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3.28"王家岭矿难发生后获救矿工的急性应激反应(ASR)及相关因素。方法:以王家岭矿难中资料完整的81例获救矿工为研究对象,在矿工获救后2周内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量表(SASRQ)评估ASR,同时对获救矿工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付方式问卷(CSQ)及一般状况的评估。结果:81例被调查者中,SASRQ总分介于40~56分者占11.1%,57~150分者占16.0%;有分离症状者34.6%,有创伤再体验症状者38.3%,有回避症状者31.9%,有焦虑或醒觉性增高症状者46.9%。相关分析显示,SASRQ的回避分与烟龄呈负相关(r=-0.31,P<0.01),激惹分与既往创伤史呈正相关(r=0.28,P<0.05);SASRQ总分、SASRQ分量表分(除回避分量表分)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3~0.31,P<0.05)。SASRQ总分和各分量表分均与最糟糕的天数、烦恼程度及CSQ的幻想分呈正相关(r=0.35~0.4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烦恼程度(B=1.58,P<0.05)、最糟糕的天数(B=0.66,P<0.01)和应对方式幻想分(B=0.35,P<0.05)与SASRQ总分呈正相关。结论:王家岭矿难获救矿工在获救后的2周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症状,烦恼程度越重、最糟糕的天数越长、应对方式幻想值越高则矿工发生急性应激相关障碍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81例克拉玛依火灾受害者家属急性应激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参照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及研究用诊断标准分别对特大火灾中一周内的49例受害者家属及3~5周内的94名受害者家属进行了精神检查,结果81名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女:男=8:1,应激强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比,临床表现状态多样,亚木僵、意识障碍及兴奋状态疗效快于抑郁状态者。症状谱分析频率较高的有睡眠障碍、过度悲哀、泄气或绝望,退缩及头重脚轻感等。本文就急性应激反应的时间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灾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应激源,给受灾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变化[1],其中灾后最早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以分离症状、创伤事件再体验、对创伤刺激的回避、焦虑或警觉性增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程在1个月以内。McKibben等[2]以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通过ASR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综述了灾难的形成与影响、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干预和创伤后应激障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外训官兵急性应激反应状况及其变化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应对和预防外训官兵急性应激反应。方法采用《急性应激反应量表》对906名外训官兵进行应激反应测量。结果①外训官兵应激反应认知改变和情绪反应高于其它各维度,差异具有显著性(Cochran’s Q=361.38,P<0.01),对应的症状检出率也较高;②外训中回撤组官兵在急性应激反应的认知改变(t=4.31,P<0.001)、情绪反应(t=5.22,P<0.001)、行为变化(t=5.79,P<0.001)、生理反应(t=5.41,P<0.001)、精神症状(t=4.46,P<0.001)和工作效率(t=2.30,P=0.02)6个维度上均显著低于任务组官兵。结论①外训官兵最重要的急性应激反应是认知改变和情绪反应,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难以做出决定、注意减退、记忆缺失;②认知是急性应激反应的重要中间变量,可以通过改善认知预防和应对急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简化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紧急心理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招募自愿参加的普通群众,分为对照组(支持性心理组)和干预组(简化认知行为疗法组),采用线上问卷评估和干预的方式,于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NS)和应激评价测量(SAM...  相似文献   

7.
26例急性应激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应激障碍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6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急性应激障碍以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及性格内向的女性为多发,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运动障碍、情绪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症状等多个方面,宜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结论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受多种易感因素影响,临床症状呈多样性,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烧伤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源,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紧张、恐惧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严重影响病情恢复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干预是护士对烧伤住院患者在伤后提供的改变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与技术,可促进烧伤后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2006年1月~2007年6月,我们对278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创伤后应激反应筛查表(PTSS20)的因素构成及影响因素,了解创伤后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群特征.方法 203名5·12地震灾民完成PTSS20有效测验,以PTSS20总分低、中、高分3组做条目分析、因素分析及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PTSS20因子分析得到8个因子构成:焦虑/警觉性增高、情绪不稳、迟钝/麻木、创伤...  相似文献   

10.
急性应激时大鼠脑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急性应激状态下脑内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强迫游泳应激后1、3小时的大鼠额叶、海马、中脑和下丘脑内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应激结束后1小时,海马和下丘脑内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增高(t分别为2.32、2.61,P均<0.05)。应激结束后3小时,额叶、海马、中脑和下丘脑内NO含量均显著增高(t分别为3.57、4.26、3.88、4.93,P均<0.01),NOS活性均显著性增高(t分别为2.32、2.61,P均<0.05)。结论:急性应激状态下,各脑区的NOS活性增加,产生的NO可能介导了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以年龄19岁-80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综合心理干预。采用合理的脑卒中临床试验疗效判定方法评价康复效果。结果①组内比较,心理干预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后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提高,抑郁症状减轻;②组间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予以脑卒中后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Korean version of 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 (SASRQ). A Korean version of the SASRQ was produced through forward translation, reconciliation, and back translation. A total of 100 healthy, non-clinical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through screening and clinical interview, and they each were given a set of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SASRQ.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SASRQ were then examin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es. Full-scale and subscales of SASRQ yielded excellent internal consistency (Cronbach''s alpha=0.98 and 0.78-0.95, respectively).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t 2-week intervals was satisfactory, with coefficient r ranging between 0.47 and 0.71. Convergent validity was also demonstrated by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SASRQ and other trauma-related questionnaires.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however, was not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thus evidenced divergent validity. The Korean version of SASRQ appears to be a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ment tool for assessing symptoms of acute stress disorder. Including clinical samples for comparison with controls would be necessary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调查解读应激反应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对124例AsC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sC组SCL-909组症状群中7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恐惧、焦虑、抑郁、躯体化4因子改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SAS、SDS所得标准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由于对HBy感染认知偏差引起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致90%以上的AsC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性躯体和精神症状。如持续性的应激反应不能及时消除,不但会严重影响AsC心理健康,也会严重影响AsC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诊心理治疗和住院心理治疗在治疗应激障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连续病例33名随机分为两组,1组采取门诊心理治疗,另1组采取住院心理治疗,记录治疗时间,并且在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和1年4个时间点上测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在后两个时间点上测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砰量表(PTSD)的发病率。结果HAMA和HAMD在两组间差异不明显,在纵向时间轴上差异显著(F=47.896,76.552,P〈0.01),1年随访时门诊组焦虑症状较3个月随访时改善明显(P〈0.01);住院治疗时间明显长于门诊治疗时间(t=2.149,P〈0.05);门诊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1年随访时明显低于3个月随访时(P〈0.05);1年随访时住院组PTS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门诊组(x^2=5.543,P〈0.05)。结论规范的门诊认知暴露疗法对于缓解应激障碍的症状,降低从急性应激障碍到PTSD的转化有着艮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止禅中的“观呼吸”技术为指导,探讨一种简单的禅修技术对强迫症的干预效果.方法:以一例强迫症患者为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密集的观呼吸训练.结果:从第二次会谈开始,来访者报告注意力等开始改善,并在最后一次咨询时报告症状消失.一年后的随访发现症状依然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结论:观呼吸技术可能对某些强迫症患者有治疗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与应激有关因素关系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应激有关因素与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的关系。方法:使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压力反应问卷对88例神经症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群作调查和分析。结果:神经症组的心理反应、躯体反应、社会行为反应、家庭事件和消极应对分高于健康组(P〈0.01).家庭外支持和积极应对分低于健康组(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症组进入方程的是消极应对和社交事件(R^2=31.9);健康组进入方程的是消极应对和家庭事件(R^2=40.6)。路径分析也表明类似的结果。结论:神经症患者在心理应激有关因素方面大多差于健康人群;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与消极应对和社交事件关系较大.而健康人群压力反应与消极应对和家庭事件关系较大;神经症患者的压力反应受本研究范围内各应激有关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校园同性恋个案的成功咨询以进一步提高对同性恋的认识及咨询方法的掌握。方法对校园同性恋者采用心理支持、认知领悟,行为训练等心理学技术帮助患者改变其性指向障碍。结果经过心理咨询使这两例校园同性恋者走出了心理困境,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结论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运用正确的心理咨询技巧和心理治疗手段是校园同性恋咨询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应激反应的观察和分析。方法通过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比较各组患者同样的应激因素对不同的个体引起的不同反应。结果各组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应激情况下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通过分析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手术应激性。结论要重视手术患者手术前应激反应,解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不安心理,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警察应对应激事件时采取的应对策略。方法通过个案进行分析。结果当警察处于急性或慢性心理压力状态时,如果这种压力超过了他所能忍受的限度.而又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处理时,便会给警察的生理、心理、生活和工作上带来不利的影响。结论警察面对多种多样的应激源,应尽量避免或消除某些应激源,加强心理应激承受能力训练,面对不同的应激源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如认知调控法、活动转移法、情绪疏泄法、心理暗示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