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的前列腺癌已日益引起泌尿外科和病理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我院能收集到原切除前列腺病理切片的4例进行了复习和讨论。本组4例经复查原前列腺标本切片,2例为良性结节性增生,另2例为高分化腺癌。属偶发癌漏诊.文中对误诊理因从临床和病理学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 (BPH)与CDKN2基因 5′端CpG岛异常甲基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PCR 甲基化检测法检测 38例BPH中CDKN2基因α、β型外显子 1的甲基化情况。【结果】 38例BPH标本中 16例 (4 2 1% )有CDKN2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 ,甲基化序列主要为CmCGG和CCmCGGG。【结论】CDKN2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是其在BPH中的主要失活机制 ,参与BP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建立前列腺腺癌基因组超甲基化谱,为前列腺腺癌特异性基因的超甲基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和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芯片技术,初步建立3例前列腺腺癌及其癌旁腺体基因组启动子区甲基化谱,通过组间比较,筛选出一组前列腺腺癌基因组启动子区超甲基化谱.将筛选出的基因上传至Molecule Annotation System进行在线GO分析和Pathway分析.结果 前列腺腺癌和癌旁腺体分别有7459个和7182个启动子区发生超甲基化,超甲基化基因占芯片总基因的33.1%和31.8%,其中65.6%的超甲基化启动子区为高CpG密度启动子区.前列腺腺癌基因组超甲基化基因共273个.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启动子区超甲基化的基因涉及多个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结论 前列腺腺癌和癌旁腺体之间存在大量启动子超甲基化改变,前列腺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表观遗传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150例正常人,25例前列腺癌和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f-PSA和t-PSA,并求得f-PSA/t-PSA比值.以f-PSA/t-PSA比值<0.01作为对PCa的诊断指标,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f-PSA和t-PSA(P<0.001).结论 f-PSA/t-PSA比值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大大提高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尿沉渣细胞中PTEN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病理确诊39例膀胱癌,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的方法,检测膀胱癌肿瘤组织和配对的尿沉渣PTEN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异常频率,同时以45例非肿瘤性泌尿系疾病患者及1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膀胱癌肿瘤组织和配对的尿沉渣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53.8%(21/39)和48.7%(19/39),两者密切相关(r=0.381,P=0.017)。膀胱癌组尿沉渣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48.7%,19/39)显著高于非肿瘤组(11.1%,5/45)(2χ=15.37,P=0.000),非肿瘤组与志愿组间(阳性率为0)并无明显差异(P>0.05);尿沉渣PTEN基因甲基化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为48.7%(19/39),特异性为91.5%(54/59)。性别、年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与PTEN基因甲基化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PTEN基因启动子异因异常甲基化可能是膀胱癌的早期事件,尿沉渣PTEN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可能是膀胱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TPSA)比值在鉴别前列腺癌 ( PC)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 BPH)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 12例 PC和 30例 BPH患者的血清 FPSA和 TPSA进行测定。  结果 :FPSA与 TPSA比值在 PC和 BPH中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0 1) ,分别为 9.85%和 2 0 .12 %。当二者比值的界值 <0 .15时 ,其 PC诊断的敏感性 (取 PSA<4 ng/ ml为界值 )为 92 % ,特异性由 60 %提高至 80 %。  结论 :二者比值 <0 .15时提高了 TPSA在 PC和 BPH中的鉴别诊断 ,可早期发现 PC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偶发癌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1982年~1998年经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及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726例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出前列腺癌为22例,检出率为3.3%。其中A1期6例,A2期16例。高中分化腺癌占77.2%。病理学特征为在增生组织中存在单个或多个腺癌病灶。癌灶与增生组织分界不清,多数可见不典型增生。治疗:16例行双侧睾丸切除术。3年存活率为90%(20/22)。结论:偶发癌检出率低于国内其他报道。通过病理资料观察,提示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可以使其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耐药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LNCa P细胞为对照组,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 P-AI为实验组,采用Illumina DNA甲基化芯片检测两组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并对甲基化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LNCa P细胞相比,发现LNCa P-AI细胞共有2619个基因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其中758个基因发生高甲基化,占差异基因的28.9%,1860个基因表现为低甲基化,占差异基因的71.1%,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涉及Notch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LNCa P-AI细胞PSA基因甲基化水平上升了3.67倍,其PSA mRNA表达水平下调了6.5倍。结论DNA甲基化参与了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性转变的过程,可能是导致前列腺癌耐药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胆固醇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以50.00 mg/L的胆固醇作用于ECV304 48 h,提取细胞基因组DNA,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与无胆固醇的对照组比较,50.00 mg/L胆固醇使ECV304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胆固醇能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在不同前列腺组织中表达情况.方法 运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来源于正常前列腺(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BPH细胞株(13例)、前列腺癌及前列腺癌细胞株(8例)的上皮细胞中SLPI mRNA表达水平;运用蛋白印迹方法 (westem blot)检测不同前列腺组织的上皮细胞中SLPI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分析正常前列腺(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50例)、前列腺癌(103例)组织中SLPI表达水平.根据染色强度及阳性率,分为四个等级,进行分析.结果 SLPI mRNA水平在肿瘤上皮中下调表达,在正常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未发现表达差异.Westem blot结果 提示SLPI在前列腺肿瘤上皮中表达下调.免疫组化证实SLPI在前列腺肿瘤中表达低于良性前列腺组织,SLPI表达水平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和良性增生前列腺组织中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LPI在前列腺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SLPI在前列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 -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及其比值 (f/tPSA)对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慢性前列腺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62例血清t- PSA异常的 ( >4μg/L)的前列腺癌和BPH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血清中t PSA和f PSA通过酶免微粒子捕捉法测定。前列腺癌与BPH、慢性前列腺炎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 t -PSA≥26μg/L时,t PSA对前列腺癌的特异性非常显著。t- PSA≤20μg/L时,前列腺癌组与BPH、慢性前列腺炎组的f/tPSA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1),前列腺癌患者的f/tPSA值显著低于BPH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结论 f/tPSA对t- PSA在 4 ~20μg/L之间的前列腺癌和BPH、慢性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f/t PSA≤0. 2时都应怀疑前列腺癌,F/T越小,对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越高,因此都应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β亚型在正常前列腺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组及前列腺腺癌(prostatecancer,Pca)组中的分布与表达的差异,了解它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腺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10个正常的前列腺来源于新鲜猝死的男性尸体;20个前列腺增生标本来源于在我院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标本;30例前列腺癌标本分别为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标本,病理证实为本病。所有的标本用免疫组化半定量的方法评估ERβ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ERβ阳性率为60%,BPH组为50%,而Pca组降至23.3%;前列腺癌组与正常前列腺和BPH组ERβ在上皮中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384);3组标本基质中ERβ的阳性率从13.3%~20.0%,各组间无显著差异。Gleason评分2~6的Pca的ERβ的表达率为38.8%,但评分7~10的肿瘤未发现ERβ染色(P=0.0242)。A、B期肿瘤中ERβ的阳性染色率为42.8%,在C、D期则降到6.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309)。结论:ERβ的表达主要见于前列腺上皮细胞核,较少分布于前列腺基质细胞核;前列腺上皮中ERβ的表达下降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形成有关;ERβ表达率的差异可能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用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提供的药盒,并采用他们创立的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法进行PSA测定,总病例数148例,其中前列腺癌13例,前列腺增生症55例,前列腺炎27例,其他无前列腺增生疾病的患者29例,女性病人24例。测定结果表明,前列腺癌患者PSA含量明显升高,分期越晚PSA越高,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有一部分PSA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增高,其他病人及女性病人PSA均正常。我们认为PSA是诊断较为早期前列腺癌的灵敏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姚少利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77-147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其相关指标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5例PCa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患者(BP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血清总PSA(tPSA)和血清游离PSA(fPSA)采用酶放大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并计算fPSA/tPSA的比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PSA和fPSA水平均显著高于BPH组(P0.01),BPH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当tPSA的值4.0、4.0~10.0及10.0g/L时,BPH患者分别占64.0%、30.0%和4.0%,PCa患者分别占8.9%、22.2%和68.9%,正常对照组分别占97.8%、2.2%和0.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PSA/tPSA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P0.01),而BPH组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4.0~10.0的灰色区域内,PCa和BPH患者在fPSA/tPSA临界值为0.16时,观察组中80.0%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而BHP组中86.7%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tPSA结合fPSA/tPSA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PCa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在前列腺良性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收集到的病例资料进行处理,建立用于BPH与PCa鉴别诊断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人工神经网络能够综合反映各项指标在BPH、PC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为BPH与PCa的鉴别诊断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提供的药盒 ,并应用他们创立的生物素 -亲和素酶联免疫法进行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测定 ,总例数 2 1 8例 ,其中前列腺癌 3 5例 ,前列腺增生症 1 0 8例 ,前列腺炎 3 3例。另一对照组 ,正常男性 2 5~ 5 1岁共 2 6人 ,正常女性 3 0~5 0岁共 1 6人。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 ,且本组病人分期越晚 ,PSA值越高。前列腺增生症组部分病人血清PSA升高 ,但均局限在一定范围内 (不超过 1 1ng/ml) ,且与前列腺增大的体积成正相关 ,即增生体积在Ⅲ°时 ,PSA可接近 1 0ng/ml,或稍大于 1 0ng/ml。前列腺炎患者 ,正常男性及女性 ,PSA值均正常。结论 :PSA是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Regardless of its relatively small size,the prostate i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pathology in human male,1,2 and the prostate is the site of the two most frequent medical problems affecting elderly men,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and prostate cancer (PCa).Using the urethra as the key anatomical reference point,the prostate is conventionally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zones:peripheral zone,transition zone,and central zone.2This morphology 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e-associated conditions such as BPH and PCa.3 Each of these zones exhibit a specific susceptibility to pathology,PCa develops mainly in the peripheral zone,whereas BPH occurs almost exclusively in the transition zone,whilst the central zone remains mostly disease-free.2,4,5 The functional basi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differences in disease susceptibility between the zones of the human prostate are unknown.Some of the differences in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may have an embryological bas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IVIM)序列各参数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57例和前列腺增生45例患者分别行磁共振IVIM序列和DWI序列检查,比较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的ADC值、纯弥散系数(Dslow)、伪弥散系数(Dfast)以及灌注分数(f)值的差异。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各参数的数据建立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比较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的ADC值、Dslow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f值高于前列腺增生,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方Dslow的AUC最大,Dslow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ADC值、Dslow、f都可以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但是Dslow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前列腺病变[前列腺癌(PCa)10例,前列腺增生(BPH)17例]的MRI和MRS表现进行研究。MRI平扫观察前列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及信号特点;MRS则观察枸橼酸盐(Cit)和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e)的波峰及化学位移,并测定(Cho Cre)Cit值。结果10例PCa在T2WI图像上表现为外周带的信号减低,其中6例为单侧局灶性,4例为双侧弥漫性;17例BPH在T2WI上均显示前列腺移行带和中央带的增大,其中12例表现为局灶性结节状高、低信号,5例表现为弥漫性体积增大,呈均匀低、等信号。MRS显示PCa的Cit峰明显下降,Cho峰升高,(Cho Cre)Cit值降低,而BPH病灶各代谢物波峰变化不明显,两者间(Cho Cre)Ci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MRI平扫与MRS的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PCa和BP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