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应用持续鼻饲喂养(CNG)和间断鼻饲喂养(IBG)的优缺点.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收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LBWI随机分成CNG组和IBG组,均同时予以部分胃肠外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耐受性、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停止静脉补液时间、后期体重增长速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率及平均住院日,并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CNG组与IBG组比较,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比例少(6/36比15/38),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早[(18.6±2.4)d比(24.0±2.5)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早[(11.2±2.0)d比(13.5±2.5)d],静脉补液时间短[(19.6±3.3)d比(25.6±2.5)d],体重增长快[(15.7±2.5)g·kg-1·d-1比(13.4±3.5)g·kg-1d-1],宫外发育迟缓率低(44.4%比68.4%),并发症减少,P均<0.05.结论 VLBWI更耐受CNG喂养,CNG优于IGB.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2,自引:1,他引:202
目的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要点。方法 对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并痊愈出院的 3 8例婴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情况调查。本组患儿出生体重 ( 13 14± 180 )g。按是否有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腹胀、胃残余超过喂入量的 3 0 %、胃内咖啡样物、被禁食 >2次、第 2周末喂入量 <8ml/ (kg·次 )分为喂养不耐受或耐受两组 ,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 ;按早开始 (≤ 6d)和晚开始 (≥ 7d)胃肠喂养分成两组 ,比较有关临床因素。结果 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 5 5 % ( 2 1/ 3 8)。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小、脐插管、应用氨茶碱及开始胃肠喂养日龄晚是喂养不耐受的显著相关危险因素。早开奶组达足量喂养日龄 [( 2 9 0± 11 2 )d]和住院天数 [( 41 7± 12 4)d]较晚开奶组明显缩短 [分别为 ( 41 8± 16 9)d和 ( 5 5 4± 17 5 )d],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如果VLBWI的生命体征平稳 ,在出生 6d内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道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 ,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进行持续鼻饲喂养(CNG)和间断鼻饲喂养(IBG)的优缺点,找出更适合于VLBW的喂养方法.方法将收住NICU的87例VLBW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CNG(44例)或IBG(43例)喂养.对比VLBW和CNG和IBG的喂养不耐受性(FI)、达到完全喂肠道喂养时间(FEF)(100kcal/(kg·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RBW)、停止静脉补液时间及平均住院日.CNG起始奶量1 ml/h,每持续10 h停止2 h,以后每天增加1 ml/h;IBG组奶量以20ml(kg·d))开始,每天增加20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FEF.结果CNG组较IBG组出现FI的例数少,分别为7/44和21/43例,P<0.05;而达到EFE早,(15.8±2.2)d和(19.9±2.3)d;静脉补液时间短,(16.2±3.3)d和(25.2±2.5)d,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RBW(13.3±1.8)d和(13.5±2.3)d及平均住院日(45.7±9.7)d和(46.5±10.8)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LBW更耐受CNG喂养,其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及静脉补液时间较IBG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应用不同人乳喂养评价指标评价人乳喂养的现状。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后24 h内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1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的种类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捐赠人乳组、混合喂养组。应用量化评价指标母乳占比和母乳量评价不同喂养种类组、不同住院阶段人乳喂养现状。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组间比较。Kappa检验和McNemar检验用于一致性检验。结果 601例(男309例、女292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胎龄(29.3±1.9)周,出生体重1 260(1 115,1 400)g,其中6例(1.0%)整个住院期间未进行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组8例(1.3%),捐赠人乳组542例(90.2%),混合喂养组51例(8.5%)。住院1~7 d、8~14 d、15~28 d 3个阶段的母乳占比分别为73.6%(42.9%,86.7%)、97.5%(78.6%,1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方法 选择2012年1 ~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依据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征,对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感染59例,共76例次.抗生素使用剂量及用法均符合规定,但在治疗时间及药物选择方面有54例次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主要表现在:延长预防性用药时间19例次,占35.2%;预防性用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16例次,占29.7%;无指征预防性用药7例次,占13.0%;碳青霉烯类不合理使用9例次,占16.6%;无指征治疗性使用抗生素3例次,占5.5%.未发现不合理应用万古霉素的情况.结论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8.
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探讨其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出生24 h转入新生儿科的VLBWI 121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病情变化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其相关临床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感染43例共68例次,感染发生率为56.2%(68/121).感染1次者21例,≥2次者22例.确定诊断7例次,临床诊断61例次.其中早发感染(感染发生于生后48~72 h)14例次(14/121、11.6%);迟发感染54例次(感染发生于72 h后)(54/121、44.6%).出生体质量<1 kg的感染率为90%(9/10),≥1 kg感染率为53.2%(59/111).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频繁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并伴低体温,腹胀、体质量不增,呼吸窘迫等.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中胎膜早破、出生体质量<1 kg、胎龄<32周、机械通气、置留胃管等均与早产儿感染有关.结论 多因素导致住院VLBWI发生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早期发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存活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些婴儿中预测可能发生急性肾衰者达8%。肾衰的婴儿几乎没有原发肾脏疾病,大多是继发于其它严重的内科或外科疾病,包括生后窒息、肺透明股、坏死性小脑结肠炎和较大的心脏外科手术。许多急性肾衰婴儿由于精心注意每日液量和电解质平衡,病情都能得到改善。目前透析技术的应用已使一些有肾衰的VLBW儿,包括体重小于1000克的婴儿可以通过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或超滤进行治疗而得以治愈。急性肾衰的诊断早产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依据为血浆肌酐浓度显著地增加,或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体重增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8年7月—2004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51例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早开奶、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对体重增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是影响体重增长的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Y(体重增长)=-6·426+0·120X1(热卡摄入量)+3·737X2(蛋白质摄入量)(P<0·01)。达到体重增长目标对象中单纯胃肠内营养组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组热卡摄入量分别为(520·62±21·59)kJ/(kg·d)[(124·43±5·16)kcal/(kg·d)]、(451·49±68·41)kJ/(kg·d)[(107·98±16·35)kcal/(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奶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胃肠外营养液体量占总液量比例>75%时间平均秩分别为18·58、20·24、20·11,晚开奶组分别为33·00、32·48、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在生后应保证足量热卡和蛋白质的供给,对于小于胎龄儿和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更应该加强营养的补充,对VLBW应尽早喂养,同时需要胃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三种鼻饲喂养方式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方式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 将77例胎龄在29~33周,出生体重在1000~140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婴38例,女婴3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起始每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每天递增2ml/kg;B组: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奶量1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1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奶量2ml/(kg.h),间歇2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递增2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以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 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或持续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三种鼻饲喂养方式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方式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77例胎龄在29~33周,出生体重在1000~140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婴38例,女婴3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起始每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每天递增2ml/kg;B组: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奶量1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1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奶量2ml/(kg.h),间歇2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递增2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以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或持续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血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 g)、20例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2500 g)生后12 h、24 h、72 h和7天的血GAS、MOT水平,将15例健康足月儿(体重>2500 g)作对照组。结果 (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生后12 h、24 h、72 h和7天GAS、MO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OT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儿组(P<0.01或P<0.05),GAS水平与低出生体重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生后72 h内血GAS、MOT水平变化不明显,对照组和低出生体重儿组7天时明显高于72 h(P<0.0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MOT 7天时高于72 h(P<0.05),GAS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3周组各时间点GAS、MOT水平均低于≥37周组(P<0.01)。结论 GAS、MOT水平与新生儿体重、胎龄密切相关。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消化功能低下,GAS、MOT水平先降后升,但变化幅度没有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儿明显,提示功能追赶需要更长时间,临床应选择合适的喂养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Iron status in 15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1000–2499 g, on breast feeding was studied longitudinally for the first 6 months of age, and the findings compared to those of 30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eceiving a proprietary iron-fortified formula. The two groups received no iron supplement until they developed iron deficiency. The incid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t 6 month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breast-fed group than in the formula-fed group (86% v 33%). The breast-fed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erum ferritin and hemoglobin values after 4 months of ag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reast-fed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have a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iron deficiency and should receive iron supplementation from 2 months of age.Abbreviations TIBC
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
- MCV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临床特点及影响早期救治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VLBW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早期救治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VLBWI主要分布在1250 ~ 1499 g(57.1%),胎龄29~32周(72.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在<1000 g组、胎龄25~28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喂养不耐受在1250~1499 g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肺炎在33~ 36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贫血在1250~1499 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临床转归差108例(38.6%),转归好172例(6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越大VLBWI的转归越好(OR=0.979,95%CI0.955 ~ 0.997),RDS(OR=3.739,95% CI1.955~7.007)、肺炎(OR =2.315,95%CI1.097 ~4.677)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对VLBWI可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不同,有目的的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以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VLBWI)出生时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和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率,为其出院后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出院的ELBWI/VBWI的住院资料,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的体重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单胎与多胎组的IUGR、EUGR发生率,并计算各组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生长曲线参照“Fenton生长曲线2003一胎儿、婴儿生长曲线(供早产儿参考)(WHO生长标准版)”.结果 318例ELBWI/VLBWI出生时IUGR发生率为33.3%(106例),出院时EUGR发生率为70.8%(225例).以出生胎龄(<30周、<32周、≥32周)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55.7% (68/122)、66.9% (79/113)、94.0% (79/83)(x2=34.964,P=0.000),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9.2% (60/122)、51.3% (58/113)、1.2% (1/83) (x2 =63.024,P=0.000);以出生体重(≤1200 g、≤1350 g、>1350 g)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83.8% (88/105)、65.3% (66/101)、63.4% (71/112) (x2=13.009,P=0.001),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2.9% (45/105)、35.6% (36/101)、33.9%(38/112)(x2=2.045,P=0.360);以单胎和多胎进行分组比较,则IUGR、EUGR及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BWI/VLBWI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很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增加或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且出院时EUGR较出生时IUGR增加的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降低而升高,但EUGR发生率与胎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滴服喂养和胃管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婴儿生长发育及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8例VLBW婴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滴服喂养;对照组25例,胃管喂养。观察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胎粪排出时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光疗情况、奶量增加、体重增长和住院天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胎粪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和住院日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不良反应没有增加,奶量增加和体重增长快。结论滴管喂养适用于有吞咽功能的VLBW婴儿,能够充分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增强机体抗病力,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住院并发症,从而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滴服喂养和胃管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婴儿生长发育及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8例VLBW婴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滴服喂养;对照组25例,胃管喂养。观察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胎粪排出时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光疗情况、奶量增加、体重增长和住院天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胎粪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和住院日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不良反应没有增加,奶量增加和体重增长快。结论滴管喂养适用于有吞咽功能的VLBW婴儿,能够充分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增强机体抗病力,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住院并发症,从而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