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行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择期拟行肩关节手术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对照组予0.375%罗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1 mL,观察组予0.375%罗哌卡因20 mL+5 m...  相似文献   

2.
我院2001年12月—2002年10月对前臂及手都手术患者使用0.3%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并与0.3%布比卡因比较,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60例ASAⅠ~Ⅱ级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罗哌卡因(观察)组30例,男22例,女8  相似文献   

3.
肩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一项手术 ,我们应用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和颈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麻实施肩关节置换术 2例 ,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例 1:男 ,30岁 ,体重 6 7.5kg ,因左肩外伤后疼痛 1天入院。X线示 :左肱骨上段肿瘤 ,左肱骨病理性骨折。拟行肩关节置换术。术前 30min肌注哌替啶 5 0mg ,阿托品 0 .5mg。入手术室后测BP、SPO2 、ECG ,开放静脉输液 ,以 0 .5 %罗哌卡因 2 0ml行左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同时注射 0 .5 %罗哌卡因于左C4 深丛 3ml、浅丛 5ml行颈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出现后 ,给予咪唑安定 0 …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行臂丛神经阻滞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8例。A组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B组采用1.2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B组在T1~T3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A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明显效果,相对而言,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于术后镇痛时间、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入院的80例ASA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A组,0.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30mL+喷他佐辛30mg。手术开始15、30、60 min及术后1、6、12、24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能明显延迟术后疼痛出现的时间,并使疼痛的程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均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罗哌卡因)与观察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各20例,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感知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感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而观察组感知、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延长神经感知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从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有利于降低术后疼痛,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C组为0.25%罗哌卡因0.20 mL/kg.记录阻滞完成、起效、维持及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2组及D3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比C组短,而维持时间长,D3组比D1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缩短,而维持时间长.D1-3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4组未出现血肿病例,各有1例患儿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各有1例呼吸抑制,2或3例霍纳综合征,D3组出现1例患儿心率<70 min,经处理均安全恢复.结论 单纯罗哌卡因或复合Dex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用于小儿多指手术,中剂量Dex(0.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的配伍较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腋路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随机选取了72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为了更好的帮助患儿进行手术,其中对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而对观察组则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等到手术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儿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和镇痛持续时间,并对两组患者的FLACC方面随着时间发展的变化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之后,观察组患者的FLACC评分在4h、6h、8h之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臂丛起效时间(8.56±3.89)分钟明显低于对照组(13.42±2.98)分钟,而阵痛持续时间(70.56±43.12)分钟,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8.44±23.78)分钟,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腋路臂丛阻滞中的应用,使得罗哌卡因的神经阻滞时间有所延长,同时对于手术患儿的手术有着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帮助患儿促进身体方面的康复,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肩关节镜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R组(对照组)、D1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h)]和D2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7 μg/(kg·h)],每组30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入0.37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10 mL,评价臂丛阻滞效果后进行全身麻醉。D1组和D2组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10 min内泵注完毕后分别以0.2 μg/(kg·h)、0.7 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药。记录各组臂丛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首次疼痛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同时记录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30 min(T2)、停药时(T3)、术毕时(T4)及气管拔管时(T5)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R组相比,D1组和D2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D1和D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T1~T5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与D1组比较,D2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延长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其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临床效应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62-165+169+封三
目的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对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和膈肌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前臂骨折取内固定装置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和C组(0.75%罗哌卡因20 mL),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SCBPB,应用肌电图测量PNC数据,对阻滞前、阻滞后5、10、15、30 min的PNC潜伏期及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测试阻滞后5、10、15、30 min阻滞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阻滞后CMAP波幅小于阻滞前50%的概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C组阻滞起效时间慢,阻滞维持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臂丛阻滞后PNC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0 min阻滞效果、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375%、0.5%和0.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SCBPB在注药后30 min均可以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比0.5%、0.75%罗哌卡因20 mL行SCBPB对CMAP波幅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于本院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趋于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优异,并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钟挺  王志力  王庆涛 《西部医学》2011,23(3):533-534
目的探讨一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的方法及在肩部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部手术140例,随机分为一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组(Ⅰ组)68例和两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组(Ⅱ组)72例。两组均注入0.375%布比卡因与0.5%利多卡因复合液20 ml。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针法和两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无差异,一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定位简单、操作容易、减少患者痛苦和气胸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邹满英  林平信  苏中文 《海南医学》2013,24(21):3234-323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镇痛,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镇痛,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镇痛效果与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8h、12h、24 h及术后24h内VAS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具有确切效果,能够延长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择期全身麻醉行肩关节镜下韧带断裂修复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组)和颈5-6神经根阻滞组(C组),每组20例。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单次神经阻滞,I组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C组经侧颈部入路行颈5-6神经根阻滞,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记录穿刺后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术后1、6、12、24 h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患者手指运动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主要终点为神经阻滞后到术后1 d患者术侧肩关节静息及运动疼痛情况,次要终点为患肢手指运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I组镇痛持续时间(571.50±70.11) min,C组(615.60±112.15)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6、12 h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两组间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后患肢手部肌力,C组为5(4,5)级,I组为4(2,4)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部支配区感觉评分,桡神经C组为1(0,2),I组为 2(1,2),正中神经C组为0(0,2),I组为2(1,2),尺神经C组为0(0,1),I组为1(1,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侧肩部感觉评分,C组为2(1,2),I组为2(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 I组为8(6,9),C组为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都可以满足肩关节镜术后镇痛需求,但颈5-6神经根阻滞后患肢前臂及手部活动不受限,麻木感更为局限,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裴芩  李坤 《中国现代医生》2014,(21):147-149
目的 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共60例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对阻滞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3.3%,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4例轻度的霍纳式综合征,1例喉反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6例霍纳式综合征,3例喉反神经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谢红春  杨丽佳  黄超  杨剑 《四川医学》2012,33(5):834-835
目的观察24例醉酒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48例醉酒后肩部受伤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组(B组),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B组达(优+良)的患者数95.8%(23/24),明显高于A组62.5%(15/24)(P<0.05)。A组有7例麻醉效果差。结论醉酒后肩部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方便、可靠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菁  雷晓丽  唐鸣 《海南医学》2011,22(8):57-58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急诊单侧上肢外伤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ml),舒芬太尼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15μg(25ml)臂丛阻滞。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和VAS疼痛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舒芬太尼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阻滞后10min、120min、180minVAS评分舒芬太尼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SBP、DBP和HR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并发症。结论 1%利多卡因+0.25%罗派卡因复合舒芬太尼15μg明显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