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人工瓣心内膜炎罗军综述朱晓东审校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内膜炎是一种常见且危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药物及手术治疗,死亡率较高。1发生率:文献报道,六、七十年代为3~10%,近年已降至1~4%(平均2%)〔1~5〕。主动脉瓣位的发生率高于二...  相似文献   

2.
心脏人工瓣膜替换术510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7年6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共为510例病人施行了心脏人工瓣膜替换术。现就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以及术后处理等进行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248例,女262例;年龄14~64岁。风湿性心脏病451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狭窄(MS)66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MI)5例,MS+MI174例,二尖瓣病变(MVD)加三尖瓣病变(TVD)63例,主动脉病变(AVD)35例,MVD+AVD102例,MVD+AVD+TVD6例;先天性心脏病30例,其中MVD10例,AVD1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  相似文献   

3.
应用国际标准比值监测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与术后远期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密切相关。准确的抗凝监测是正确抗凝治疗的保证。我们按照WHO推荐的方法标定2种国产兔脑粉凝血激酶的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sensitivityindex,ISI),探讨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董力综述黄旭中审校心脏瓣膜替换术后需抗凝治疗,以防血栓形成和体循环栓塞发生。但与抗凝治疗有关的出血及栓塞是换瓣术后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占所有换瓣术后并发症的75%[2]。因此,正确地掌握抗凝治疗是决定换瓣术后生存率高低...  相似文献   

5.
机械瓣膜替换术死亡原因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械瓣膜替换术死亡原因及并发症分析林峰廖崇先陈道中翁钦永王欣李增棋陈良万王齐敏1988年1月~1996年11月,我院共施行机械瓣膜替换术568例,死亡32例,死亡率5.6%。现就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及并发症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住院病人死因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0年至1996年,我们共为576例病人行了心脏瓣膜机械瓣替换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56例,现对该组病人死亡原因探讨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76例中男271例,女305例。年龄8~69岁,平均(34.6±5.1)岁。体重22~86kg,平均(51±6....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手术治疗。在体外循环下行机械瓣置换术16例19个瓣膜,行瓣膜成形术7例8个瓣膜,同时矫治先天性心脏病10例。结果:死亡3例,随访中死亡1例。结论:在心内膜炎致瓣膜损害后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术中应尽量修补保存自身瓣膜,术后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Dong L  Shi YK  Tian ZP  Ma JY  Wang X  Yi J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50-252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群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强度。 方法 随访 480例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抗凝强度及其并发症等情况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 42 8例获随访 ,总随访率 89 17% ,共 2 110 0 4病人·年 (Pty)。患者服用进口华法令平均 ( 2 81± 0 95 )mg/d ,国产华法令 ( 2 38± 0 4 6 )mg/d ,2 116份标本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平均 1 4 3± 0 2 6 ,1195份标本国际标准比值 (INR) 1 6 3± 0 4 9。一般性出血 78例次 ,严重出血 19例次 (其中 8例颅内出血死亡 )。总出血率 4 6 0 %Pty ,出血病死率 0 38%Pty ,出血组PTR及INR均显著高于非出血组 (t=1 816 ,P <0 0 5 ;t=2 4 0 7,P <0 0 1)。栓塞 14例 (其中 1例脑栓塞死亡 ) ,栓塞率 0 6 6 %Pty,栓塞病死率 0 0 5 %Pty。 14例患者妊娠 15例次 ,无新生儿畸形发生。 结论  ( 1)我国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矛盾是出血 ,应降低抗凝强度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 2 )本组采用PTR为1 3~ 1 5 ,INR为 1 5~ 2 0的标准对于预防出血及栓塞较理想 ;( 3)低强度抗凝有利于降低患者出血病死率 ,及妊娠妇女、新生儿的并发症 ,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征,提高PVE的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26例PVE的临床表现,分析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PVE临床不少见。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2.3%),其次是贫血(88.5%),栓塞(26.9%)。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VE的重要手段,阳性率分别为46.2%和73.1%。早期PVE较晚期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分别为66.7%、33.3%。主张早期、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本组病人总死亡率34.7%,死亡原因:心力衰竭(77.8%)、栓塞(22.2%)。结论 PVE预后差、死亡率高,应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严重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以期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5年9月~2008年6月间手术治疗11例严重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活动期6例,静止期5例;术前动脉血细菌培养阳性6例。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6.0±0.7cm,其中≥5.5cm 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7.8%±11.2%,其中≤509/8例。手术均在彻底清创后应用人工带瓣管道(9例)或同种带瓣管道(2例)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环缩术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结果术后心脏骤停死亡1例。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后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术后随访10例,随访时间3个月~13.2年,术后32d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无感染复发和晚期死亡。结论当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根部或窦部瘤、感染累及主动脉窦壁或冠状动脉开口处、瓣环严重毁损或彻底清创后瓣环缺损广泛时,宜置换主动脉根部。手术的关键是彻底清创和防止根部出血。尽管手术较复杂,但局部清创彻底,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导致栓塞发生的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以利于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利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IE病例,按改良的Duke标准纳入研究对象381例。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时间、部位以及与赘生物部位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是否发生栓塞将IE患者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IE栓塞发生率为15.5%(59/381),栓塞最常见的部位是脑动脉和脾动脉,分别占45.8%(27/59)和18.6%(11/59);栓塞发生于入院前后2周的比率高达71.2%(42/59);内科治疗中栓塞发生率为9.2%(16/174),明显高于手术后栓塞发生率1.8%(3/167,P<0.05);入院前栓塞发生率67.8%(40/59),入院后内外科治疗中栓塞发生率32.2%(19/59)。大赘生物(≥10mm)、赘生物培养阳性和高热等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P<0.05,0.01)。结论栓塞易发生于感染活跃期。大赘生物(≥10mm)、赘生物培养阳性和高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告126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随访时间410.37病人年(9~76个月)。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FunctionClassP<0.01),一般性出血率7.6%病人年,栓塞率0.49%病人年,756份血标本的平均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rothrombinTimeRatio,PTR)为1.49±0.18。出血患者平均PTR值1.80±0.58,非出血患者1.43±0.17(P<0.05)。本组资料表明:(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2)国人PTR值1.3~1.7较理想。本文对PTR的标准化及妊娠患者抗凝剂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我科在2006年9月到2008奶奶9月施行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例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替换(AVR)术后左心功能的近期及其远期效果。方法:对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连续129例单纯行AVR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64.5±9.3)mm、(44.7±9.9)mm,术后14天至3个月分别为(51.9±7.2)mm、(31.5±4.5)mm(P<0.01);术后1~2年分别为(47.6±6.1)mm、(29.5±5.4)mm(P<0.01)。手术死亡率3.9%。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平均4.4年,累计随访501病人·年。晚期死亡6例(1.2%病人·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7.3%。血栓栓塞及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率分别为0.8%病人·年、1.0%病人·年。结论:AVR术后95%病人的心功能恢复至I或I级,长期效果满意。故主动脉瓣病变、LVEDD扩大并出现症状的病人,应行主动脉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总结22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PIE)致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术20例,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灶清除及瓣膜成形术1例,三尖瓣病灶清除及瓣膜成形术1例。结果手术死亡率13.6%,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4.5%)。随访15例,随访率68.2%,随访时间2~89个月,平均35.6个月;发生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6.6%),再次手术出院后半月猝死,死因不明。其余14例情况良好。结论PIE致瓣膜损害时应积极手术治疗。只要手术方法正确,抗菌素应用合理,则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心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植入适当大小的机械瓣;术前、术后均进行内科治疗。结果本组近期死亡6例,其中3例患者死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毒血症及中毒性休克,3例死于术后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1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3年,远期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其中2例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2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射血分数>0.45),9例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未发现瓣周漏。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的方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的方法进行比较,以优化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方案。方法86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按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4组。华法林1组:术后第1d开始口服华法林;华法林2组:术后第2d开始口服华法林;潘生丁组:术后第1d给予潘生丁,共2d,第2d开始口服华法林;速碧林组:术后第1d给予速碧林,共2d,第2d开始口服华法林。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监测术前、术后当天、第3d和第5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凝血因子Ⅶ、Ⅱ等指标。结果4组均于术后第5d达到抗凝要求(INR 1.5~2.0),且无出血、栓塞等抗凝并发症发生。华法林1组凝血因子Ⅱ、Ⅶ术后持续降低,PT、INR值则持续升高;术后第5d INR值达2.13±1.14,有7例患者INR>2.0,与其他3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第2d开始单用维持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可行的,不需其他辅助抗凝治疗,临床上可简化治疗方法,并不增加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