3岁(42~81岁).术前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并通过X线(标准骨盆平片)测量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及双下肢长度,计算术中需调整的患侧FO及长度.术中利用Offset Ruler,确定最后的假体型号.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评估由未参加手术的同一位医生完成.结果 6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随访20.3个月.所有患者术中测试人工关节稳定性好,无脱位倾向,无撞击;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术前患肢较健侧平均短缩1.8 cm(0~3.3 cm),术后患者双下肢平均长度差0.2 cm(0~1.3 cm).所有患者行走均无跛行感,均感满意.结论 Offset Ruler操作方便,在THA术中使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可以有效恢复股骨偏心距,减少或消除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的并于术中、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排除初次手术前已经出现骨折的患者,共纳入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68±19)岁(34~93岁),初次置换病因: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初次置换时股骨假体固定方式:骨水泥固定5例,其余8例病人为生物型假体。假体周围骨折病因包括7例有明确外伤史(不慎跌伤或车祸)、6例为翻修术中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G型3例,AL型1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2例。翻修时骨折固定方式:5例采用大粗隆再结合装置加钢缆固定,7例使用钢板钢缆固定,1例病人使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固定。在各类分型中,2例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使用钢板钢缆固定骨折端,其余11例股骨假体均不稳定,仅1例使用骨水泥重新固定初次置换假体,余10例使用全涂层假体。通过Harris评分对患髋进行功能评价,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19)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1.1)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3.0(4.0,25.0)提高至末次87.0(82.3,93.3)分,(Z =-4.34,P <0.05)。异体皮质骨板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显示与宿主骨融合,所有病人末次随访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 结论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钢板钢缆组合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对于骨量不足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异体皮质骨固定以增加患者骨量。  相似文献   

16.
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祖罡  毕大卫  费骏 《中国骨伤》2008,21(3):240-242
假体置换术后周围骨溶解是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髋关节的功能与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在诊断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必要对术后的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二磷酸盐在防治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方面有积极意义,但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以髋关节置换为切入点,对假体周围骨溶解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