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了深入探讨耳穴的特异性与耳穴作用的生理指标,我们运用心阻抗血流图技术观察针刺肾上腺穴对正常人心功能活动的影响,并与针刺心穴对正常人心功能活动影响的结果进行对照,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检查对象:60例正常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均为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本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并比较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组(每组8例),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针刺同时进行fMRI扫描,所有数据采用SAS9.1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外关穴组和外关配伍内关穴组在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几率、激活强度,并对所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ROIs激活几率统计比较表明,与外关穴配伍内关穴比较,针刺外关穴右侧小脑激活几率较高(P<0.05);ROIs激活点数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则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顶叶(P<0.05);ROIs激活强度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与针刺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各脑区的激活强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针刺外关穴能够在维持躯体平衡、改善肌张力障碍及调节随意运动方面发挥较为突出的作用。外关穴配伍内关穴这种表里经配穴能够加强对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的治疗作用,这为外关穴特异性及表里经配穴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课题运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以初步探讨外关穴特异性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2位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所有志愿者均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Brodmann area(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结论:外关穴的针刺效应可能与其对相关脑功能区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中极穴对神经源性膀胱充盈期尿动力学影响的即时效应,以优化临床选穴。方法将6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中极组和外关组,分别针刺中极穴和外关穴;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中极组初尿感容量(FDV)、初次急迫膀胱容量(FUV)、强烈急迫膀胱容量(SUV)、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BC)均明显升高(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明显降低(P<0.05);但外关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ΔFDV、ΔFUV、ΔSUV、ΔMCBC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中极穴对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的调整作用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移动电话辐射对小鼠耳蜗核γ-氨基丁酸受体A(GABAAR)、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 GluR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 GluR2)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观察针刺相关腧穴对这种影响的干预效果,进而探讨针刺治疗耳鸣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两组,1组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1组24只接受处于上网及通话状态的移动电话辐射,每日上午1 h,下午1 h,连续40 d。依据耳鸣动物行为学特征,表明接受辐射小鼠发生耳鸣,随后从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模型组,应用RT-PCR法观察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耳蜗核GABAAR、m GluR1、m GluR2基因表达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将剩余18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对照组、翳风穴组(电针双侧翳风穴)、肾俞穴组(电针双侧肾俞穴),每日针刺1次,连续7 d。观察各组小鼠耳蜗核GABAAR、m GluR1、m GluR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耳蜗核GABAAR明显降低(P<0.01),m GluR1、m GluR2均显著升高(P<0.01);7 d后,与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GABAAR、m GluR1未有显著变化(P>0.05),m GluR2变化明显(P<0.01)恢复至空白组水平;翳风穴组发挥了显著的穴位干预作用,GABAAR、m GluR1、m GluR2表达量变化明显(P<0.01),肾俞穴组GABAAR、m GluR1未有显著变化(P>0.05),m GluR2变化明显(P<0.01)。结论:移动电话辐射可以引起小鼠耳蜗核GABAAR表达量下降,而m GluR1、m GluR2表达量上升;m GluR2表达量上升后在短期内可自行恢复,GABAAR、m GluR1则不能;针刺翳风穴可以对小鼠耳蜗核GABAAR、m GluR1、m GluR2表达实现良性调整作用,针刺肾俞穴则不能;针刺调节耳蜗核GABAAR、m GluR1、m GluR2基因表达可能是治疗耳鸣等疾患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技术,基于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得气的脑功能成像特点。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经穴组、非穴组、对照组,分别施以外关穴针刺、非穴针刺、不针刺,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PET进行脑部扫描,获得志愿者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图像数据,扫描完毕随即运用针刺感觉量表量化志愿者的感觉,依据感觉量化结果将所得图像数据分为酸麻胀重感组、刺痛感组与无感觉组进行比较,数据在Matlab平台上采用SPM 2.0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临床针刺效应:外关穴组6人,5人有酸麻胀重感,视觉模拟评分(VAS)4.23±1.50;非穴组6人,5人有刺痛感,VAS 5.73±2.40;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功能成像结果按照P<0.001、相连像素大于10个的统计学标准:酸麻胀重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7、13、20、22、39、42、45,主要涉及左颞叶、颞上回等;刺痛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18、19、22、24、25、32、36、40、45,主要涉及左边缘叶、海马回等。结论:针刺腧穴产生的感觉主要以徐和的酸麻胀重等得气指征为主,针刺非穴产生的感觉以刺痛为主,前者所激活脑区的调控功能与腧穴的主治作用密切相关;得气的关键与腧穴的定位准确度相关;针刺得气是"针刺"腧穴"感觉"腧穴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8.
外关穴真、假针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外关穴真针刺、假针刺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真针刺和假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同时,运用GE公司3.0T 超导MRI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45、37、44、40、22、13、37、47区、海马、杏仁核、黑质等区域,外关穴假针刺则能显著激活BA46、44、41、13、40、37、19区等区域,与假针刺对比,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8区和小脑等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赖新生教授的"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9.
介绍刘孔藤教授采用“内关透外关”针刺法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经验.对穴位特性、透刺技巧和方法以及“内关透外关”针刺法的临证适宜范围进行总结,举例说明治疗肘臂痿痹、头痛、失眠、颈项拘急、呕吐、呃逆、心胸诸疾、急腹痛、急性腰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肩周炎等病证的“内关透外关”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对32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 近期效应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量化针蜱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规律,方法:选用普通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手法,在健康人体进行一定量化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普通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手法在同侧商阳穴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与针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对侧少商穴平补平泻手法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以温度升高为主,与针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普通针刺手法尽管也有一定的穴位温度升高的趋势,但是与针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手穴位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循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脑功能区的激活特点.方法 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分别施以不针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进行脑功能成像扫描,获得可视性脑功能变化图.结果 外关穴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显著激活;外关穴假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4、6、7、19、22、41区显著激活;外关穴针刺组与假针刺组比较,BA13、42区和小脑显著激活.结论 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激活的脑区显著不同,针刺激活的脑功能区所调控的功能与外关穴的主治功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针刺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参照Zea-longa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非针刺组、非穴组、内关组,后两者又按60次/分钟、120次/分钟、180次/分钟各分3组。针刺每次行针5秒钟,每天2次,共3天。观察指标为脑血流量、软脑膜微循环管径和脑组织微血管数。结果:针刺内关穴比非穴能明显提高MCAo模型大鼠脑血流量,扩张软脑膜微循环管径,增加脑组织微血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内关120次/分钟组、180次/分钟组与60次/分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提高MCAo大鼠局部脑血流量且其提高脑血流量作用可能与扩张软脑膜微循管径,增加脑组织微血管数有关。与非穴相比,针刺内关对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作用具有特异性且与不同针刺频率有关,在行针时间为5秒前提下,120次/分钟、180次/分钟比60次/分钟频率针刺更能提高其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上巨虚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4名)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在进针前10rain、进针得气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并分别施以行针手法15s钟后、出针后10min等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同进针前10min比较,进针时、行针时V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出针后10minV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进针前10min比较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有可能增加MCA的血流量,对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延迟治疗作用。针刺上巨虚穴对MCA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以往,从针刺对脑血管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大都是通过脑血流图的变化进行观察的,不但有结果不同的报告,而且对脑血流图方法本身尚存在不同的意见。80年代初,日本开发研制的超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以99mTc-ECD为显影剂,观察针刺外关穴对脑功能区的激活效应。方法:将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所有健康志愿者均行SPECT脑功能成像,利用SPM2软件对比分析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结果:针刺外关穴组的Brodmann area3、2、20、46区、左侧壳核、尾核、小脑以及右侧岛叶等区域有激活点,激活区域相对集中在左侧。结论:针刺外关穴引起脑功能区相对特异激活,可能是临床外关穴治疗疾病的中枢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王茉蕾  马力群  李华 《四川中医》2022,(10):197-200
目的:观察头穴针刺与耳穴压籽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耳穴组和联合组每组47例,耳穴组给予耳穴压籽治疗,联合组采取头穴针刺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后观察内皮素-1(ET-1)、外周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生化数据,观察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得分,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评分,中医核心症状评分情况。结果:(1)治疗后联合组NO高于耳穴组,血清ET-1、NSE低于耳穴组(P<0.05);(2)治疗后联合组LOTCA量表高于耳穴组(P<0.05);(3)治疗后联合组MMSE及Barthel得分高于耳穴组(P<0.05);(4)联合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得分低于耳穴组(P<0.05)。结论:头穴针刺与耳穴压籽有利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及提高其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提插补法针刺健康人右侧合谷穴对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右侧合谷穴行提插补法,提插幅度5~8mm,频率100次/min,操作时间1min。采用PowerLab 8/30八通道高速记录仪及皮肤测温探头,以左侧合谷、右侧商阳、左侧商阳、左侧口禾髎针刺前30min、行针时1min、行针后30min的温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提插补法针刺右侧合谷穴后,分别使左侧合谷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7.89±3.56)℃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8.30±2.81)℃,右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4.57±4.29)℃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6.30±4.32)℃,左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5.13±5.07)℃上升到针刺后(26.58±4.92)℃,左侧口禾髎由针刺前平均温度(32.11±1.68)℃上升到针刺后(32.25±2.15)℃,以上穴位平均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论:提插补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升高的影响,且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具有循经性及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偏历穴对健康青年双侧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单穴处方。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例,用毫针直刺左侧偏历穴0.3~0.5寸,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头在颞窗分别探及双侧颈内动脉(ICA),观测针刺前、进针时、运针时、出针时、出针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针、运针、出针时各施以平补平泻手法15 s,记录TCD各参数。结果:针刺偏历穴,进针15 min后左侧ICA的Vs及出针时的Vs与针刺前5 min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偏历穴能降低左侧ICA进针15 min后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出针时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有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