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颈段食管癌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约占食管癌总数的5%,因其解剖关系较复杂,治疗亦有其特殊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争议的问题。我院1997年6月至2008年4月采用非开胸全喉全食管切除、下咽胃吻合一期重建上消化道治疗颈段食管癌1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997年6月至2008年4月我们共手术治疗颈段食管癌12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45~71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咽吻合术在颈段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术后无一例出现咽瘘,均获得较好的吞咽功能.随访1~7年,3例死亡,9例健在,其中有5例生存时间已超过3年,生存时间最长者已有7年.结论胃(肠)咽吻合术是颈段食管癌切除后上消化道缺损理想的一期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位食管癌指位于气管分叉平面以上的上胸段或颈段食管癌,因其解剖关系较复杂,肿瘤与气管、主动脉弓及颈部血管等关系密切,因此,高位食管癌的治疗亦有其特殊性.现就高位食管癌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颜龙 《工企医刊》2003,16(6):53-53
1998年10月至2002年1月作者采用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颈段食管癌及贲门癌各1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例1,女,5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入院,食管钡餐检查示颈段食管1.5cm狭窄,诊断为颈段食管癌。在全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咽吻合术在颈段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术后无一例出现咽瘘,均获得较好的吞咽功能。随访1~7年,3例死亡。9例健在,其中有5例生存时间已超过3年,生存时间最长者已有7年。结论胃(肠)咽吻合术是颈段食管癌切除后上消化道缺损理想的一期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段、胸上段食管癌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接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疗效,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评价其毒副反应。结果:近期总有效率(CR+PR)为93.7%,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4.3%、71.8%。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62.5%。急性放射反应主要是1、2度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气管炎,白细胞减少。结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行IGRT治疗疗效肯定,副反应小,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在临床中较为少见,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及复杂的解剖关系使颈段食管癌手术难度大,手术治疗时切除范围较广,甚或需切除喉等重要器官,而仅有少数患者通过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与颈段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颈段食管部正常黏膜、颈段食管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DAPK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状况。结果42例颈段食管癌组织中,有27例(64.3%)DAPK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其在各病理分级和T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癌旁组织中,有6例过甲基化,且均为颈段食管癌组织中有过甲基化的病例。颈段食管部正常组织、非甲基化的颈段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有DAPKmRNA表达。结论颈段食管癌中DAPK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与mRNA失表达有关,可能是颈段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术+钢板固定治疗,并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的Cobb角明显大于术前,JOA得分明显高于术前,且P0.05。结论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管癌及相关疾病的人数约30万,我国占其中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国[1].目前手术治疗仍是食管癌治疗的首选方案,根据肿瘤部位及术者的习惯不同,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方式及径路很多[2],对于胸中、上段食管癌,经左颈、右胸、上腹三切口(以下简称"三切口")手术虽然创面较大,但也具有很多优势,目前仍为广大胸外科医生所推崇.  相似文献   

11.
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法对142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手术患者给予充分术前准备和护理,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结果8例颈段食管癌和21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包括颈部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吞咽功能障碍、食管返流。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技术(VATS)下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食管癌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中上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中上段食管癌患者72例,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观察组行VATS下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行传统食管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术前、术中、术后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胸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36 h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116.5±40.8)min、(125±35) ml、(335±175) ml、(7.0±2.5)d、(3.2±1.3)分、(1290±525) ml,对照组分别为(154.2±25.1)min、(295±105) ml、(490±105) ml、(10.8±2.2)d、(7.5±1.2)分、(1785±749)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与传统食管癌根治术在治疗Ⅰ、Ⅱ期中上段食管癌中具有相似的完全性和彻底性,但VATS较传统食管癌根治术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疼痛轻微,上肢活动恢复好.  相似文献   

13.
耿红青 《现代保健》2012,(7):160-160
目的探讨食管上段癌的胃镜漏诊原因,提高内镜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食管上段癌的胃镜诊断过程和结果,对初次胃镜检查未做出食管上段癌诊断的患者进行漏诊原因分析。结果407例食管癌中胃镜检出食管上段癌57例,全部经活检确诊,颈段食管癌12例(21.05%),上胸段食管癌45例(78.95%)。57例食管癌首次胃镜检查发现病变50例(87.72%),通过第二次胃镜检查发现病变7例(12.28%),6例为颈段食管癌;57例食管癌,首次内镜下活检确诊52例(91.23%),二次活检下确诊5例(8.77%),其中颈段食管癌4例,上胸段1例。57例食管上段癌共漏诊12例,漏诊率达21.05%。结论食管上段癌在胃镜检查中较易发生漏诊,其中尤以颈段食管癌漏诊率为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方法对2001~2005年间57例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例患者因误吸导致死亡,1例出现吻合口瘘,3例因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6例不同程度出现肺部感染。结论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喉返神经损伤是引起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预防喉返神经损伤可有效地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12例(9例四节段,3例三节段)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植骨融合率、 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该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植骨完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目的、术后融合率高、稳定性好、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刘美玲 《职业与健康》2002,18(7):106-107
放射治疗食管癌损伤小,受食管周围重要脏器和组织限制较少,适应范围广,已成为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颈段和上胸段食管癌因为手术难度较大,主要依靠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期间,如果出现放射性食管炎、局部穿孔和大出血等并发症,容易导致放射治疗中断乃至失败。我们通过对这些病人在整个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效果,无1例病人出  相似文献   

17.
患有中期颈段食管癌的王先生经武汉大学亚太医院手术治疗后出院,配合放疗,王先生有40%~50%的可能性5年内不再复发。而此前湖北省此类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10%~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胸段食管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制定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中下颈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174例术前未经肿瘤相关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行食管次全切除+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全组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1.2%。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胸段食管鳞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部位、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论证上述除有无脉管癌栓以外的五个因素是胸段食管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性别、年龄、大体病理类型与颈淋巴结转移无相关(P〉0.05)。结论胸段食管鳞癌颈淋巴结转移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部位、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应根据其淋巴结转移风险选择下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旋转容积调强放疗(全弧VMAT和分段弧VMAT)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分析应用分段弧VMAT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11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全弧VMAT、分段弧VMAT两种治疗计划,统计并比较靶区(PTV)、危及器官(肺、脊髓、心脏)、以及机器总跳数(MU)等参数的剂量学差异。应用SPSS17.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全弧VMAT计划PTV D95t = - 7.699, P = 0.000)、D98(t = - 6.384, P = 0.000)、均匀性指数(HI)(t = 10.423, P = 0.000)均优于分段弧VMAT,分段弧VMAT肺的平均剂量、V5t = - 4.048, P = 0.002)要优于全弧VMAT。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I)、MU、双肺的V10V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胸中段食管癌放疗时应用全弧VMAT、分段弧VMAT均可以满足靶区临床要求,但分段弧VMAT可以明显减少肺低剂量区域照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治疗食管癌的合理术式.方法 收集开胸术治疗食管癌患者2226例(开胸组),非开胸术治疗食管癌患者196例(非开胸组),并对两组患者年龄、术前伴发病、肿瘤部位、病理特征、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开胸组比较,开胸组肿瘤浸润深(T3、T4期较多)、TNM分期晚(Ⅲ、Ⅳ期比例高)(P<0.01).非开胸组术前有伴发病,肿瘤位于颈段、胸下段的患者居多(P<0.01),非开胸组老年患者比例高(P<0.05).开胸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但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年生存率非开胸组高于开胸组(P<0.01),但5年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开胸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开胸术,且为不能耐受或不宜开胸的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