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普罗帕酮7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注射,5~8min注完;首剂未能转律者,再每10分钟注射普罗帕酮35mg,最大累积用量不超过175mg。复律后给予口服普罗帕酮150~200mg,每日3次,维持治疗。结果48例(48/62,77%)首剂即转窦性心律,10例追加剂量后转为窦性,总有效率93.5%。继续以普罗帕酮治疗,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普罗帕酮能有效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2.
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40例,采用普罗帕酮静脉注射转复后,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滴注。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律起效时间。结果 40例患者有效3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0%。用药后<40min起效9例(25.0%),用药后40~60min起效20例(55.6%),用药后>60min起效7例(19.4%)。发生药物不良反应6例(15.0%),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昏、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QTC延长等。结论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学英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8):33-34
目的比较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复律情况(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疗效、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复律时间短于胺碘酮组,复律时间分布优于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组,心悸例数多于胺碘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复律成功率无差异,但普罗帕酮见效快、患者耐受差,适于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正常者;而胺碘酮见效较慢、不良反应低、适应证广,适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或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治疗21例47例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并与普罗帕酮治疗19例35例次PSVT对比观察。结果:维拉帕米组总例次终止率为89.4%,普罗帕酮组总例次终止率为88.6%。两组疗效、终止PSVT发作的心电图形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普罗帕酮组1例致6小时窦性停搏,1例致死。文中对维拉帕米及普罗帕酮终止PSVT的作用机理、疗效及副反应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治疗效果及各自的副反应。方法:将我院急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8例,随机分成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治疗组。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70 mg静脉推注(10 min推完),若无效,继续用普罗帕酮140 mg缓慢静脉滴注(30滴/min)。维拉帕米组给予维拉帕米5~10 mg静推。结果: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对PSVT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副作用较普罗帕酮高(P<0.05)。结论:治疗PSVT应首选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可作为一线药物,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几乎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在普通人群中,AF的患病率为0.4%,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大于80岁的人群患病率超过6%.随着近几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人存活率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AF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1].AF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差异,其分类的分法也很多,目前多采用Sopher和Camm提出的AF"3P"分类,分为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性(persistent)、永久性(permanent)[1].参照赵水平[1]有关复律方法的选择和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报道,经临床验证普罗帕酮反复静脉注射,转复阵发性房颤非常有效,较以往用毛花苷C(西地兰)静脉注射转复率高,复律时间短.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变化,我院自1998年起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给药治疗同时行动态心电图观察,以指导临床医师注意在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心律平)和胺碘酮注射液(可达龙)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7例PSVT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36例和胺碘酮组31例,分别给予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观察对PSVT的转复有效率、复律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有效率91.7%(33/36),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100.0%(31/3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13.0±4.58)min,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4.3±7.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PSVT效果均好,但普罗帕酮组平均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快,适用于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正常者;胺碘酮平均转复时间较普罗帕酮慢,但适应证广,对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患者首选。 相似文献
9.
静注普罗帕酮致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注普罗帕酮致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侯晓峰王肖龙患者,男,57岁。因发作性心悸一小时,心电图(ECG)示心房扑动(AF)入院。病人既往有发作性心悸三十年。发作时ECG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AF或心房颤动(Af),心室率常>200bpm。经间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两种药物的差异。方法纳入PSVT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n=60)和普罗帕酮(n=60)。两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纠正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调整盐酸平衡的基础上,艾司洛尔组通过输液泵注射艾司洛尔,初始按负荷量0.5mg/kg,每次增加0.05mg/kg,直至显效,最大剂量≤0.25mg/kg。普罗帕酮组采用注射用水20mL+普罗帕酮70mg缓慢注射(10min~15min)。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85.0%vs.83.3%,P〉0.05),且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的疗效接近(P〉0.05)。结论艾司洛尔注射液治疗PSVT与普罗帕酮同等有效。 相似文献
11.
普罗帕酮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给药方法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罗帕酮(心律平,Propafenone,简称Pro)系Ⅰc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卓著。自1982年国内自行生产成功以来,随着临床上广泛使用,Pro的严重副反应也屡有报道,为了扬长避短,我们于1993年1月~1997年1月间用Pro静注治疗老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关附甲素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为PSVT的患者。在心电监护下分别静脉推注关附甲素和普罗帕酮,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关附甲素组54例,第一剂转复33例,第二剂转复12例,总有效率83.3%,不良反应事件1例(1.9%)。普罗帕酮组67例,第一剂转复35例,第二剂转复19例,总有效率80.6%,不良反应事件4例(6%)。两组均能有效转复PSVT,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附甲素治疗PSVT安全有效,与普罗帕酮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静注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老年PSVT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0%比92.0%)和复律成功率(84.0%比86.0%)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胺碘酮组比较,普罗帕酮组复律平均时间[(27.45±9.72)min比(15.36±5.67)min]显著缩短,而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比36.0%)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普罗帕酮较胺碘酮复律时间较短,而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为PSVT复律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科2011 年5 月-2012 年10月就诊的PSVT 患者59例,将其随机分成普罗帕酮组(28例)、胺碘酮组(16例)和维拉帕米组(15例),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胺磺酮、维拉帕米,比较终止PSVT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普罗帕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9.3%(25/28),胺碘酮组治疗有效率为75.0%(12/16),维拉帕米组治疗有效率为73.3%(11/15),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复律成功率高,复律时间短、安全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PVST复律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黄杰富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1):8-8
目的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取急诊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判定。方法100例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进行维拉阿米、普罗帕酮治疗,并将两组的恢复时间、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此项试验在2017年4月22日-2018年4月22日期间进行。结果观察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经普罗帕酮治疗的平均恢复时间为(4.22±2.18)min,短于对照组(P<0.05);总好转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采取普罗帕酮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恢复时间,提高临床的效果,可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6.
物理疗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PSVT患者分为A组(普罗帕酮)、B组(物理疗法)、C组(物理疗法+普罗帕酮)和D组(普罗帕酮+物理疗法),记录治疗前后各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比较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C组复律成功率87.50%,明显高于A组(76.47%)、B组(20.00%)、D组(50.00%)(P均〈0.05);且C组无不良反应,其他三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普罗帕酮前先行物理疗法治疗PSVT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盐酸关附甲素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作用机制及不良事件。方法随机开放对照多中心试验。入选标准为18-70岁,体重45-80kg的自发或经食管起搏心房诱发的PSVT患者,持续15min以上,心室率〉120次/min患者。排除标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或室内阻滞,停服影响心脏电生理的药物不足5个半衰期等。采用3:1随机静脉注射观察药盐酸关附甲素或对照药普罗帕酮。盐酸关附甲素按4mg/kg的剂量,普罗帕酮按1mg/kg的剂量于5min静脉注射完毕。转复为窦性心律则终止注射,若第一剂治疗无效补充注射第二剂。部分患者用食管导联心电监测。结果入选盐酸关附甲素组137例,普罗帕酮组46例。用药前两组间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基线特征相似。盐酸关附甲素组与普罗帕酮组转复率分别为68.6%(94/137)和93.5%(43/46),P=0.0009。在房室反复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盐酸关附甲素转复率为67.9%,而房室结折返型为75.0%。食管导联监测发现两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中止部位均包括交界区前传和旁路逆传以及慢径前传和快径逆传。用药两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盐酸关附甲素组为12例(8.8%),严重程度均为轻度,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盐酸关附甲素的剂量可以有效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目前所使用的剂量下与普罗帕酮相比疗效稍差,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急诊内科常见心律失常急症。发作时常有心悸、胸闷、胸痛。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甚至晕厥。需要急诊紧急处理,以恢复正常心律。普罗帕酮是临床常用治疗PSVT的有效药物之一。针刺内关穴治疗PSVT在传统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20.
食道心房调搏与静脉注射普罗帕酮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应用食道心房调搏(26例)和静脉注射普罗帕酮(31例)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对疗效、不良反应进行比较。两组在终止PSVT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普罗帕酮组93.55%,食道调搏组96.1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普罗帕酮组(16.13%)明显高于食道调搏组(3.85%),而非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食道调搏组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对于正在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避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减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