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名,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将斑块组按回声强弱分为强回声组、弱回声组及混合回声组,比较各组间的CRP及胆红素。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回声增强,血清CRP水平增高,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斑块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斑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RP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本院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5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年龄、性别、吸烟、血压、血脂、血糖及危险因素的多少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 比较组间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分析患者的并存疾病、冠心病类型、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危险因素及其与病变支数和部位的关系。结果 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冠脉狭窄≥90%的有30例(88.2%),而不合并糖尿病组为52例(55.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1.723,P<0.01),且糖尿病组多支病变所占比例最大(共16例,占47.1%),而非糖尿病组单支病变最多(共46例,占49.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3.190,P<0.0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本研究显示高血压、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以双支病变为主(共6例,占66.7%),而胆固醇正常组则以单支病变为主(共57例,占48.3%),2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6.923,P<0.05)。结论 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及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与危险因素的数量有关(P<0.05=。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综合利用可观察冠状动脉钙化及狭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评价冠心病危险度分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40例合并有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合并糖尿病组)与4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对照组),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结果。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病变血管所在位置、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混合斑块占5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0%,斑块负荷为(65.88±2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32±19.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有糖尿病时患者混合斑块明显存在增多趋势(P0.05)、斑块负荷明显较高(P0.05),而软斑块与钙化斑块则与是否合并有糖尿病无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较未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混合斑块多见、斑块负荷较高,提示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53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395例及正常组142例,比较2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性。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较正常组年龄大(P<0.05),收缩压、脉压差及总胆固醇水平较正常组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及总胆固醇水平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其与血糖、三酰甘油、尿酸及体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可导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年龄、收缩压及总胆固醇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硬化组)为研究对象。比较2组血压变异性、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合并硬化组血压变异性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高血压组(P<0.05),2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白昼、夜间、24h舒张压标准差及收缩压标准差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9、0.468、0.712、0.746、0.554、0.597,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密切有关,对其进行监测,能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液速度(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主干及分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检出软斑50例、硬斑22例和混合性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84.00%;对照组颈动脉检出软斑10例、硬斑3例和混合性斑块4例,斑块检出率为17.00%;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物理特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有效识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及斑块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苏晓萍 《华西医学》2010,(2):392-393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5月-2009年12月对91例高血压患者使用高频超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用同样的方法检查52例无高血压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粥样斑块发生率为51.65%(47/91),显著高于对照组为13.46%(7/5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率呈正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高频彩超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血管技术检测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并检查5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二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增高,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狭窄程度,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将颈动脉未发生粥样硬化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1,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75例患者定为观察组2,并选择同期入院进行检查的7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对三组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其测定结果。结果三组FBG、TC、TG、BUN、Cr等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1、观察组2的血压、红细胞、血小板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观察组1相比,观察组2的SBP、DBP、RDW、MCV、PDW、MPV、PLCR、PCT均更高,差异显著(P0.05)。CIMT与SBP、RDW、MCV、PDW、MPV均呈正相关(P0.05);RDW、MCV及PDW、MPV之间同样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均属于重要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空腹血糖(FPG)、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EH患者135例,根据颈动脉中层厚度(CIMT)分为A组86例(CIMT≤1.0 mm)和B组49例(CIMT>1.0 mm),另选取我院同期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体检者60例为C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FPG,血清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FPG、血清HCY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组FPG、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三组血清TC、TG、LDL-C、HDL-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EH患者CIMT与FPG(r=0.553,P<0.05)、血清HCY(r=0.626,P<0.05)呈正相关。结论:EH患者FPG、血清HCY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于海龙  杨文东 《临床医学》2014,34(10):11-13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和血清铁蛋白(SF)、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探讨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清SF和Hcy的相关性。方法以266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CAIM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血清SF(电化学发光免疫法)、Hcy(循环酶法)水平,据CAIMT结果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对照组、CAIMT非增厚组及CAIMT增厚组血清SF和Hcy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71、38.618,P〈0.01),CAIMT增厚组显著高于CAIMT非增厚组(t=12.561、4.581,P〈0.01);CAIMT非增厚组血清SF和Hcy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t=6.305、2.913,P〈0.01)。2CAIMT分别与血清SF和Hcy呈正相关(r=0.597、0.451,t=9.560、4.533,P〈0.01)。结论 EH患者体内存在着高水平的SF和Hcy,CAS的发生与血清SF和Hcy水平显著相关,血清SF和Hcy联合检测有助于对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改善其水平可能是防治或延缓EH合并CAS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双源CT冠状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行探析。材料与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所接收的2953例冠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将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较,以了解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价值。结果:CTA与造影检查均判断为狭窄的有1511段,两种检查手段均判断为阴性狭窄的有2597段,CTA判断为阴性但造影判断为阳性的狭窄有137段,造影判断为阴性但CTA判断为阳性的有237段;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标准,CTA在冠脉粥样硬化检查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9%、91.64%、86.44%、85.60%。结论:采取双源CT冠状动脉CTA对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f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血脂及血压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以128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监测CAIMT值、血压及血脂。CAIMT值的测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据CAIMT值分组后采用常规及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128例EH患者中79例CAIMT值〉1.0mm(61.72%)为内膜增厚。(2)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忪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的CAIMT增厚组有显著性变化(P〈0.01),CAIMT值显著降低fP〈0.01);常规治疗的CAIMT非增厚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CAIMT值显著升高(P〈0.01)。(31瑞舒伐他汀治疗的CAIMT增厚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73.4%,93.7%)均显著高于CAIMT非增厚组(47.0%,65.4%)(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改善EH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来改善或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脂脉宁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31例CA S合并E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给予脂脉宁胶囊;对照组(16例)给予血脂康。一次性给药后连续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0.5、1、2和3 h的收缩压变化;两组均每日给药3次,连续服药,每日测血压1-2次,观察用药4周内降压药物停减情况。结果:①观察组用药后0.5 h收缩压逐渐下降,2~3 h基本达到谷底;而对照组用药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均无明显降低。观察组用药后1、2和3 h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观察组用药1周即有9例患者减量,2周所有患者均有停减,之后停减率增加,减药剂量增大;而对照组前2周无明显变化。4周时观察组已全部减量1/2以上甚至停用,而对照组减量1/2者不足1/3。结论:脂脉宁胶囊有降血压及稳定血压的作用,用于治疗CAS合并EH有效。  相似文献   

16.
周蕾  王晓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79-4580
目的 讨论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120例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结果 (1)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两组颈动脉斑块以硬斑最多见,高血压组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高血压组硬斑占42.7%,扁平斑占6.1%,混合斑占17.1%,软斑占34.1对照组硬斑占53.3%,扁平斑占20.0%,混合斑占6.7%,较斑占20.0%.(3)两组颈动脉斑块主要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发生率最低的是颈外动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高频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以266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SF(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HCY(循环酶法)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据CAIMT结果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①对照组、CAIMT非增厚组及CAIMT增厚组,三组血清SF和HCY水平依次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9.171、38.618,P<0.01).CAIMT增厚组与非增厚组血清SF和HCY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561、4.581,P<0.01);CAIMT非增厚组与对照组血清SF和HCY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05、2.913,P<0.01).②CAIMT增厚组患者血清SF和HCY水平分别与CAIMT呈正相关,其相关性良好(r=0.597、0.451,P<0.01).结论:EH患者体内存在着高水平的SF和HCY,血清SF和HCY水平与EH合并CAS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SF和HCY水平有助于对其病情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和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血压和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乙芳①龚新环本文报告92例经CT或磁共振证实之缺血性脑梗塞患者之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分级作一分析。1资料和方法对象:从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技术分别检测106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径(CCA)、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9例健康组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IMT增加(P〈0.05);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旨在评价其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超声检测健康人组(Ⅰ组)、单纯高血压组(Ⅱ组)和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组(Ⅲ组)的颈动脉的内径,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的部位、分类,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Ⅱ、Ⅲ组患者IMT显著高于Ⅰ组,P<0.01;斑块发生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Ⅲ组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减低,RI和PI均增高,P<0.0l。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仅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和监测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病变的转归、预防及疗效的评价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