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小儿抽动症为例,从小儿抽动症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刘氏小儿推拿灵活运用"推经治脏"理论,通过"五经配伍",巧取五经穴调理小儿脏腑治疗小儿抽动症,小儿抽动症的病位以肝为主,但与脾、心、肾等脏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在临证之时,要有整体观念,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感是因外感六淫或疫疠之气而引起的临床常见多发病,自古中医多从肺论治小儿外感,然临证之时,一些小儿外感之证从肝论治亦常获良效。文章从肝生卫气、肝行卫气、肝与肺密切相关3个方面论述了肝在外感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众医家从肝论治小儿外感的临床运用做一总结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小儿汗证、胖人汗证、围绝经期汗证、年老体虚汗证为例总结了张进军教授治疗汗证经验。其认为汗证病位虽在心,但致因在肝,故可从肝心通养论治汗证,强调从肝养心,通养结合,运用柔肝,疏肝,调肝,泻肝等法而达通心、养心之用。  相似文献   

4.
陈捷主任中医师多年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学验俱丰.笔者现将陈捷老师对于小儿脾虚肝旺方证的心得总结归纳如下. 1 对脾虚肝旺证的认识 对于小儿脏腑的虚实辨证,《小儿药证直诀》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指出小儿脾脏常失健运而肝脏多偏亢.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和"脾只是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观.明代医家万全在此基础上,在《幼科发挥》中提道"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理气和胃口服液,对照组予保和丸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腹痛发作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幺远  胡艳 《北京中医》2011,(10):740-743
裴学义从医60余年,擅长治疗小儿温热病及各种疑难杂证。临证中,善于以整体观念指导辨证施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论治",以清利肝胆湿热、疏肝理气解郁、凉肝熄风止惊为主要治法。又强调时时注重调护脾胃,"见肝实脾",肝肾同治,重视先后天的滋培,调升降之机,于补中祛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肺炎也是小儿多发病之一.近几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对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问题,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概括起来,可分为"闭"与"脱"两大证;闭证属实,脱证属虚.但临床所见,由于小儿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每每出现"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或病情极不稳定,容易互相转化.兹将治愈病案二则介绍于下,并附以讨论,希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8.
吴力群教授认为小儿慢性抽动障碍病理基础是"肝风",肝风分为外风及内风,无论外风或内风皆可引起气血功能障碍,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血又应以养血为本.临证常选用养血息风汤,以四物汤养血调肝治其本,止痉散息风止痉治其标,标本同治,效果显著.其对慢性抽动病因病机的把握及遣方用药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程洁 《西部中医药》2009,22(7):33-34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筋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1 历代对小儿惊风的认识 惊风一名,首见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的理论对小儿惊风进行了论述.<古今医鉴>将惊风归纳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和惊、风、痰、热四证.<婴童百问>和<证治准绳>中又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和慢脾风三类.  相似文献   

10.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钱乙原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之证,现主要用于治疗肾、肝之阴不足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钱乙原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之证,现主要用于治疗肾、肝之阴不足所引起的多种病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由肾阴虚引起的各种杂症,疗效显著,现介绍典型三列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儿厌食症,又名恶食,指小儿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甚至拒食而言。这种病证,似疳非疳,似积非积,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多见于 1岁~ 7岁的小儿。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 ",是由于脾胃不和所致,故临证者多以健脾、运脾、养胃为法,有时收效甚微。笔者根据 10年来的临床探索及实践,对诊治该病有以下 4点体会。 1 扶脾勿忘平肝、疏肝 小儿固然“脾常不足 ",然亦“肝常有余 ",即肝旺。在如今生活水平较高的年代,大量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以致小儿热盛肝亢,故肝常有余之证较多,如《儒门事亲》在“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 "…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出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用于治疗小儿"五迟",为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自晴多、面色光白等证而设.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药组成.方为补阴名方.笔者临床以丸改汤辨证运用,每获佳效,现举验案数则探析.  相似文献   

14.
从肝论治小儿疾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病证多以肺系和脾胃疾病多见,盖因其独特的生理病理所决定。小儿为纯阳之体,既显生机蓬勃,又相对感阴常不足,而肝常有余,故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不足,感邪之后,邪易从阳化热化火,而多热证。或热极而盛,或水不济火,而引动肝风。临床上,小儿病证变化万千,不同的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肝系症候群,肝郁、肝火、肝风等证屡见不鲜。五脏病中,惟肝与小儿病关系最为密切,临证只要把握时机,辨治得当,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夜啼是儿科常见病种,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中医治疗夜啼的历史悠久,常从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3个角度进行论治。亦可从肝脾角度出发,以安魂静脾法治疗肝魂不位证、脾不主静证小儿夜啼。现从夜啼病鉴别、中医治疗夜啼历史源流、从肝脾论治小儿夜啼机理、治疗验案四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文献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有关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篇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分析。按中医证型文献出现的频数及病例频数排序。结果:按文献出现的频数前10位的证型为:脾虚肝亢、肝亢风动、肾虚肝亢、风痰上扰、肝肾阴虚、脾虚痰聚、心肝火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心肝亏虚;按病例频数前10位的证型为:肝亢风动、脾虚肝亢、风痰上扰、肾虚肝亢、脾虚痰聚、心肝火旺、脾肾两虚、气郁化火、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结论:脾虚肝亢、肝亢风动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最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7.
小儿病证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钱乙认为,小儿的的生理体质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体质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婴幼儿存在气质的差异性,其中有一类认为是"麻烦型质",主要表现在"纳食和睡眠"两方面,具有"喂养困难,性情急躁,夜寐不安"等特点。这种婴幼儿气质类型就符合小儿脾虚肝旺证候病机特点[1]。笔者在临床上常从肝脾着手治疗小儿疾病收到一定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总结郭亚雄治疗小儿汗证经验。郭亚雄认为小儿生理、病理与成年人不同,更易出汗;小儿汗证基本病机为“心肝郁热、脾肾虚寒,脾寒胃热、虚实夹杂,表虚不固、营卫不和”,临床诊疗以“首辨脏腑,再辨寒热虚实”为切入点,以“清上温下、调肝和中,清热化寒、以平调之,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为治法,以经方“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及桂枝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附医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19.
建立<小儿药证直诀>所载方药数据库,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钱乙治疗小儿疾病的用药特点为:组方药少力专、善用毒药、剂型灵活、重视肝脾胃肺.  相似文献   

20.
对从肝论治小儿厌食进行初步探讨,根据前人治疗经验,总结为"肝气郁结证""肝阴虚证""肝胆湿热证"三个证型,并分别从病因、病机及前人临床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证,证实从肝论治小儿厌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