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尸检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PTE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2004-2015年经尸检证实为PTE的47例死亡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2年间共完成尸检784例,其中PTE 47例(2例合并脂肪栓塞),发生率6.0%.47例PTE病例中有46例(97.9%)为致死性肺栓塞(FPE).分析47例PTE病例尸检资料发现,每例均至少存在一项危险因素,43例(91.5%)存在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其中最常见危险因素为创伤骨折(55.3%)及手术(53.2%).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40.4%)、心搏骤停(31.9%)及晕厥(27.7%)常见;24例(51.1%)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8例(17.0%)合并右心血栓,1例(2.1%)合并基底动脉血栓.栓塞部位以肺动脉主干(59.6%)多见,其中骑跨型栓塞20例(42.6%).22例(46.8%)死亡前疑诊为PTE,但均未行抗凝或溶栓治疗,仅1例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结论 PTE容易继发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创伤骨折及手术.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缺乏典型三联征,误诊率、漏诊率及致死率均高,临床工作者对疑诊PTE患者治疗不充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肺血栓栓塞症(PTE)有关的高危因素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86例住院期间发生的PTE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同期因同一系统基础疾病住院且年龄相当的86例非PTE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并回顾性调查两组患者15天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PTE组患者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肿瘤、重症肺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PTE患者(P<0.05),PTE患者住院前15d内抗凝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非PTE组患者(P<0.05)。结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肿瘤、重症肺炎等基础疾病是PTE患者的高危因素,抗凝药物能够降低高危PTE患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肺血栓栓塞症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意识.方法 回顾分析27例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住院PTE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诊断过程以及治疗.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为,呼吸困难81%(22/27),呼吸增快(呼吸>20/min)74%( 20/27),心动过速(心率>100/min)70%( 19/2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5%(10/19),PaCO2<35 mmHg 92%(23/25),氧合指数<300 mmHg 80%(20/25),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负荷过重表现79%(15/19),D二聚体阳性85%(22/26).大面积PTE 5例,次大面积PTE6例,非大面积PTE 16例.抗凝治疗26例,放弃治疗1例.治疗后临床改善20例,无明显改善3例,死亡4例.结论 PT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PA是其主要诊断技术,大部分患者抗凝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2000-2008年513例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更好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2000-2008年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513例急性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大面积(包括次大面积)与非大面积急性PTE患者的症状、体征、确诊方法、实验室检查、预后转归的差别.结果 急性PTE患者占同期住院病人的比例由2000年0.04%增至2008年0.31%.发病人数随年龄增长递增,51~80岁患者居多(68.4%).医院内病死率由2002年的50%降至2008年的2.2%.汉族为430例(83.8%),占住院汉族总人数的0.18%(430/240676),回族75例(14.6%),占住院回族总人数的0.25%(75/29577).呼吸困难症状最为常见,占82.8%,大面积组PTE中症状(呼吸困难、晕厥等)、体征(紫绀、湿啰音等)以及实验室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D-二聚体等指标增高,与非大面积组PTE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PTE患者危险因素较非大而积增多.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PTE诊断中的使用率由2001年50%增加至2008年98%.非大面积PTE组的治疗好转率(93.8%)优于大面积组(84.7%).结论 2000年1月-2008年急性PTE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年龄发病人数所占比例高,高血压病、手术、心血管疾病患者为PTE的高发人群,大面积PTE较非大面积PTE临床症状重、合并危险因素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30例肺栓塞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肺血栓栓塞(PTE)患者资料,探讨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PTE患者常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和(或)骨折、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电图检查可提示PTE;超声心动图对PTE有诊断作用;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是确诊PTE的可靠方法.结论 PTE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对有症状的高危患者应及早行CTPA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陈奕翩 《中外医疗》2008,34(34):1-2
目的 探讨检测CD62p在早期诊断PT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正常人群组、高危组、肺血栓栓塞症组人群的CD62p,比较三组人群中CD62p的区别.结果 PTE患者CD62p高于高危人群及正常对照组(P<0.01);高危人群组CD62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PTE发生后CD62p水平升高,与高危人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因此,CD62p可作为早期诊断肺栓塞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0年6月~2012年1月收治住院的28例COPD合并PTE患者(COPD+PTE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同期选取COPD患者32例(COP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SPAP、D-dimer、PaCO2、PaO2等生化指标和临床表现.结果 两组间相比,SPAP、D-dimer、PaO2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OPD组PaCO2明显高于COPD+PTE组(P<0.05).结论 COPD组的主要生化指标中PaCO2高于COPD合并PTE组,此点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阳初玉  吕泽平  徐薇  陈秀琼 《广西医学》2011,33(10):1329-133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癫痫(PTE)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PTE患者28例(PTE组),重型颅脑损伤未合并PTE 26例(非PTE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PTE组并给予抗癫痫治疗.随访1~5年,观察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54例急性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老年组(≥60岁,209例)和非老年组(<60岁,245例),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糖尿病(20.6%vs.9.0%)、高血压(53.6% vs.22.9%)、慢性心脏疾病(30.6%vs.8.6%)、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1.0% vs.5.7%)、静脉曲张(12.9% vs.6.3%)、>1个月长期卧床者(13.4%vs.6.5%)、妇科手术(0.0% vs.5.3%)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胸痛(23.9% vs.32.9%)、咯血(10.0% vs.20.4%)、影像学提示的大面积肺栓塞(29.2% vs.38.8%)的比例明显更低(P均<0.05);而休克(18.2%vs.10.2%)、低血压(20.1%vs.10.6%)的发生比例及院内死亡率(16.7%vs.6.5%)明显更高(P均<0.05);D-二.聚体升高患者(96.2% vs.91.0%)比例更高(P<0.05).结论 老年急性PTE患者合并慢性疾病比例更高,长期卧床者更多;老年组患者病情往往更重,院内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和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IIP)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2014年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住院的CTD-ILD合并PTE及IIP合并PTE的患者17例(ILD合并PTE组),并募集同期肺通气功能相匹配的CTD-ILD及IIP共20例患者(单纯ILD组)作为对照,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再对比ILD合并PTE组中的CTD-ILD亚组及IIP亚组。结果①与单纯ILD组比较,在ILD合并PTE组中,患者出现近期新发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加重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ILD合并PTE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更低,分别为(76.4±22.3)mmHg和(63.4±19.2)mmHg(P<0.05);气体交换功能(DLCO%预计值)更差,分别为(48.5±11.6)%和(37.9±12.8)%。②ILD合并PTE组中,CTD-ILD亚组和IIP亚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9.83±13.40)岁和(71.90±4.68)岁,病程中出现PTE症状的时间分别为(18.07±16.71)个月和(34.75±14.69)个月,CTD-ILD患者发病年龄更小(P<0.05),病程中出现PTE症状的时间更短(P<0.05);IIP亚组患者共5例(71.43%)出现下肢水肿,CTD-ILD亚组中没有患者出现下肢水肿;IIP亚组中3例(30.00%)患者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而CTD-ILD亚组共5例(71.43%)患者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结论 ILD合并PTE可使患者气体交换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CTD本身的发生进展和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是PTE发生的高危因素。与IIP合并PTE比较,CTD-ILD合并PTE患者起病年龄更小,出现PTE的病程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提高临床医生对PTE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56例PTE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56例PTE患者危险因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为常见占53.6%,PTE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占82.1%,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增强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为PTE确诊的重要手段。PTE治疗以抗凝及溶栓治疗为主。结论提高PTE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PTE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和21-Daniel ECG评分在肺血栓栓塞症(PTE)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7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51例确诊的PTE患者,分析入院48h内的标准12导联ECG,按照Daniel ECG评分系统计算得分。评价ECG波形、Daniel ECG分值与危险分层、临床预后及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关系,并使用ROC曲线评估ECG分值预测高危PTE、预后不良PTE、SPAP≥50 mmHg的准确性。结果:251例PTE患者中ECG出现异常者占82.9%,其中最多见波形为胸前导联T波倒置。Daniel ECG评分中位数为3分。与各自对照组相比,高危组、预后不良组和SPAP≥50mmHg组ECG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在ROC曲线分析中,Daniel ECG评分预测高危PTE和SPAP≥50mmHg的准确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1和0.764,两者准确性均为中等水平。以3.5分为诊断界点,对高危PTE阴性预测值为92.4%;以10.5分为诊断界点,预测高危PTE、预后不良及SPAP≥50 mmHg的特异度分别为92.6%、92.5%、94.0%。结论:ECG和Daniel ECG评分与PTE的病情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Daniel ECG评分对PTE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12-16
目的探讨RVD(来那度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老年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24例老年高危(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化疗剂量的不同分为全剂量组和减低剂量组;依据是否携带有高危遗传学异常(High risk cytogenetic abnormality,HRCA)分为HRCA组和非HRCA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观察RVD方案的安全性。中位随访17.2个月后,比较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结果全剂量组ORR为81.8%,高于减低剂量组的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非HRCA组ORR高于HRC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RCA组的中位PFS为10.3个月,明显低于非HRCA组的1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全剂量组的中位PFS为12.1个月,与减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1)。HRCA组中位OS为16.3个月,非HRCA组中位OS未达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减低剂量组中位OS为29.4个月,全剂量组中位OS未达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18)。RVD方案的最常见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发生率为29.2%。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2.5%。结论 HRCA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RVD方案治疗老年高危MM具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减低剂量亦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本地区PTE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海口市中医医院住院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angiography,CTPA)检查的192例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按是否伴发PTE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采用多元回归寻找伴发PTE的危险因素。结果 192例患者中,43例伴发PTE,男32例,女11例,冬季发病最多,有13例(30.2%),科室分布广,以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为主,共18例(41.9%)。原发性危险因素:研究组与对照组抗凝蛋白活性值比较,蛋白S(PS)活性(83.22±25.75)vs(101.59±1.23),蛋白C(PC)活性(91.30±20.79)vs(103.22±14.19),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98.6±8.50)vs(103.66±8.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下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0岁,卧床≥3 d,吸烟或接触生物燃料,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外伤或/和手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卒中发作史、高脂血症(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VT( OR=65.34,95%CI:12.52~341.07,P<0.001)、外伤或/和手术(OR=45.12,95%CI:7.99~254.76,P<0.001)和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OR=9.04,95%CI:2.19~37.22,P<0.05)为住院伴发PTE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PTE患者发病无季节、科室之分,抗凝蛋白活性水平低,DVT、外伤或/和手术和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是本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认识以上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PTE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敏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 hs-cTnT)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的短期预后作用。方法 入组296例MH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血液透析前采集血清检测hs-cTnT和相关心血管风险标志物。随访时间总长为13个月,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及发生时间;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比较全因死亡与生存组风险标志物之间的差异,使用X-tile计算出hs-cTnT的最佳二分位切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及非高危hs-cTnT之间的死亡风险比。根据hs-cTnT健康人群第99百分位点将非高危组细分为中危组和低危组来进一步评估其对MHD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MHD患者生存与全因死亡组的血清hs-cTnT水平分别为0.05 (0.03~0.07)ng/mL和0.07(0.04~0.14)ng/mL (P=0.027);hs-cTnT的最佳二分位切点为0.1 ng/mL;高危组(hs-cTnT>0.1 ng/mL)患者生存率(76.67%)显著低于非高危组(hs-cTnT≤0.1 ng/mL)患者生存率(96.62%)(P<0.05);高危组患者死亡风险较非高危组患者高7.288倍(P<0.001);在非高危人群组中,中危组(hs-cTnT>0.014 ng/mL)患者生存率低于低危组(hs-cTnT≤0.014 ng/mL)患者生存率,低危组在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hs-cTnT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MHD患者短期的死亡风险分级和预后评估的有力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伴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病理特点、临床治疗结果,探讨其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16年7月在本科接受肾活检、病理诊断为LN伴TMA患者55例,分为存活组(34例)与死亡组(21例);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死亡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点、临床治疗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急诊血液透析、感染发生率较高(P<0.01),补体C3较低(P=0.04),CRP(P =0.047)、24 h尿蛋白定量(P=0.02)、血肌酐(serum ereatinine)水平较高(P=0.04),SLEDAI-2000评分较高(P=0.02);当血小板计数(PLT) <50×109/L 时,死亡风险明显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透析、感染、PLT< 50×109/L时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透析、感染、血小板降低是伴TMA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成年重症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病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确诊为COVID-19的20名成人患者,根据最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10人/组。 从电子病历中获取人口学、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和临床结局等数据,总结ICU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分析。通过使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与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COVID-19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 ±12岁,其中40%为男性,起病11±9 d后入住ICU。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是咳嗽(19例,95%)、乏力或肌痛(18例,90%)、发热(17例,85%)和呼吸困难(16例,80%)。11名(55%)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11例,55%),其次是心血管疾病(4例,20%)和糖尿病(3例,15%)。6人(30%)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并最终死亡。急性心脏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9例,95%)。50%的患者(10人)在入住ICU后第2~19天之间死亡,相较于死亡患者,生存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更低(61.70± 2.36 vs 68.60±7.15,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高(14.69±0.70 vs 12.70±2.45,P=0.03),更少并发休克(2 vs 10,P=0.001)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vs 10,P=0.001)。结论 患有 COVID-19 的危重患者年龄较高,体质量较重、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是ICU中COVID-19患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其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1例PTE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基础疾病、危险因素等资料。结果死亡3例,其中1例猝死;3例患者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4例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好转。结论。PTE早期可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对排除了其它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后,特别是血气分析有明显低氧血症而临床无法解释时应高度重视,应及早进行PTE的相关检查,提高早期确诊率,以防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9.
背景西藏地处高原,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发,但目前对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溃疡出血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报道较少见。目的探讨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高危溃疡出血及再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2020年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诊,且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住院患者212例。根据胃镜下病变Forrest分级将患者分为高危组(Ⅰa~Ⅱb级)和低危组(Ⅱc级和Ⅲ级)。高危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亚组和无再出血亚组。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21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42∶1;胃溃疡出血125例(59.0%),十二指肠溃疡出血87例(41.0%);高危组86例(40.6%),低危组126例(59.4%);再出血亚组12例(14.0%),无再出血亚组74例(86.0%)。高危组血红蛋白(HGB)、尿素氮(BUN)、再出血发生率、住院天数高于低危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GB〔OR=1.007,95%CI(1.001,1.014),P=0.028〕和BUN〔OR=1.061,95%CI(1.003,1.121),P=0.037〕是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的独立影响因素。再出血亚组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水平低于无再出血亚组(P<0.05)。结论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入院时HGB、BUN水平是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入院时PLT、ALB水平可能是高危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脊柱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与防治方法。 方法 对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于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例脊柱手术后并发VT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过程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VTE防治的相关文献,对脊柱手术后并发VTE的流行病学、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结果 本组脊柱手术后并发VTE共8例,其中4例为单纯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VT),1例为单纯症状性肺血栓栓塞症(PTE),3例为症状性PTE合并无症状性DVT,VTE总的发生率为0.47%(8/1 699)。4例单纯症状性DVT患者经抗凝及取栓、溶栓、下腔静脉滤网(IVCF)植入术等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4例PTE患者中,有1例为致死性PTE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例经溶栓、抗凝等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 结论 虽然脊柱手术后VTE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因此,应务必提高脊柱手术后VTE的预防意识,完善术前的危险因素评估,建立和完善VTE的防治体系,并进一步深化研究,改进脊柱手术VTE风险评估及分级预防模型,以便为今后脊柱手术VTE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