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0年前.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n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充质干细胞(BMSCs)的观点。近年发现,BMSCs具有向多种细胞系转化的潜能,自体获取的骨髓MSCs回输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因此BM—SCs已成为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热点。随着组织干细胞研究的兴起.特别是对组织干细胞可甥性的深入研究使得间充质干细胞的发育潜能。体外诱导分化、分离、筛选方法等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分布广泛,易于获得。并能在体外大量扩增。因此成为一种特别的组织细胞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黄定强  梁传余  王力红  刘世喜 《四川医学》2003,24(12):1216-1218
目的 了解兔骨髓闻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 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及体外细胞贴壁培养技术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原代、传代培养观察。细胞染色。结果 获得的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传代细胞之间有着不全相同增殖生长特点。细胞染色:PAS、ANAE阳性,AIP、ACP阴性,苯胺蓝染色阴性,胶原I型免疫染色为阳性,胶原Ⅱ型免疫染色则为阴性。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将成为组织工程独特的种子干细胞。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是一个热门话题,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获取简便,体外扩增简单,低免疫源性,组织修复能力强等特点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之一,本文主要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它能在人体内分化成任何细胞类型。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已成为组织工程中首选的种子细胞。早在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通过实验推测骨髓内存在有非造血功能的干细胞,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有了直接的证据。Friedenstein等将整个骨髓标本放于塑料培养瓶上,4h后倒掉非贴壁细胞,剩下少量贴壁的细胞外观多呈纺锤形。  相似文献   

5.
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探讨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以及生长增殖特性.方法 无菌技术抽取比格犬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细胞.加入含胎牛血清体积分数为0.1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1:3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3、5和10代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第5代细胞的表面抗原分子.结果 原代培养24h后看见微少贴壁细胞,初起为小圆形,3 d后可见梭形类成纤维细胞呈漩涡样生长.10代以后细胞逐渐有宽大梭形样变,增殖逐渐减缓,偶有细胞飘零.流式细胞仪检测传5代细胞有96%表达CD44,95%表达CD29,而只有5%表达CD34.生长曲线显示,传3、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其中传3代细胞更为明显,而传10代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前有所减弱.结论 犬骨髓间充质干分离提取操作简便易行,且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能够长期培养,符合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C s)经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后,与藻酸盐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能性。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经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M SC s,经鉴定后用含转化生长因子1β10 ng/m l、地塞米松1-0 7m o l/L、转铁蛋白3 m g/m l、胰岛素2 m g/m l的诱导因子培养基对M SC s进行诱导,14 d后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分泌情况,将诱导后和未经诱导的M SC s以1×106/m l细胞密度与藻酸钙复合接种于裸鼠,分别于4周、8周后行组织学检测。结果经诱导的M SC s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与藻酸盐复合4周,HE染色可见软骨样细胞、软骨陷窝形成,阿辛蓝染色和M asson染色可见新生的软骨细胞和细胞外胶原,8周后软骨细胞明显增多,软骨细胞分泌胶原丰富,而未经诱导的M SC s无明显软骨细胞生成。结论M SC s经定向诱导后,可与藻酸钙复合在体内形成软骨样组织,可能发展为临床修补软骨缺损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和培养扩增的方法。研究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MSCs作为种子细胞治疗多种疾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测定其接种贴壁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MTT法测定MSCs生长曲线;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表面标记物。结果MSCs体外培养生长状况良好,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接种10h后贴壁率为96%以上;细胞周期显示有91.4%处于G0/Gl期;培养的MSCs阳性表达CD29、CD44,阴性表达CD34、CD45。结论在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8代以前的MSCs生长稳定,增殖较快,细胞周期表现出较早期细胞特点,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焦点。干细胞(stem cell,SC)是指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体内和体外通过外界干预及环境的变化,可以分化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干细胞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提供优势靶细胞。方法:全骨髓细胞贴壁法进行BMSCs的原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MTT法检测BMSCs增殖能力,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24h后看见少量贴壁细胞,初起为小圆形,3d后可见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呈漩涡样生长,传3~6代细胞均一性良好,10代以后细胞逐渐有宽大梭形样变,增殖减慢,偶有细胞漂浮、死亡。流式细胞仪检测传3代细胞CD29表达率为92%,CD34几乎无表达。生长曲线显示,传3、6代BMSCs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其中传6代细胞更为明显,传10代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前有所减弱。结论:成功从大鼠骨髓组织分离、培养BMSCs,纯度高,生物学特性符合正常干细胞生长规律,是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理想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观察其生物学活性及诱导分化,初步探索MSC在生物材料支架内的增殖情况。方法采用Percoll(比重1.073)或Ficoll(比重1.007g/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含10%的胎牛血清DMEM/F12作为培养体系,用体外贴壁培养的方法筛选MSC。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其倍增时间,检测MSC的细胞化学特征,体外观察MSC在特定的诱导体系下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并用电镜观察了MSC在生物材料支架内的生长情况。结果用此方法分离培养的MSC经9天左右的淘汰培养即可得到第一代的细胞。细胞化学染色碱性磷酸酶、苏丹黑B、过氧化物酶阴性,非特异性酯酶、糖原呈阳性。培养扩增的细胞形态呈梭状,具有较快的增殖能力,细胞倍增时间在19.4h。2~8代的细胞呈均质状,且具有较好的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细胞分化的能力,具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增殖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同时它对体外培养条件特别敏感,多种生长因子可以调节其向软骨细胞的分化,而生物材料作为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份之一,在软组织工程介导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软骨组织损伤后修复能力有限,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软骨组织工程为软骨组织缺损的修复带来希望.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描述MSCs的生物学特征,探索MSCs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29、CD34、CD45、CD105的表达率。取第4代MSCs进行成骨、成脂肪、成软骨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在诱导第14d进行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以检测MSCs是否分化成骨和脂肪细胞;在诱导第21d用阿新蓝染色法检测MSCs是否分化成软骨细胞。结果:从骨髓分离获得的MSCs为体积小、核浆比大、呈旋涡状生长的梭形细胞。第3代细胞表面标记物阳性率分别为CD14:0.67%,CD29:94.5%,CD34:0.72%,CIM5:0.39%,CD105:86.36%。MSCs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分化成骨、脂肪、软骨细胞。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出较纯的MSCs,经扩增培养后获取足够数量的MSCs,能满足组织工程的需要。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在体外诱导分化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软骨形成的作用。方法在两种条件培养基中培养和诱导猪BMSCs,对照组用成软骨培养基(含10-7 mol/L地塞米松和10 ng/mL TGFβ1),甲状腺素(T3)用成软骨培养基加100 nmol/L T3。MTT法检测BMSCs单层增殖情况。4周后取两组BMSCs Pellets,进行组织学染色和半定量基因表达分析。结果T3组BMSCs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3组BMSCs Pellets形成典型软骨陷窝样结构,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并且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3组第4周软骨生成标志基因Ⅱ型胶原(Col-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和性别决定基因9(SOX9)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肥大标志基因Ⅹ型胶原(Col-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成骨基因Ⅰ型胶原(Col-Ⅰ),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表达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素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软骨形成,同时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软骨细胞肥大,这些结果为研究软骨组织工程的诱导方案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文章从心脏组织工程的角度对BMSCs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莉  范文辉  李露斯  陈康宁  史树贵 《重庆医学》2004,33(10):1519-1521,1524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为利用MSCs进行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分离6~8周龄的大鼠胫骨、股骨,用DMEM/F12培养基冲出骨髓,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得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并结合MSCs的贴壁特性,获得大鼠MSCs,体外扩增.体外进行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并测定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接种贴壁率、检测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结果体外培养的MSCs生长状况良好,并能迅速扩增,具有分化形成成骨和成脂肪细胞的能力;MSCs倍增时间约为28.8h;传代后10h贴壁达95.5% 以上;细胞周期显示有92%细胞处于G0/G1期;电镜显示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SCs具备了干细胞的结构特点.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的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生长稳定,传代后的细胞适应性强,增殖较快,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表现出较早期细胞特点.使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子细胞一直是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理想的种子细胞应该具有容易获得、容易体外培养增殖、长期传代不改变生物学特征、抗原性小、组织修复能力强等特性。近年来 ,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基本具备上述条件 ,成为骨、软骨等组织工程中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种子细胞 ,现将其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MSCs的生物学特性  上个世纪 70年代中期发现在骨髓标本中有小部分贴壁生长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分化形成类似骨或软骨的集落 ,后来证明这种细胞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一成体干细胞,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而且对供者没有影响,所以具有丰富的来源。它还具有以下优点,如采集和运输方便,无异体排斥反应,无伦理争议等,在体外可成功诱导分化成软骨细胞,是软骨组织工程中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立新  肖桂芝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2):1132-1134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早期分离培养时,其外观呈成纤维细胞样而被称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ic,CUF—F)”或“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Marrow stromal fibroblasts,MSF)”。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对骨髓血系细胞起支持诱导作用,可促进造血细胞克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骨髓接种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及获取的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全骨髓接种和贴壁培养法获取、纯化、扩增Sprague Dawley(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形态、排列变化.取第3代MSCs,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的活力,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绘制生长曲线图,用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实验检测MSCs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贴壁生长特性,通过换液、传代的方法可去除悬浮细胞和纯化细胞,传代细胞生长快于原代细胞.MSCs呈长梭形或多角形,胞体上有不规则突起.排列成漩涡状或鱼群状.全骨髓接种培养法获取的MSCs高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CD29、CD44),造血细胞标记(CD45、CD11b)表达率低,细胞活力好、凋亡率低,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结论]全骨髓接种加贴壁法培养MSCs方法简便易行,能获取较高纯度的生长增殖状态良好,且具备多向分化能力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素(thyroxine, T3)和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软骨形成的影响。方法 在3种条件培养基中培养和诱导猪BMSCs成软骨分化:对照组使用软骨生成培养基(含10-7 mol/L地塞米松和10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RA组采用软骨生成培养基加1μmol/L RA,T3组采用软骨生成培养基加100 nmol/L T3。采用MTT法单层检测BMSCs的增殖情况。收获第3代BMSCs,离心形成细胞颗粒,分为3组分别进行软骨细胞诱导。4周后采集3组的细胞颗粒,通过组织学染色和半定量基因表达分析进行软骨形成评估。结果 T3组BMSCs增殖高于对照组(P<0.05);RA组BMSCs增殖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BMSCs颗粒中观察到软骨特征的类腔隙结构和甲苯胺蓝阳性染色,RA组未见;RA组软骨发生标志基因ColⅡ、蛋白聚糖(aggrecan)和Sox9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而肥大标志基因ColX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