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背景 研究发现部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存在梗死相关动脉(IRA)自发再通现象。非自发再通的STEMI患者较自发再通患者有不良预后,因此积极寻找简便、有效的指标预测IRA自发再通患者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与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CAR对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急性STEMI行PCI的患者271例,根据PCI术中IRA是否自发再通将患者分为非自发再通组(n=215)和自发再通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RA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AR对IRA自发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 自发再通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CAR均低于非自发再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OR=0.856,95%CI(0.753,0.973)〕、NLR〔OR=0.368,95%CI(0.187,0.724)〕、MHR〔OR=0.947,95%CI(0.897,0.999)〕、CAR〔OR=0.794,95%CI(0.732,0.862)〕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IRA自发再通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705,0.832)〕,预测临界值为11.99,预测临界值对应的灵敏度为67.9%,特异度为79.1%。结论 白细胞计数、NLR、MHR、CAR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且CAR对预测IRA自发再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1 112例,所有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均大于50%,其中626例BNP<80 pg/mL,340例80 pg/mL≤BNP<400 pg/mL,146例BNP≥400 pg/mL。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心超参数,采用方差检验、χ2检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NP升高的因素。结果  3组间的年龄、心率、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LVEF、肺动脉收缩压、纽约心功能分级、糖尿病、房颤、心肌病、瓣膜病、合并肺部疾病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房内径(OR=1.136,95%CI=1.052~1.227,P=0.001),肺动脉收缩压(OR=1.029,95%CI=1.001~1.058,P=0.0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OR=0.888,95%CI=0.799~0.987,P=0.028),糖尿病(OR=0.202,95%CI=0.068~0.600,P=0.004)是BNP≥80 pg/mL的影响因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OR=1.239,95%CI=1.010~1.519,P=0.04),室间隔厚度(OR=8.006,95%CI=2.196~29.191,P=0.002),后壁厚度(OR 0.165,95%CI=0.045~0.597,P=0.006),BUN(OR=7.362,95%CI=1.092~1.699,P=0.006)是BNP≥400 pg/mL的影响因素。结论  左房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糖尿病是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病患者血浆BNP≥80 pg/mL的影响因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后壁厚度、BUN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病患者血浆BNP≥400 pg/mL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意义,进一步研究ALT是否为STEMI患者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心脏科住院患者909例,分为对照组患者(无冠心病患者)355例,急性STEMI患者554例,其亚组分型包括:(1)依据血管病变程度分组(单支组154例,双支组176例,多支组224例);(2)依据心肌梗死发病到空腹抽血时间分组(0~24 h组296例,24~48 h组124例,超过48 h组134例).统计所有入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生化资料及冠脉造影资料,回顾性分析ALT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急性STEMI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尿素氮、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ALT、高密度脂蛋白等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急性STEMI患者亚组分析中,ALT与急性STEMI患者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ALT在空腹抽血时间(从心梗发病计算)上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ALT(OR=0.911)、年龄(OR=1.068)、肌酐(OR=1.041)、天冬氨酸转氨酶(OR=1.270)是急性STEMI的危险预测因素.结论:ALT与急性STEMI密切相关,ALT是急性STEMI患者新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5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2015年6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5(1~730)d。随访期间26例患者发生死亡,病死率为4.00%。年龄(OR=1.165,95%CI 1.101~1.233)、吸烟(OR=3.445,95%CI 1.194~9.940)、脑梗死病史(OR=2.975,95%CI 1.095~8.083)、糖尿病(OR=1.117,95%CI 1.022~1.221)、左心室射血分数(OR=1.732,95%CI 1.101~2.72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OR=1.518,95%CI 1.220~1.889)、血清肌酐(OR=4.096,95%CI 1.022~16.416)、空腹血糖(OR=4.630,95%CI=1.101~19.470)、肌酸激酶同工酶(OR=1.867,95%CI 1.127~3.093)、肌钙蛋白T(OR=4.423,95%CI=1.098~17.817)、PCI术中出现并发症(OR=4.544,95%CI 1.203~17.164)、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OR=5.900,95%CI 1.998~17.422)和完全血运重建比例(OR=3.417,95%CI1.922~6.075)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手术后死亡独立预测因素(P<0.05或P<0.01)。结论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手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采取必要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睡眠呼吸暂停(SA)患病情况,并分析SA对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STEMI患者169例,患者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于住院期间采用便携式监测仪进行床旁睡眠监测。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h定义SA,依据患者是否发生SA将其分为SA组和无SA组。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无MACCE的生存率,分析急性STEMI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床旁睡眠监测,其中SA组93例(55.0%),无SA组76例(45.0%)。SA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大于无SA组(P<0.05)。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共15例(8.9%)患者发生MACCE。SA组12例(12.9%)患者发生MACCE,其中心因性死亡1例、心力衰竭再住院3例、再发心绞痛6例、缺血性脑卒中2例;无SA组3例(3.9%)患者发生MACCE,其中靶血管血运重建1例、心力衰竭再住院1例、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6,P=0.04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48,95%CI(1.001,1.097),P=0.046〕、BMI〔HR=1.132,95%CI(1.002,1.295),P=0.044〕、合并高血压〔HR=4.255,95%CI(1.193,15.152),P=0.026〕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具有较高的SA患病率,但并发SA并非急性STEMI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SA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组(A组,n=20)和在此基础上的血运重建治疗组(B组,n=45),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C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AMI后1周、3月及6月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流速的比值(VE/VA)。。结果:A组和B组各时点的LVEDD、LVESD、LVEDV及LVESV均大于C组(P〈0.05),LVEF和VE/VA均小于C组(P〈0.05);B组6月时LVEDD、LVEDV、LVESV及3月和6月时LVESD较A组相应时点显著降低(P〈0.05),而B组6月时LVEF较A组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同时点间的VE/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明显左室重塑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减退,血运重建可有效恢复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抑制AMI后中期心室重塑,并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替罗非班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急诊PCI术并完成心肺运动试验的94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n=71)与对照组(n=23).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心脏超声参数及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结果 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及E/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观察组LVEF高于术后1 d(P<0.05);术后7 d,对照组LVEF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观察组无氧阈(AT)代谢当量及峰值摄氧量(VO2 peak)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T摄氧量、峰值代谢当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氧脉搏及VO2 peak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O2 pe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可改善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静息及运动状态下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安阳地区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根据PLR预测患者5年后死亡的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LR组和低PL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随访结果,主要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再发心肌梗死、再发脑卒中和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ACCE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PLR预测患者5年后死亡的临界值为164,高PLR组94例,低PLR组122例。高PLR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MACCE的发生率均高于低PLR组(?字2=4.744、4.484、4.476,均P<0.05);高PLR组5年存活率81.9%,明显低于低PLR组的96.7%(P<0.001);年龄(OR=2.312,95%CI:1.005~4.315)、左室射血分数(OR=1.217,95%CI:2.743~9.657)和PLR(OR=1.108,95%CI:1.638~6.256)为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PLR为患者发生全因死亡(OR=0.132,95%CI:0.045~2.143)、心源性死亡(OR=1.459,95%CI:0.725~3.632)和MACCE(OR=5.413,95%CI:2.205~8.31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PLR影响患者的5年存活率且为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和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红  张其霞  李晓静  郑晓燕 《浙江医学》2014,(13):1137-1140
目的:探讨患者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预测因素。方法300例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其中主动脉狭窄(AS)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患者各150例,观察和记录所有患者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术后有86例患者(28.6%)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中AS患者39例(26.0%),AI患者47例(31.3%)。下列因素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相关:AS术前因素包括高龄(OR=4.7)、术前肥胖(OR=1.8)、心力衰竭病史(OR=1.7)、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OR=5.5)、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OR=4.2)、左房内径(OR=1.6)、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OR=1.9、1.5);术后早期因素包括LVEF≤50.0%(OR=5.4)、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OR=1.7)、舒张末期直径(OR=1.9)及二尖瓣反流(OR=4.1)。AI术前因素高龄(OR=1.9)、术前肥胖(OR=4.8)、心力衰竭病史(OR=1.7)、LVEF≤50.0%(OR=1.8)、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OR=4.5)和舒张末期直径(OR=6.4)、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OR=1.5)、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OR=1.6)、三尖瓣反流(OR=1.5)。术后早期因素,包括LVEF≤50.0%(OR=7.2)、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OR=4.7)及舒张末期直径(OR=6.1)。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风险很高,可以根据术前及术后早期的相关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医院收治的186例AMI合并HF患者,根据随访1年的预后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61例)和预后良好组(1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RBP-4、GAS6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RBP-4、GAS6水平对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急性HF占比、N末端前体B型钠尿肽、RBP-4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左室射血分数、GAS6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91,95%CI:1.016~1.173)、急性HF(OR= 2.468,95%CI:1.030~5.913)、N末端前体B型钠尿肽(OR=1.002,95%CI:1.001~1.003)、RBP-4(OR=1.156,95%CI:1.076~1.242)、左室射血分数(OR=0.829,95%CI:0.725~0.948)、GAS6(OR=0.342,95%CI:0.195~0.599)均为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RBP-4、GAS6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790、0.895(P<0.05)。 结论 血清RBP-4水平升高和GAS6水平降低与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有关,二者联合对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