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加强口岸卫生处理安全质量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加强口岸卫生处理安全和质量监管。〔方法〕列举当前口岸卫生处理监管存在八个方面问题,阐述加强口岸卫生处理监管的必要性。〔结果〕加强从业单位资质的监管是保证卫生处理安全质量的提升前提,加强从业人员资格的监管是保证卫生处理安全质量的必要条件,加强卫生处理药械的监管是保证卫生处理安全质量的有力措施,加强日常监管是保证卫生处理安全质量的根本保证。〔结论〕口岸卫生处理工作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工作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各口岸的卫生状况,为制定口岸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4个具有代表性的口岸进行卫生质量调查。[结果](1)环境卫生:①环境清洁较好的12个,占83.3%;较差的2个,占16.7%。②港区内路面、露天货场全部硬化的7个,占50%;部分硬化的4个,占28.6%;未硬化的3个,占21.4%。③港区内绿化覆盖率达40%的有4个,占28.6%;10%~30%的5个,占35.7%;10%以下的5个,占35.7%。④对垃圾日产日清的口岸达到100%,有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只有4个。⑤等候室微小气候空气质量达标情况:湿度50%、风速57.1%、二氧化碳71.4%、一氧化碳78.6%、噪声85.7%、照度64.3%、细菌总数85.7%。⑥生活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的10个,部分符合的3个,不符合的1个。(2)交通工具:卫生状况较好,交通员工健康体检率100%,持证率100%。(3)饮食服务业:有9个口岸内设有饮食服务单位,其中免税店、中、高档饭店的条件基本符合卫生要求;食杂店、小吃店存在问题较多。(4)媒介生物控制:有近期本底资料的10个,占71.4%,设标本室的3个,占21.4%,14个口岸均没有具体的媒介生物防治措施。[结论]黑龙江省口岸卫生质量一般,急需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卫生处理是口岸卫生检疫的一项基本工作,是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或流行的重要措施,该项工作的内容包括消毒、除鼠、除虫等卫生措施,具有技术、安全要求高的特点,尤其是在应用化学危险品对入出境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等实施的熏蒸处理工作方面。安全方面的要求必然涉及到卫生处理常用化学危险品的贮存问题。我国对化学危险品的贮存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为确保化学危险品的贮存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卫生处理工作是执行《国境卫生检疫法》四大任务之一 ,卫生处理机构的管理是做好卫生处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湛江局于 2 0 0 1年 1月成立了卫生除害队 ,为卫生处理工作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条例 ,规范卫生处理操作程序和标准 ,把使用的药剂达到“高效、安全、经济、卫生”的原则以及使仪器与药械合理配置 ,提高卫生处理工作环保和安全质量 ,切实做好防止职业毒害的要求。为探索建立口岸卫生处… 相似文献
5.
化学物危害人类健康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除了最直接的经食物途径引起中毒外,生产加工途径的不经意接触引起的中毒也早被人们所认识,公元前200年就有对职业性汞和铅中毒及预防措施的记载。近年来,我国工作场所接触的化学物数量和品种都有很快增长,因防护不当而引起的各种职业中毒,甚至死亡亦时有发生,化学性职业中毒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进境集装箱依法实施卫生处理,控制媒介生物传入。方法 通过对惠州口岸2002年2.5万多个来自疫区的进境集装箱实施卫生处理,从依法把关、国际疫情、卫生措施等方面对集装箱检疫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 控制措施:疫情动态,科学制定卫生处理指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突出重点,加大对蚊媒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结论 面对国外疫病疫情动态以及流行态势,我国入世后进出境集装箱的剧增,口岸“大通关”改革的推广和普及,必须积极制定陆路口岸媒介生物控制措施,完善分流处理管理,既减轻一线口岸压力,又有效地控制媒介生物随货物、集装箱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影响口岸消毒处理效果的因素分析,提出保障消毒处理效果的措施建议。方法分析了当前影响口岸消毒处理中的影响因素和当前口岸消毒处理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控制措施。结果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教育培训、环节控制和定期检查,才能做好口岸消毒处理风险防范。结论通过实施消毒处理风险管理,可以改善和提高了口岸消毒处理工作质量,减少口岸消毒处理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国境口岸的卫生处理工作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者由国内传出,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分析天津口岸卫生处理现状,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卫生处理工作的应对措施及其发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廖如燕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5):396-399
《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卫生处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口岸卫生处理作为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转变和调整。针对我国口岸卫生处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对在新形势下卫生处理工作的应对措施及其发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国境口岸生物恐怖特征及医学现场关键应对要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国境口岸生物恐怖特征及医学现场关键应对要点。方法结合《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卫生检疫工作实践,对国境口岸生物恐怖特征及医学现场关键应对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我国面对国际生物恐怖活动的威胁依然存在,国境卫生检疫机构作为第一道防线,应提高认识,从人员防护、技术能力建设、生物战剂样品采集与制备、现场监测、现场排查以及现场处置等方面制定应对措施。结论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生物恐怖医学应对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并提高针对生物恐怖活动的防备和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强和完善国境口岸防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能力和机制。方法通过对出入境人员和国境口岸相关人员实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以期发现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并采取及时、有效的防制措施,防止SARS的传入传出和在口岸地区流行。结果汕头口岸按照SARS防制措施。共实施体温监测191407人次,发现1例SARS疑似病例;9例出入境交通员工体温升高。2例检疫人员体温升高。经送医院诊治,最终均排除SARS。同时,发现2起没有如实申报出入境交通员工人数和1起冒名顶替测量体温的事件。结论国境口岸采取防制SARS的措施有效。可供口岸今后防制其它传染病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对中国国境口岸传染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国境口岸传染病流行的现状及特点,为国境口岸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于2009年6月—2010年5月对中国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以及口岸从业人员传染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传染病检出率居前5位的口岸依次是西藏(55.41%)、云南(5.62%)、珠海(4.00%)、天津(3.64%)、青海(3.20%)。境外传染病患者中以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最多;口岸传染病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中国籍各种传染病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职业依次为司机(3.88%)、涉外婚姻(1.95%)、商务人员(1.68%);外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检出率居前3位的职业依次为船员(4.20%)、边民(3.7l%)、服务人员(2.31%)。结论需要加强对口岸重点人群的监测以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防止传染病通过国境口岸传入传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自然灾害对口岸传染病流行规律和传播风险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分析常见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以及给口岸带来的传播风险,提出检验检疫部门应采取的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检验检疫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体系,建设预警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不断跟踪检疫新技术发展,以适应复杂的疫情形势。结论完善的综合防控体系有助于口岸应对自然灾害中传染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一步增强口岸卫生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的实用性和规范性,提高其在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中的监管效率.方法 针对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电子监管的发展以及运行特点,分析目前口岸卫生检疫电子监管平台在数据库关联、远程监控、应用模块实用性、系统推广以及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 目前口岸卫生检疫电子监管平台存在平台多且无关联,远程监控功能不足,应用模块实用性不强,数据共享不足以及系统应用不充分等问题.结论 应从电子监管系统的规划、布局和设计着手,加强对系统的管理,增强系统的监管功能以及促进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口岸卫生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的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探讨国境口岸热带病检疫联防机制在口岸热带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方法总结研究口岸热带病检疫联防机制的作用,结合当前形势,对检疫联防机制的发展进行分析。结果依托检疫联防机制,南方口岸热带病疫情检出、应急处置、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防控、检疫交流合作、人才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取得很好成效。结论口岸热带病检疫联防机制作用明显,要持续保持并深化机制建设,重点加强年轻卫生检疫干部队伍建设,突出做好热带病检疫技术建设,促进机制长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John Walls Dr Nick Pidgeon Andrew Weyman Tom Horlick-Jones 《Health, risk & society》2004,6(2):133-150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trusting or not trusting is inadequate to understand the often ambiguous and contradictory ideas people possess about risk regulators, particularly whe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such institutions is limited. The paper repor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from a major study of public perceptions (n?=?30 focus groups) of UK risk regulators. We compare the complex and widely different ‘trust profiles’ of two regulatory organisations which are institutionally related (th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and the Railways Inspectorate) but very separate in the minds of our participants. The paper develops the notion of critical trust to interrogate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people make sense of such organisations, as well as discussing the modes of reasoning that people deploy. The paper argues that views of participants are the outcome of a reconciliation of diverse perceptions concerning the role of the organisation, structural factors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gulated ris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