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梳理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痿病相关条文、医案,从辨经、辨病、辨证3个层面整体分析针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疗取穴思路.辨经论治主要依据经脉循行、经脉病候特点取穴;辨病论治根据痿病病因病机、传变阶段取穴;辨证论治根据证型不同分别立以治法而取穴.现代临床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当以古代文献为根,努力形成针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介绍杨毅红针灸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的经验。杨毅红认为耳鸣耳聋与脏腑、经脉关系密切,其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故治疗上主张明辨虚实,辨证取穴;辨经取穴、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重视应用腹针调理脏腑,重调脾肾;衷中参西,针刺晕听区和颈夹脊。  相似文献   

3.
以《内经》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从审阴阳、识病机、明缓急、查脉象、针守神等5个方面,讨论了对于痫证的针灸取穴及治疗.从癫痫的风、火、痰、瘀、郁、虚、水、毒的病机角度,分别提出了治疗痫证的8组针灸处方和不同的针法灸法,并以脉象虚实强调了针灸治痫的虚补实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基本思想,为针灸治疗痛证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灸歌赋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代针灸歌赋名著中,选辑了切合临床实用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部分,从中医理论出发,以临床案例为根据,对病机证候、穴位主治等进行研究,分析针灸辨证论治痛证的方法和针灸治痛处方取穴规律,为针灸临床治痛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以"整体衡动观"为指导,结合癌痛的病因及针灸治疗机理,癌痛针灸取穴可分为循经取穴、分部取穴、全息对应取穴、按时开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6类。对癌痛的取穴规律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旨在总结针灸治疗癌痛的取穴规律,探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筛选针灸治疗癌痛的适宜技术、优化腧穴处方和镇痛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针灸加中药汤剂治疗坐骨神经痛175例,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175例中,男132例,女43例;单侧发病的156例,双侧发病的19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72岁;病程最短的2天,最长的3年,由肿瘤压迫、结核、椎管狭窄所继发的坐骨神经痛病例不在本组.治疗方法中药以辨证分型治疗,针灸以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近取、远取相配合,针灸汤药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腓总神经损伤是骨科康复常见的周围损伤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后期因姿势不良,可能出现踝扭伤、局部水肿、僵硬、行走障碍等诸多问题.本文以临床治疗腓总神经病案为例,通过整理古今医家对腓总神经损伤病机的认识和针灸取穴原则,总结出腓总神经损伤的辨治应辨病与辨经络相结合,选经和刺法相结合,配合康复训练,为以后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辨证论治,探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以远近配穴和辨证取穴,以特定穴为主的远道刺法,采用针灸取穴为主或用火针点刺。结果与结论:针灸可消除水肿,以温通经脉,正气充气血和,起到治痛作用。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妇科病在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妇女在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等特点,在病理上有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病证,因此针灸治疗取穴的原则及方法与内科及其他科又有不同。笔者在医疗及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妇科独特的取穴原则及方法,可供临床妇科及针灸科医生参考,并求同仁不吝赐教。1 取穴原则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取穴原则,是依据中医辨证程序所确定的。中医辨证程序,是通过四诊搜集资料,分析病因病机以找出病位、确定病性,然后确立证型,作出诊断;取穴原则,是根据病位局部取穴和远端配穴,根据证型辨证取穴,根据诊断对症取穴,  相似文献   

10.
此文以卒中后常见并发症痉挛为着眼点,对中医学关于痉挛病因的认识进行了分析,认为阴阳失衡、湿邪侵袭及阴虚血虚是痉挛的主要病机;在痉挛的针刺治疗方面,从针刺取穴的以痛为腧、特定穴、张力平衡针法及关键点区域取穴等角度,在经脉的整体性、联络性等方面,探讨了针灸缓解痉挛的选穴思路及理论依据,对于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近10年针灸治疗运动性损伤选穴规律进行归纳,主要有以痛为腧法、上病下取法、下病上取法、对应取穴法、交叉取穴法、巨刺法、缪刺法、生物全息法、局部取穴法、腕踝针法,循经取穴等。对不同的取穴方法之间的疗效对比研究以及其作用机理探讨的文献不多,尤其设有客观观察指标的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用穴规律,为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取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了近10年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文献近50篇,对其取穴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在合格文献中,治疗黄褐斑的主要穴位有15个,分布于八条经脉上,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穴的使用最多。结论:针灸治疗黄褐斑以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为基本主方;配穴以辨证取穴为主;局部取穴与全身取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因时制宜"作为针灸治疗的关键原则之一,针灸临床中应充分理解"时"的内涵,把握四时、昼夜作用于人体而呈现出的生理、病理上的时间性规律,基于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及邪正盛衰的进退规律,抓住时机、适时干预。将腧穴的动态性规律与病机病位的变化规律相结合,精准取穴、施术、起针;将时间因素贯穿针灸临床诊疗的全过程,为临证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针灸歌赋是为方便诵读记忆而编成的口诀性著作,是针灸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治疗痛证的部分,是历代针灸学家治疗痛证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针灸治痛规律的高度概括,包括针灸治痛的取穴原则、针刺手法等丰富内容。本研究选取针灸歌赋中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韵文或对语,以此进行分析和延伸,从"以痛为腧""交会穴"和"交叉对应取穴"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痛的取穴规律;从针刺的深度、方向和角度方面分析针灸治痛的针刺手法。  相似文献   

15.
结合医案介绍陆氏针灸治疗复视的临床经验。认为复视的病因病机为外邪阻络、气血亏虚、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治疗时重视局部取穴,遵循"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气""远端取穴以调节全身气血"和"选取相应背俞穴以调节脏腑功能"的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全面地探讨了清代及清代以前 2 0 1部针灸及综合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文献 ,对其用穴规律及刺灸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可知 :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取穴 ,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 ,配以全身取穴。病机取穴极少 ,多对症取穴。在刺灸法上 ,多采用艾炷灸 ,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艾灸法 ,对于补泻法涉及较少。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部分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胞睑下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多以局部取穴为主。“三段取穴法”是将巅顶至足底分为上、中、下三段进行取穴,上肢及头颈以上为上段,躯干至腰为中段,腰以下为下段。以“维筋相交”为理论基础,结合经脉循行、中医病机、现代神经解剖理论,探讨应用“三段取穴法”针灸治疗胞睑下垂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对《内经》关于痛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色及针灸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指导针灸临床。关于痛证病因,既有外感寒邪,也有内伤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瘀血等;对于痛证病机详分虚实,切中肯綮,辨证特色鲜明,针灸治疗方法亦丰富多彩,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19.
张莉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6):272-273
现存的古代针灸治疗歌赋中不但保存了针灸的学术理论,而且蕴藏古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探求古代针灸治疗歌赋中的病症治疗取穴方法及特点,对当今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及其理论研究非常必要。古代针灸治疗歌赋本文所及针灸治疗歌赋,是收集了清代和中华民国以前的关于针灸治疗方面的歌赋,包括现存最早的《标幽赋》、《通玄指要赋》,教科书中较常见的《百症赋》、《肘后歌》、《金针赋》、《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等,另外还有刊载于针灸书籍中的治疗歌赋,总计有29首之多。取穴方法及特点1.辨证取穴辨证取穴是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病机学说为基础的取…  相似文献   

20.
经筋病"以痛为腧"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茵萍 《中国针灸》2000,20(6):375-377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治疗经筋病的主要取穴方法,它反映了经筋病多以局部、近部取穴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时,它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笔者从经筋病的原因、病位、病变特征以及诊断注意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痛为腧”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病变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