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以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43例AMI为观察组.同期收入心内科后溶栓的58例AMI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和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冠脉再通率分别为3.6±1.3 h、72%和5.8±1.8 h、5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显著缩短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提高AMI溶栓后的冠脉再通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 ,提高溶栓疗效 ,探讨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接受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为观察组 ,同期住院后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 8例为对照组 ,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观察组为 3 .12± 1.17小时 ,对照组为 5 .42± 1.92小时 ,P <0 .0 1。冠脉再通率观察组为 71.2 % (3 7/ 5 2 ) ,对照组为 5 1.7% (3 0 / 5 8) ,P <0 .0 5。 5周病死率观察组为 7.7%(4 / 5 2 ) ,对照组为 10 .3 % (6/ 5 8) ,P >0 .0 5。院前AMI诊断准确率达 10 0 % ,院前无 1例死亡。结论 AMI院前静脉溶栓能赢得救治时间 ,提高冠脉再通率 ,院前静脉溶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25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8.0%和16.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 h内溶栓再通率(81.8%)明显高于3~6 h溶栓组、6~12 h内溶栓再通率(60.0%、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患者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任海滨  钟永根 《新医学》2003,34(Z1):16-17
目的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95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6小时内溶栓组(46例)、延迟溶栓组(6~12小时,49例)两组,进行溶栓治疗.结果6小时内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5%,病死率为4%;延迟溶栓组则分别为5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发病6小时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亦有治疗价值,也应积极予以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6例AMI患者分为≥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血管再通率无差异(P>0.05),血管再通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有差异(P<0.05),溶栓开始越晚病死率越高.结论:AMI的溶栓疗效与年龄无关,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疗效与溶栓时间呈显著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6 h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95例 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 <6 h(46例 )和 6~ 12 h(延迟溶栓 4 9例 )两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 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6 % ,病死率为 4 % ;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4 9% ,病死率为 12 %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均 <0 .0 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比 16 % )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6 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 ,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11例,再通率73.3%,其中10例发病6 h以内溶栓再通8例,再通率80%;5例发病6~24 h溶栓再通3例,再通率60%.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63例AMI患者按是否经过院前救治分为A组(333例)与B组(30例).分析院前救治的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再通率、5周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1小时内得到院前救治者98例,5周住院病死率14.25%,院前溶栓55例,再通率74.54%,5周住院病死率5.45%;院内溶栓124例,再通率76.61%,5周住院病死率16.12%.B组5周住院病死率30.0%.结论:经过120急救系统院前急救的老年AMI病人5周住院病死率下降,且院前救治的时间越早,5周住院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6%、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吕春美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99-1300
【目的】评估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对60例发病至治疗时间≤6h的AMI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舒降之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病≤4h以内接受治疗45例,血管再通者36例,占80%。发病4h~6h以内接受治疗15例,血管再通者11例,占73.3%。60例中6h内再通者47例,占总例数78.3%。【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AMI,其越早应用效果越佳,血管再通率达78.3%,在无心脏介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情况下,只要认真选择好适应证,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抢救治疗AMI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CCU病房的AMI患者溶栓范围放宽到据发病时间至 12h ,病人年龄不限。结果 :溶栓范围由 48例扩大到 72例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溶栓组。结论 :放宽溶栓范围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因素,提高溶栓使用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AMI患者313例,对其治疗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313例老年AMI患者溶栓治疗81例,溶栓率为25.87%,未溶栓率为74.13%,未溶栓232例中,有52例(22.41%)适合于溶栓而未溶栓,未行溶栓治疗的原因:年龄>70岁,占23.08%,来诊时间>6h,占21.15%,无胸痛有精神症状改变占13.46%及其它原因等。结论:许多适合于溶栓治疗的患者未得到溶栓治疗,其主要原因是临床决策造成的。临床医生的正确决策可能提供更多的溶栓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成功后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以探索预防和控制AMI患者心功能下降的新途径。方法:采用运动平板试验评价的方法,将98例静脉溶栓后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5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灯盏花素对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所需时间明显延长,ST段下移持续时间缩短,最大负荷量明显增大,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灯盏花素对AMI患者运动耐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2例确诊的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或一般治疗,测定入院时即刻和胸痛发作后2,4,6,10,14,24小时及第2至第9天的血浆CRP,CK-MB浓度。结果:(1)AMI患者血浆CRP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2)溶栓治疗成功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血浆CRP水平,这种降低可能与溶栓治疗减轻了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8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1~2002年浙江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药物治疗状况。方法调查浙江省23所医院2001—2002年间出院诊断为AMI的806份病史资料。结果男性占72·2%。平均年龄为67·4岁,从胸痛发生至到达医院平均时间为11h。总静脉溶栓率仅为19·2%,适宜溶栓却未进行溶栓治疗者106例(45·9%)。β受体阻滞剂(B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实际使用率分别为49·4%、65·4%。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他汀类使用率较高,分别为88·2%、73·7%、71·5%。结论浙江省的AMI西医药治疗基本上遵循了指南推荐策略,但与指南要求仍存在差距,尤其是静脉溶栓率偏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方法:对61例AMI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予溶栓前及溶栓2h后同步记录18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成功组及失败组的QTd,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溶栓后再通41例,溶栓后未通20例。血管未通组其QTd较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再通组其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Td可作为评价AMI患者溶栓后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一项临床早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电图T波及QT离散度(QTd)变化对判断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的价值。方法:56例AMI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情况及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组冠脉再灌注率62.7%,未倒置组冠脉再灌注率31.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溶栓成功组QTd与溶栓前及失败组比较,显著缩短(P〈0.01)。结论:AMI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及QTd明显缩短可作为冠脉再灌注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我市三家医院 3年来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6例 ,按发病至溶栓时间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三组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5 0mg配合静脉应用肝素 ,以aPTT结果调整肝素剂量 ,三组常规治疗相同。 3周后 ,据治疗前后QRS分值 ,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对AMI梗死面积和心室容量及心功能改善方面的影响。结果 :A、B组QRS分值明显减低 ,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P <0 0 5 ) ,C组与A、B组比较P <0 0 0 1,差异性显著。三组治疗前后心室容量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A、B组左心室容积 (ESV、EDV)减少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明显提高 ,C组ESV、EDV增大 ,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C组与A、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AMI后 6h内溶栓治疗有肯定疗效 ,及时有效再灌注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120-CCU模式救治AMI患者69例,分为溶栓组(n=51)和非溶栓组(n=18);溶栓组使用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入,12h后给于肝素钠6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续5~7d,每天口服阿斯匹林300mg,3d后改服每天150mg,1周后改为每天50mg,并静脉滴入硝酸甘油7~10d。非溶栓组除不使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方法同溶栓组。结果:69例中溶栓组51例的总溶栓再通率为74%;在4h内获溶栓治疗者35例;溶栓延迟时间为3.1±2.0h;4h内溶栓再通率的80%(28/35)明显高于4~6h内的44%(7/16),P〈0.05;溶栓组的住院病死率12%(6/51)显著低于28%(5/18),P〈0.05。结论: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尽早实施溶栓治疗,显著提高溶栓再通率和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