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 因为疾病和身体肌肉组织减少,老年患者发生营养不足的风险增加。因此,保证老年患者营养充足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保持或改善其营养状态、活动功能、康复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ESPEN指南认为,虽然老年患者接受经口进食的营养补充比较困难,也耗费时间,但是此种方式对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康复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营养治疗是临床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合理使用营养治疗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手段,包括肠内和肠外营养治疗。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胃肠功能存在,即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及时的营养治疗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成本,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治疗时营养供给应恰如其分,多则增加病人代谢负担,少则难以满足需要,故营养应合理,满足需要即可,原则是“量出为入,宁少勿过”。无论用何种治疗方式或制剂,都要掌握适应证、注意禁忌证,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临床营养支持(clinical nutrition support)一般认为包括经口、经肠道或经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相似文献   

4.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的近代概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可导致肠功能衰竭,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在的概况、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5.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朱明  于康 《当代医学》2000,6(11):63-67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 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症病人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时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可导致毒素/细菌移位。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可改善肠粘膜功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6.
全胃切除术后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对比全胃切除术后的肠外营养(PN)结合肠内营养(EN)与标准PN的支持效果。方法: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从术后d1到术后d11进行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结果:(1)PN+EN组体重下降(1.2±0.22)kg,PN组体重下降(2.61±0.16)kg;(2)PN+EN组11d累积氮平衡(223.3±32.9)mg/kg,PN组11d累积氮平衡(134.6±18.5)mg/kg;(3)PN+EN组血清白蛋白下降(0.6±0.2)g/L,PN组下降(6.0+0.3)g/L;(4)PN+EN组德中谷氨酰胺下降(18±6.4)μmol/L,PN组下降(107±7.8)μmol/L;(5)PN+EN组血中C3补体下降(11±32)mg/L,PN组下降(102±62)mg/L。结论:PN结合EN较标准PN更适合于全胃切除术后的肠功能恢复特点,有更好的代谢效果  相似文献   

7.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可导致肠功能衰竭(障碍),甚至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早期诊断肠屏障损害有重要临床意义。肠粘膜屏障损害病人常需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当前肠外与肠内营养重要的改进趋势中,包括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概况、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切除术患者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2例胃切除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前后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LC)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一种营养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共行胃癌切除术50例,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肠外营养组(20例),分析两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以及比较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差异。结果: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用肠内组比肠外组减少(P〈0.01)。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各项营养指标较肠外营养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安全可行,既经济、符合生理要求,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肠外营养(PN)适应症包括:①具有营养风险,且胃肠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如:短肠综合征、肠瘘、各种原因的肠梗阻、重症胰腺炎早期,腹腔严重感染等;②虽然胃肠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肠内营养(EN)输注困难,或营养素供给不足(少于60%);③进食不足,且不愿接受管饲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从1987年—1997年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13例,术后予以肠外与肠内营养及其护理,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资料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4~62岁,平均41岁。1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胆石性胰腺炎9例,其他原因所致的重症胰腺炎4例。治愈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治疗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营养方式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肠外营养组30例。结果: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Hb、血浆蛋白PP、血清白蛋白ALB均优于肠外营养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均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淀粉酶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治疗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规范化地应用肠外肠内营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肠内营养是指通过消化道以外或以内的各种途径及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根据其输注途径,肠外肠内营养可以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中开展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资料1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所选100例患者开展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营养状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患者接受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之后的营养状况总积分显著优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老年营养不良患者开展有效的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的疗效。方法选取54例胃癌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n=27)。在术后24 h行EN和PN治疗;记录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提前,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消耗值比对照组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且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营养结束后的第2天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EN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营养状况,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也减少了住院经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243-246
目的:研究经全肠外营养(TPN)及肠外联合肠内营养(EPN)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胰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5例。按随机表法分为TPN组42例和EPN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结果: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EPN组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进流质时间比TP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住院时间低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术后3 d白蛋白(ALB)水平与T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营养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方式相对于全肠外营养能有效改善预后,更适合患者胃肠道且安全经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严重创伤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完全肠外营养,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及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肠外和肠内营养均能在短期内使严重创伤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肠内营养能够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调节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梅  刘洋 《中国医药导刊》2007,9(5):420-423
药品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商品,它不仅有着本身特有的属性,也有其相应的经济学品性,因此药物经济学不仅需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不同药品的需求和供给问题,以及对临床主要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进行评价;此外,药物经济学也需要从宏观角度,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总费用、结构及其分配流向进行研究,分析导致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些内容的研究对于保障居民对药品的可及性,促进药品合理应用以及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与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48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果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及CD4/CD8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肠内营养在某些方面优于肠外营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