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丽娜  熊学艳  蒋益  毛旭华 《江苏医药》2022,(11):1179-1183+1189
目的 分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位点新突变致史密斯-金斯莫综合征(SKS)1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收集SKS患儿及父母外周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并抽提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进行基因突变位点检测,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突变位点真实性。结果 WES结合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MTOR基因在53号外显子发生c.7255G>A:p.E2419K错义突变。变异位点检测系统推测该突变形式为致病突变,与SKS相关。结论 先证者MTOR基因的外显子发生变异导致SKS。该突变c.7255G>A:p.E2419K是一种新型突变,突变位点的确认有助于患儿疾病诊断及父母再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偏头痛汉族家系发作性动作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诱发因素、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个汉族PKD家系共13名成员进行PRRT2基因检测,其中患者4例,总结其诱因及临床遗传特点、药物治疗效果。结果该家系4例患者均有偏头痛,3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男女比3∶1,4例对苯妥英钠疗效显著,该家系PRRT2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中4例存在突变c.694G>A,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PKD男性多发,临床表型具多样性,除运动外,非运动因素如偏头痛亦可导致PKD发作。  相似文献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 dney disease,ADPKD),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和延迟显性,以孟德尔方式遗传。目前已知的引起该病的突变基因可能有3个,分别为PKD1基因、PKD2基因、PKD3基因。其中85%患者由PKD1基因突变引起,定位于16p13.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 QT 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及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分析 1 例可疑长 QT 综合征患儿的 临床资料,并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ES)筛查可能导致长 QT 综合征的突变。 利用致病性评分、遗传模式及 Sanger 测序验证突 变。 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存在 KCNH2 基因 c. 3100_3109delGACACGGAGC 杂合突变,各类预测软件提示该突变是有害 突变。 Alphafold 分析提示该突变会导致蛋白质截短。 结论:KCNH2 基因 c. 3100_3109delGACACGGAGC 杂合突变是本例患儿的 致病突变,并且该突变可能影响了 KCNH2 蛋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探索其潜在的分子遗传学缺陷.方法 选择一个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随机选取家系中的6例白内障患者为实验组,6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成员为对照组,常规采集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因片断进行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GJA8基因出现了c.139G>A的错义突变,对照组未出现该突变.结论 在中国家系的GJA8基因外显子上发现了新的突变点(D47N),为研究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分子发病机制、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1例由SASH1基因c.1574C>G(p.T525R)变异位点导致的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DUH)患者,并通过体外功能实验探讨该变异对黑色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DNA,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技术明确致病性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变异位点有害性;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为细胞模型,Western blot分析SASH1基因c.1574C>G(p.T525R)变异对小眼相关转录因子(MITF)、酪氨酸酶(Tyrosinase)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体外黑色素定量实验分析该变异位点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SK-MEL-1和B16细胞黑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检出SASH1基因c.1574C>G(p.T525R)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变异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的概率较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变异上调了黑色素合成过程中最关键的MITF及Tyrosinase的表达量;体外黑色素定量分析该变异可促使B16和SK-MEL-1细胞合成黑色素增加。结论 SASH1基因c.1574C>G(p.T52...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探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家系的致病基因,并探讨其基因突变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SSS病人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病人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抽提血液DNA,通过WES寻找致病基因,利用Sanger测序在家系中验证可能的致病基因突变,使用致病性预测软件预测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结果:将测序结果比对分析,多个生物数据库筛选、过滤,发现SCN5A基因c.999-1G> A位点发生杂合突变,是SSS的可能致病基因,此位点突变在汉族儿童中尚属首次报道。结论:SCN5A基因的c.999-1G> A位点突变是导致散发SSS的致病位点;通过对SSS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对于临床医师精准判断此类病人以及未来尽早进行心脏生物起搏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进行结肠息肉病致病基因(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的突变检测。方法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APC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的APC经分析后发现1个杂合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AAAAG( p.Ile1307IlefsX6);该突变引起APC基因的编码序列移码突变,产生一个提前终止的密码子,生成一截短的蛋白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 APC基因编码区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AAAAG(p.Ile1307IlefsX6)为该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1例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并对这种罕见疾病的文献资料整理复习,探讨该疾病的临床及基因特点。方法 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对该SDS患儿家系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的可疑致病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出生后1岁内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身材矮小、双下肢行走呈外八字步态,三系减少。CT示:胰腺形态小,形态不整,密度明显减低;骨盆前后位平片示:两侧股骨颈变短,大粗隆上移,颈干角增大。经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发现患者SBDS基因2号内含子和3号外显子交界处存在c.258+2T>C纯合突变。c.258+2T>C在dbSNP数据库分布频率为0.0016,1000 Genomes分布频率为0.0024,ExAC分布频率为0.0053。通过SIFT、Polyphen2软件预测蛋白结构结果有害。未检测到其他SDS相关的可疑突变。Sanger测序证实患者纯合突变存在,其父母均为c.258+2T>C杂合子携带者。结论 SDS临床表现多样,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血液系统表现和骨骼异常等为常见临床表现;SBDS基因突变是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蕊艳  陈辉  钟建民  陈勇 《江西医药》2023,(2):135-137+145
目的 探究杆状体肌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表型。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1例杆状体肌病患儿临床表现与基因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家系进行调查,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通过生信分析筛选出可疑致病基因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例杆状体肌病为同一家系,发病年龄6岁,就诊时出现运动发育落后,肌肉病理均可见到杆状体结构。该例诊治患儿为NEB基因为复合杂合变异,弟弟也为NEB基因为复合杂合变异。患儿基因来源于父亲c.7180C>T与母亲c.21522+3A>G复合杂合变异。肌肉病理和基因是诊断杆状体肌病的重要依据。结论 对发病较早、出生史没有特殊,在面容有异样且在运动发育中明显有落后的患儿,需注意可能患有杆状体肌病,需尽早进行肌肉活检或者基因检测,及时发现并尽早治疗,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