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高镇五,林咸明,应航,詹红生(310009)针灸具有补泻效应,其补泻效应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同时与脑穴的特性和针刺手法有关c防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特异性。针灸古籍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观察灌注期间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基线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 < 0.01),排尿阈值压亦上升(P < 0.05),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 < 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 < 0.05),但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针刺干预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与针刺前相比,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 < 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P < 0.01),排尿阈值压未见显著差异(P >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 < 0.05),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 < 0.01);两组组间比较,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合谷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针刺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中髎(次髎)、三阴交从而使AUR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4.
5.
摘要:大鼠在针刺动物实验中被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大鼠腧穴定位和针刺时大鼠固定方法都存在问题,这会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大鼠腧穴定位存在不统一、位置描述简单粗略等;常见的大鼠固定方法有固定效果不稳定、易激惹大鼠、暴露面积少不利于针刺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能提高针刺基础研究的水平。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的效应研究在对隔物灸作用原因以及灸量选择等实验设计及观察内容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经脉腧穴作用的特异性,寻找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脉腧穴,为偏头痛治疗提供一个好的临床方案。方法:采用针刺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条经脉腧穴治疗偏头痛,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组治疗前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均P<0.01或P<0.05;手少阳经组、足厥阴经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5;手少阳经、足少阳经2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1或P<0.05;足少阳经、足厥阴经2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1。结论:针刺足少阳经脉腧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最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脉选择。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通过传统医学和信息论的观点,重新认识腧穴和针刺的丰富内涵,明确阐述腧穴是生物信息流产生的基础,针刺是生物信息流产生的关键,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生物信息流中居于重要地位。在这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指导下,借用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信息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及技术手段,最终揭示针刺机理。 相似文献
10.
11.
痹痛证与腧穴针刺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痛证的治疗临床多选取痹痛局部腧穴或阿是穴,针刺顺序无一定规律性。近年来我们按一定的针刺顺序施针,其临床疗效有很大提高,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治疗组 共96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4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3个月;上肢肩背疼痛者36例,腰骶下肢疼痛者60例。对照组 共66例,其性别、年龄、病程、病位与治疗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治疗方法两组均辨证循经取穴,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组根据疼痛发生的先后部位,决定针刺顺序。疼痛从上部向下扩展者先针下部腧穴,后针上部腧穴;疼痛由… 相似文献
12.
针刺腧穴治疗小儿遗尿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华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183-184
遗尿亦称“尿床”。笔者自2001年以来,采用针刺法治疗小儿遗尿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利用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为临床胃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98例患有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其中针刺组68例,对照组30例;再将针刺组分为两组,第一组32例对其进行单纯针灸针刺治疗,第二组36例进行针刺腧穴配伍治疗,而对照组则用药物治疗。分别治疗2个月后进行胃镜复查。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30.0%,无效率为26.7%;针刺1组的治愈率为37.5%,无效率为12.5%;针刺2组的治愈率为50.0%,无效率为0,对照组和针刺1组对比,针灸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高于药物治疗,针刺1组和针刺2组对比,腧穴配伍治疗胃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针灸针刺治疗,三组疗效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而针灸处方在针刺防治胃病疗效的诸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针灸临床选穴都非常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整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胃病的文献,从针灸治疗胃病的临床选穴角度,尤其是现代配伍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临床上针灸治疗呃逆应用较多的头颈部腧穴可见攒竹、翳风、天鼎、天突、耳中等。为了探寻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呃逆的方法,文章将这些腧穴的针刺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理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三角区腧穴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三角区腧穴的解剖学观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陈鸿斌关键词针刺腧穴三角区解剖结构临床上发生针刺意外,多数是因对该穴的层次解剖结构了解的甚少,盲目乱刺、深刺而造成的,尤其是一些结构特殊的部位,可能根本就不清楚,也就难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在躯干的项、背部,... 相似文献
18.
针刺小肠经不同腧穴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针刺小肠经不同腧穴观察小肠经腧穴与耳的相关性 ,比较其主治特异性。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听宫”组、针刺“肩贞”组、针刺“后溪”组 ,每组 12只。除正常组外 ,其余 4组以庆大霉素肌注 (每日 80mg/kg ,连续 2 0d) ,造成庆大霉素耳毒性模型 ,造模同时针刺组每日分别针刺“听宫”“肩贞”“后溪”穴 ,每次 3 0min ,每日 1次 ,连续 2 0d。观察各组琥珀酸脱氢酶 (SDH)染色耳蜗铺片、听毛细胞缺失数、热休克蛋白活性表达及透射电镜下听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针刺“听宫”组耳蜗铺片、听毛细胞缺失数、听毛细胞超微结构情况均明显好于模型对照组 ,同时 ,针刺“听宫”穴可以明显增强内耳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水平 ,与其他 4组比较P <0 .0 1。针刺“后溪”和“肩贞”二穴对各项检测指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结论 :并不是小肠经上的所有腧穴都与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只是局部穴位才具有这样的特点 ,体现了“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针刺地87例不同类型患者血压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7例不同类型患者行针刺治疗,观察血压的变化,结果显示:87例患者的收缩压总体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其中又以高血压患者(均因其他病症而来就诊,非单因高血压而来治疗)收缩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对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对其收缩压能起到一定程度的自动降低作用,而对血压正常的患者,不管是收缩压或舒张压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中风病人血压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借助“MT-2”型心功能仪及“WS2-87-73”台式血压计,对30例中风病人针刺前后四个时间(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30分钟、起针后30分钟)的血压及心功能等指标进行了连续三周的临床检测。其结果经t检验表明:针刺治疗前后中风病人血压及心功能改变明显(P<0.05,P<O.01)。提示针刺对循环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