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71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定量CT(quantitative CT, QCT)测定腰椎L1~L3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 vBMD)及相应层面的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含量。根据平均骨密度,将患者分为成骨量正常组(N组)、骨量减少组(T组)及骨质疏松组(O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VAT/SAT及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内脏脂肪、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I)与L1~L3 vBMD的相关性。结果 O组的年龄、VAT、HOMA-RI、VAT/SAT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的年龄、HOMA-RI、VAT/SAT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在L1~L3 vBMD与年龄、FBG、VAT、VAT/SAT(r值分别为-0.446,-0.514,-0.469)、HOMA-RI呈负相关(P<0.05),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1~L3 vBMD与年龄(β值分别为-0.502、-0.501、-0.438),均P<0.05及VAT/SAT(β值分别为-29.52、-29.56、-21.89,均P<0.05)呈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VAT/SAT和年龄是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研究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青年人群的各体质成分、腰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1年4–7月于我院进行胸部体检QCT的1310 例青年人群资料,并计算其BMI,按BMI分为4组: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将原始数据传至QCT Mindways Pro 6.1软件后处理测量L2椎体的各体质成分脂肪含量(面积),包括腹部总脂肪(total adipose tissue, TAT)、腹腔内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腹腔内脂肪/皮下脂肪(腹脂比,VAT/SAT)。采用CAMRY EH101型数字握力计测量握力。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不同BMI的各体质成分、腰围、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同时对正常、超重两组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正常组男性在21~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SAT与其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VAT/SAT与其呈正相关,26~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VAT/SAT与握力呈正相关。超重组男性在21~25岁臀围、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TAT、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1~4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而腰臀比、腰高比与其呈负相关,且在31~35岁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腰围、臀围、腰高比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31~35岁TAT、SAT、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6~40岁S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VAT、VAT/SAT、身高、体质量与其呈正相关。偏瘦组男女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且偏瘦组女性臀围与握力也呈正相关。肥胖组男性TAT、V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女性则无相关性。  结论  不同BMI的青年人群的腹部脂肪含量与握力关系密切,对于青年人群应控制腹部脂肪含量、臀部脂肪含量来维持相应的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血糖、血脂及腹部脂肪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161名, 其中男752名, 女409名, 根据年龄分为20~、30~、40~、50~、60~、70~岁6个年龄段。空腹采集受检者静脉血, 检测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采用QCT测量L2中心水平层面腹部总脂肪(TAT)、腹内脂肪(VAT)、皮下脂肪(SAT)及腰椎BMD。结果男性不同年龄段组血糖、TC、TG、VAT、SAT、BM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女性不同年龄段组血糖、TC、TG、TAT、VAT、SAT、BM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血糖、TC、TG、VAT、SAT与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 女性血糖、TC、TG、TAT、VAT、SAT与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血糖、VAT均为男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和P < 0.01);TC、VAT均为女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1)。结论血糖可能是男性BMD的负性影响因素, TC可能是女性BMD的负性影响因素, 而VAT对不同性别BMD均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熊慧勤  栗夏莲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34-2337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95例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定量CT测量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面积及腰椎骨密度,根据VAT值以3分位数法分为3组:T1组(VAT<184.1 cm~2)、T2组(VAT≥184.1 cm~2且<243.4 cm~2)、T3组(VAT≥243.3 cm~2)。比较3组一般资料、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情况,分析腹部脂肪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T1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骨钙素(BGP)、骨密度均高于T2组和T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组和T3组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T1组,T3组BMI高于T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3组年龄大于T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AT均与BMI呈正相关,与PⅠNP、BGP呈负相关(均P<0.05)。VAT与年龄呈正相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年龄和VAT均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年龄和腹部内脏脂肪可能是影响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骨密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人脂肪组织来源的不同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寻找促进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为干细
胞进一步运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临床抽脂病人获取脂肪组织并提炼细胞,将0.3 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以下
细胞进行混合处理:(1)低氧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组);(2)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组);(3)血管基质层细胞(SVFs)(C
组);(4)加完全培养基的单纯脂肪颗粒为对照组(D组)脂肪颗粒与相应细胞混合后,注射移植于6只裸鼠背部皮下。术后3个月
观察移植物情况,通过组织学、HE染色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A~D组湿重分别为(61.67±8.165)、(91.67±1.472)、(96.67±
5.164)和(40.83±4.916)mg,A、B、C组脂肪存活率均高于D组(P<0.05),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都高
于A组。A、B、C组血管密度均高于组D,且C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B、C组存活脂肪细胞计数均高于D 组,且B、C
组最高(P<0.05),纤维组织计数均低于D组(P<0.05)。结论来源于人自体干细胞复合脂肪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的
成活率,其中血管基质层细胞及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脂肪的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定量CT(QCT)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9年7月~2022年11月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等资料。参考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建议,根据UAC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无蛋白尿,123例)、B组(微量蛋白尿,84例)、C组(大量蛋白尿,61例),运用QCT分别测量3组患者L3椎体层面的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以及L1~2椎体平均骨密度(av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各参数差异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BMD与VA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T2DM患者的VAT含量均依次增高,BMD含量均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S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BMD与VAT含量呈负相关(r=-0.49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肌少症患者不同脂肪因子水平与腹部脂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连续性纳入2019-05/2020-11月于作者医院就诊治疗的36例糖尿病肌少症患者为肌少症组.另纳入40例年龄和性别相符的糖尿病非肌少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计算步速,检测握力和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检测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VAS)、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网膜素1浓度.通过超声检测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评价腹部脂肪情况.结果 肌少症组患者步速、握力和ASM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肌少症组患者血清V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3.68±1.21 vs.7.87±2.25 ng/ml,t=13.64,P=0.000),而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54±3.85 vs.14.88±6.92 ng/ml,t=4.803,P=0.000).肌少症组患者VAT、SA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0.01).相关性分析提示,APN 和糖尿病病程(r=0.426,P=0.000)、ASMI(r=0.480,P=0.000)、VAT(r=0.453,P=0.000)呈明显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提示,APN对于糖尿病肌少症的预警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65,cut-off为5.2 ng/ml,敏感性为81.33%,特异性为76.31%].结论 糖尿病肌少症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代谢异常,VAS明显升高,APN明显下降;腹部脂肪分布异常,VAT、SAT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就诊的肥胖患者122例,分为内脏型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与皮下型肥胖组(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采用CT测定腹部脂肪分布,并测定血清胰岛素、血尿酸、血糖等指标。结果内脏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高于皮下型肥胖组[(450.37±56.58)μmol/Lvs(329.19±94.00)μmol/L,P〈0.01]。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4.1%vs31.8%,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BMI、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腰围、BMI、收缩压、舒张压、HOMA-IR、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皮下脂肪、甘油三酯、肌酐、尿酸可用作腰围的解释变量;尿酸、甘油三酯、收缩压可作为内脏脂肪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水平及MS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与克罗恩病(CD)行为和活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期间确诊为CD并行CT小肠造影(CTE)检查的104例患者。采用CD患者第三腰椎(L3)层面CT图像定量测量内脏脂肪组织(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肠系膜脂肪指数(MFI)定义为内脏与皮下脂肪组织面积的比值。皮下脂肪指数(SAI)和内脏脂肪指数(VAI)通过用各自脂肪组织面积除以身高的平方计算得出。同时对疾病行为和活动度进行分析。结果:将CD患者分为非复杂组(非狭窄非穿透型)和复杂组(狭窄型/穿透型)。比较两组MFI、SAT、VAT、SAI、VA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表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较低,病程较长(P<0.05)。与缓解期患者相比,活动期患者的MFI显著升高(P=0.001)。MFI与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沉(ES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242、0.225(P<0.05)。缓解期CD患者BMI、SAT、SAI明显高于活动期(P<0.01)。BMI与SAI(r=0.6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接受腰椎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检查的患者185例,依据内脏脂肪面积分为内脏型肥胖组和正常组,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对人体测量学指标及糖脂代谢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中,内脏型肥胖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稳态胰岛素指数均高于正常组,VAT与三者呈明显正相关。围绝经期三酰甘油浓度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和B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与三酰甘油及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尚未发现VAT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绝经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与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尚未发现VAT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应该关注局部脂肪分布与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1)探讨CT值平均值与骨密度值之间的关系;(2)探索一种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快速准确求解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
CT值。方法随机采集202例腰椎薄层CT扫描数据为实验材料,按照性别及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各组数据输入至
Mimics14.0通过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分割腰椎为各个独立蒙板文件,进行空洞填补并直接读取其蒙板文件的CT值平均值、最大
值及最小值。结果(1)男性21~70岁各年龄组的CT值平均值分别为424.94±52.23、405.59±53.60、361.76±53.50、344.17±47.76、
332.88±58.33 Hu;女性组分别为439.89±50.99、448.06±65.89、421.43±54.74、369.07±78.27、304.98±55.05 Hu;(2)统计学分析:男
性61~70 岁组与21~50 岁各组比较,P<0.05,与51~60 岁组比较,P>0.05;女性51~70 岁各组与21~50 岁年龄段各组比较,P<
0.05。结论(1)CT值平均值与骨密度值具有相关性;(2)通过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可以快速准确获取感兴趣区域的CT值;(3)腰
椎CT值平均值具有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支气管炎症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中的变化情况及与肺功能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例疑似支气管哮喘患者(21例为急性发作期、12例为非急性发作期、
24例为非支气管哮喘)、38例COPD患者(25例为急性加重期、13例为稳定期)、26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测定FeNO,
FEV1,FEV1/FV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FeNO诊断支气管哮喘中,若FeNO以20.15 PPb为切点,57例疑似
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阳性预测值94.1%,阴性预测值95.7%,灵敏度97.0%,特异度91.7%;33例确诊为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FeNO与26例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较
急性期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和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
水平与FEV1和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r=-0.186,-0.236,均P>0.05);38例COPD患者的FeNO,FEV1,FEV1/FVC与
26例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FeNO,FEV1,FEV1/FVC与13例
COPD稳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例COPD稳定期患者FeNO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COPD患者FeNO水平与FEV1和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r=-0.167,-0.285,均P>0.05)。结论:支气管哮
喘患者FeNO水平显著升高,在用FeNO诊断支气管哮喘中,若FeNO以20.15 PPb为切点,则FeNO诊断该疾病有较高的
灵敏度和特异性;急性发作期FeNO较非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程度。COPD患者FeNO
在急性加重期升高,稳定期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维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6例使用门冬胰岛素血糖控制不
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36例,加用维格列汀50 mg,2次/d口服;对照组30例,加用阿卡波糖50 mg,3次/d
餐中嚼碎服。使用12 周后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餐后2 hC肽
(2 hC 肽)、体质量指数(BMI)、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2 hPG、HbA1c 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空腹及2 hC肽较治疗前升高(P<0.05),BMI、GFR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2 hPG、HbA1c较治疗前
下降(P<0.05),FBG、空腹C肽、2 hC肽、BMI、GFR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FBG显著降低(P<
0.05),空腹C肽、2 hC肽显著升高(P<0.05),2 hPG、HbA1c、BMI、GFR无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两组均无一次发生。结
论维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门冬胰岛素对降低2 hPG、HbA1c疗效相当,且无体重增加及GFR下降,无低血糖
发生。而且维格列汀联合胰岛素较对照组在降低FBG、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上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Serum leptin levels and adiposity in adult Chinese: a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Objective ToestablishnormalserumleptinlevelsinChineseand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serumleptinlevelsandbodyfat,gender,ageandandrogenMethods Serumleptinlevelsweremeasuredin77lean(BMI<25)and28overweightorobese(BMI≥25)subjectsbyaradioimmunoassay(…  相似文献   

15.
Chen L  Xiang KS  Jia WP  Lu JX  Bao YQ  Lu H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1456-1459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浓度与体脂分布及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44例上海地区正常糖耐量中国人,其中正常体重组(体重指数<25kg/m2)12例、超重组(25kg/m2≤体重指数<30kg/m2)19例及肥胖组(体重指数≥30kg/m2)13例进行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以钳夹稳态期的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Rd)来判定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测定总体脂[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FAT%)、身体脂肪块重量(FM)]、局部体脂[腰围、臀围、腰臀比、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腹腔内脂肪面积(VA)和股部皮下脂肪面积(FA)],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结果(1)在校正年龄、性别后,超重组及肥胖组的血清脂联素浓度(8.7mg/L±4.8mg/L及6.7mg/L±0.8mg/L)均低于正常体重组(15.7mg/L±1.8mg/L,均P<0.01);(2)血清脂联素浓度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FAT%、FM、VA均呈负相关,但与腰围、VA的相关性最强(r值分别为-0.46和-0.53,均P<0.01);(3)血清脂联素浓度与Rd(r=0.52,P<0.01)及糖原合成率(r=0.36,P<0.05)呈正相关,而与游离脂肪酸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脂联素浓度是除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或VA、SA以外,对R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贡献值分别为3.52%和4.84%(均P<0.05)。结论(1)血清脂联素浓度降低与总体脂增加,尤其是腹腔内体脂增加关系最为密切;(2)血清脂联素浓度是独立于体脂因素之外的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个体体脂肪率(BF%)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阐明BF%是不同性别体检者MS的判定因素之一。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904人,其中男性554人,女性350人。检测其BF%、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和血脂(BL)等指标,分析不同性别体检者各代谢指标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性别体检者各代谢指标与BF%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性别体检者BF%与MS的发病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体检者BF%判定MS的可靠性和适宜切点。结果:男性体检者SBP、DBP、FPG、BMI和WHR水平高于女性(P<0.05)。男性体检者BF%低于女性(P<0.05);男性和女性BF%分别与SBP(r=0.27,r=0.41)、DBD(r=0.27,r=0.34)、FBG(r=0.18,r=0.37)、总胆固醇(TC)(r=0.19,r=0.31)、甘油三酯(TG)(r=0.42,r=0.47)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17,r=0.33)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胆固醇(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28,r=-0.30)。在调整MS相关因素后,BF%仍为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0,95%CI 1.044~1.137),男性BF%异常升高发生MS的风险是BF%正常者的1.086倍(95%CI :1.030~1.144),女性BF%异常升高发生MS的风险是BF%正常者的1.107倍(95%CI 1.02
7~1.192)。男性BF%诊断M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 (95%CI 0.665~0.754),BF%在29.050%为最佳切点值;女性BF%诊断M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95%CI:0.749~0.873),BF%在38.550%为最佳切点值。结论:不同性别个体的BF%是MS的危险因素,对MS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2(MASP2)水平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中的意义。方
法取103 例上感患儿和35 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浆MASP2 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进行白细胞计数
(WBC)。根据CRP和WBC值、感染不同时期及有无治疗,上感儿童分为CRP升高组(n=48)与正常组(n=54)、WBC升高组(n=
61)与正常组(n=40)、感染早期未用药组(n=68)与感染中后期已用药组(n=35),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感组
MASP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RP升高组血浆MASP2浓度与CRP值正相关(r=0.310,P<0.05),WBC升高组MASP2
水平与WBC值显著正相关(r=0.392,P<0.01),感染早期未用药组MASP2 浓度显著高于感染中后期已用药组(P<0.01),
MASP2、CRP、MBL2基因具有共同的转录因子HNF-4α结合位点。结论MASP2蛋白可能为急性期蛋白,血浆MASP2水平可作
为辅助诊断小儿上感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
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 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 水平,荧光PCR 定量检测
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
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
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
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Ag阳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
组和HBV-LC 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 和1.009,P>0.05);CHB-LM组HBsAg 定量高于HBV-LC 组(Z=-2.247,P=
0.025)。HBeAg阴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
0.05);CHB-LM 组和CHB-S 组HBsAg 和HBV DNA 定量均高于HBV-LC 组(P<0.01)。HBsAg 与HBVDNA 定量水平在
CHB-LM 组(r=0.389,P=0.009)、HBV-LC 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 组中无相关性(r=0.348,P=
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 例患者治疗后HBs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
(Z=-5.415,P<0.001);治疗后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
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Ag
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