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影响纤维化肝脏脂质过氧化与间质性胶原酶活性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方法: 以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与高脂肪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而后予以甘草酸二铵口服治疗,正常大鼠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HE染色与胶原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炎性坏死与胶原沉积病理改变,按试剂盒方法检测血清肝功能(ALT、AST、Alb与总胆红素等)变化,检测肝组织主要过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酶底物反应法分析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变化,RT-PCR法分析肝组织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 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肝脏有明显胶原沉积与肝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性损伤坏死;甘草酸二铵药物组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肝组织损伤坏死与胶原沉积等病理变化。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含量、ALT与AST活性、白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药物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含量、AST与ALT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白蛋白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此外,药物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151.3±37.3 μg/g)明显少于模型组(170.9±15.3 μg/g,P<0.05),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弱于模型组(P<0.05);肝组织MDA含量(1.96±0.23 μmol/g)低于模型组(2.44±0.32 μmol/L, P<0.05),SOD水平(19.60±0.97 NU/g)高于模型组(20.60±0.33 NU/g,P<0.05),GSH含量(47.0±9.1 g/g)与GSH-Px活性(53.1±4.1 U/g)高于模型组(41.2±3.5 g/g;46.7±6.1 U/g,P<0.05);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43.89±7.74 U)高于模型组(32.01±2.75 U,P<0.05)。 结论: 甘草酸二铵有明显抗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与提高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的作用,该作用是药物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肝病患者Ⅲ型前胶原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王松山王林杰辛绍杰张世兰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肝病肝组织中的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探讨了两者在不同肝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1.1主要试剂抗人P...  相似文献   

3.
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III型胶原有着独特的意义。作者就III型胶原的分布,基因结构,表达,调控机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中Ⅲ型胶原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Ⅲ型胶原有着独特的意义。作者就Ⅲ型胶原的分布、基因结构、表达、调控机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肝纤维化时的变化。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常规HE和天狼猩红染色,采用SABC法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OPN和PAI-1蛋白表达,抽提肝组织总RNA,RT-PCR检测OPN mRNA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肝组织OPN和PAI-1表达极弱,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OPN表达增强,阳性信号散在或弥漫性分布,主要见于小叶内中央静脉周围、纤维间隔内以及周围巨噬细胞胞浆、枯否氏细胞、汇管区的部分肝细胞、肝窦壁内皮细胞。PAI-1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汇管区、肝细胞变性坏死处,肝窦周Disse间隙及毗邻以上部位的肝细胞,组织纤维间隔处及其外周细胞亦见阳性染色。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大鼠肝脏OPN的蛋白表达极低,肝纤维化组OPN的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强(P0.01)。与正常组比,肝纤维化组PAI-1表达也显著增强。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肝脏OPN mRNA表达极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OPN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研究结果证明,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组织OPN及PAI-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组织OPN及PAI-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OPN可能会促进PAI-1的高表达,从而抑制ECM降解、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型胶原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法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肝内Ⅰ、Ⅲ和Ⅴ型胶原(ColⅠ、ColⅢ和ColⅤ)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ColⅤ的变化和分布与ColⅠ和ColⅢ不尽相同;早期增加快于ColⅠ和ColⅢ,常分布于变性坏死的的肝细胞周围;中期与ColⅠ和ColⅢ的增加同步;后期则渐趋回落。结论:在整个病变过程中ColⅤ具有多种细胞来源,它在病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Ⅴ型胶原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法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肝内Ⅰ、Ⅲ和Ⅴ型胶原(ColⅠ、ColⅢ和ColⅤ)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ColⅤ的变化和分布与ColⅠ和ColⅢ不尽相同:早期增加快于ColⅠ和ColⅢ,常分布于变性坏死的肝细胞周围;中期与ColⅠ和ColⅢ的增加同步;后期则渐趋回落。结论:在整个病变过程中ColⅤ具有多种细胞来源,它在病灶部位的沉积可能对促使肝纤维化的发生、病变的活跃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以原位末端标记及免疫组化检测4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CH)肝组织细胞调亡相关线状断裂DNA以及Fas抗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前胶原肽(PⅢP)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Fas(sFas)及TGF-β1。结果 CH肝细胞DNA损伤与肝组织Fas抗原、TGF-β1表达及血清sFas、TGF-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生机理复杂,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调节介质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本文就有关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因于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周代君  梅强  刘柏  李晋涛 《免疫学杂志》2011,(7):633-634,638
以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为中心的局部免疫微环境在肝纤维化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NK细胞可通过产生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IFN-γ并且直接杀死活化HSCs,起到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因此,刺激NK细胞活化极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肝组织TGF-β1水平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为肝纤维化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肝活检病理诊断区分131例慢性HBV感染者纤维化程度(S0~S4),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表达并半定量.分析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清和肝组织TGF-β1均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r分别是0.74和0.89,P<0.01).血清TGF-β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分割比较,S0和S1分别与S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各组与S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S1组和S3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肝组织TGF-β1表达在S3和S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表达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相关(r=0.61,P<0.01).结论 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水平与慢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血清TGF-β1有希望成为临床判断轻度或重度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胶原网络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大鼠胶原网络的三维形态构筑的变化。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Wisl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后者采用60%的四氯化碳植物油皮下注射,造成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于实验的第10周和12周末取材,作为10周和12周肝纤维化组,行天狼猩红显色,光镜下观察和氢氧化钠浸渍,扫描电镜下观察胶原网络的构筑。结果 扫描电镜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增生的胶原纤维交织成网,分隔包裹正常肝组织,形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型肝组织团块,近似于“蜂窝状”囊性的假小叶结构;相邻假小叶之间的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并与包裹门管区和血管的纤维鞘相延续为间隔。与对照组相比,10周肝纤维化组形成了尚不完整的假小叶囊,12周组的小叶囊致密完整。结论 肝纤维化时胶原纤维超微构筑发生了改变,增生的胶原网络主要由粗、细纤维构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来源与分布。方法 收集人前磨牙,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结果Ⅰ型胶原在牙髓内十分丰富,聚集成束,根髓中致密,以粗纤维束沿神经血管纵行分布;冠髓中纤维束较细、大量分支、变细,随意分布,交织成疏松的纤维网。从根尖至牙冠,从牙髓中央至周边,纤维束由粗变细,沿途分支,大部分终止于牙髓基质,少部分经成牙本质细胞间进入前期牙本质。此外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亦见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前期牙本质Ⅰ型胶原染色深,与牙髓基质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内者相延续,成熟牙本质近髓1/3可见Ⅰ型胶原阳性免疫反应物。Ⅲ型胶原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表达基本与Ⅰ型原类似,仅数量和密度略少。结论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内的Ⅰ型和Ⅲ型胶原可能由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不仅牙髓内存在Ⅰ型和Ⅲ型胶原,而且前期牙本质也有Ⅰ型和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实验以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为指标,观察CCl4诱导大鼠中毒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后肝组织内储脂细胞变化和胶原的沉积及红花黄色素对其变化的影响,以探讨红花黄色素对中毒性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病理模型组接受40%CCl4一橄榄油皮下注射,剂量为1.2mL/kg体重,每周2次,共12周,与治疗组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②红花黄色素治疗组接受40%CCl4一橄榄油注射,方法、剂量同病理模型组,同时红花黄色素550mg/kg体重灌胃,每日1次,共12周;③正常对照组接受橄榄油皮下注射,方法、剂量同上.各组分别于实验开始后,每隔3周随机处死5只大鼠,剩余大鼠于12周末全部处死.断头采血,分离血清,取1g新鲜肝组织匀浆,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和肝匀浆中HA、LN含量.肝组织V-G染色,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胶原定量分析.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内储脂细胞变化.结果红花黄色素治疗组大鼠血清和肝匀浆中HA、LN含量及肝组织内胶原含量和储脂细胞变化显著低于病理模型组.结论红花黄色素能抑制肝脏储脂细胞增殖转化及HA、LN的合成,减少胶原沉积,有防治CCl4诱发中毒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凋亡和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细胞和HSC的凋亡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关。急性肝损期或肝纤维化的极早期肝细胞凋亡可阻抑肝纤维化的发生 ;在HSC激活后的纤维化进展期 ,肝细胞凋亡起促进作用。Fas/FasL系统介导激活HSC的凋亡可能是肝纤维化在损伤因子去除后自然修复的关键 ,通过诱导激活HSC凋亡可能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病理学、肝内Ⅳ型胶原(CIV)免疫组化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04例CHB患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肝内CIV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IV、PC Ⅲ及HA)的同步检测。结果慢性乙肝肝内CIV及血清CIV、PC Ⅲ和HA检测值均随肝病理损害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其r值分别为0.995、0.985、0.980,P均〈0.01。结论①肝内CIV与血清CIV、PCⅢ、HA检测可作为肝纤维化诊断的重要指标:②CHB患者肝窦内CIV的检出,为血清CIV的检测提供了病理学的证据;③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PAPP指数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四项,即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以及PAPP指数,即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全血血小板(PLT)计数、血清前白蛋白(PA)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行肝穿病理活检的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80例(慢性肝炎60例、肝硬化20例;〈S0期34例、S1~S2期26例、S3~S4期20例),分别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IV、HA、LN、PIIINP的水平,并分别应用全自动血液凝固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清PAPP指数,分析各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结果①各血清学指标水平均随肝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升高,并均在S3~S4期达到最高水平,其中〈S0期患者血清HA水平与S1-S2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57,P〈0.05);〈S0期患者血清C—IV、HA、LN、PIIINP、PAPP指数水平分别与S3~S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70、10.484、4.952、5.382、6.343,均P〈0.05);S1~S2期患者血清C—IV、HA、LN、PⅢNP、PAPP指数水平分别与s3~S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22、6.992、4.393、3.838、4.027,均P〈0.05);②各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0.549、0.599、0.529、0.675,均P〈0.001);③肝纤四项与PAPP指数的灵敏度(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形成互补;④慢性肝炎患者血清PAPP指数水平与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77.500,P〈0.001)。 结论肝纤四项与PAPP指数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与分期以及对抗纤维化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8.
为证实肝纤维化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我们用半自动图象分析仪测定了大鼠CCl_4肝硬化的肝脏胶原含量,同时用检压计测定了同组动物的门脉压力,分析了两者的相关件。结果表明,正常大鼠肝内胶原面积为3206.30±864.62μm~2,肝硬化大鼠为32390.16±11879.98μm~2,差异极显著(P<0.001)。前者与参考面积的比值为1.58±0.43%,后者为15.97±5.86%。正常鼠肝脏胶原面积与门脉压力梯度没有相关性,肝硬化鼠血管周围面积(r=0.44,P<0.05)、肝小叶内胶原面积(r=0.79,P<0.01)及肝内胶原总面积(r=0.76,P<0.01)均与门脉压力梯度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提示,在CCl_4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是导致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持门脉高压形成的后向血流学说。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在肝纤维化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构建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50只,另取10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将S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根据移植不同来源的间质干细胞命名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分离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造模8周后,取不同来源的间质干细胞2×106经尾静脉输注至SD大鼠模型体内,1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Ⅰ型胶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重纤维化水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降低大鼠的肝纤维化水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最明显,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Ⅰ型胶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可见不同来源的间质干细胞对于大鼠纤维化具有不同的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肝纤维化,脐带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缓解大鼠的肝纤维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肝外胆道血供来源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了40例成人标本,结果表明,肝外胆道的血供来源于多条动脉,主要有胆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后动脉,占肝外胆道血供的94.5%。在胆道不同部位,血供分布比例不同,其中分布于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上段及肝总管的比例最低,占13.1%;而胆囊和胆囊管则高达51.3%。探讨了肝外胆道动脉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