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阴病为全身性虚寒证,虽有从水化寒、从火化热两途,但阴阳虚衰是少阴病的本质,故治疗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或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不可汗下。但此为之常,少阴病也有不得不汗下者,为之变,本文就此探讨之。1少阴病禁汗下为之常《伤寒论》第285条云:“少阴...  相似文献   

2.
谢小红  温立新  张金付 《新中医》2018,50(11):238-241
简版:早醒型不寐患者大多在夜半阴阳交会之时发生,乃三阴不能按时所主,阴阳不能相顺接,卫阳早出于阴则寤。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认为,少阴、厥阴所主之时为阴阳转化的重要环节,是阴阳相交顺接的关键。若期间阳气来复太过或不及,少阴、厥阴不能按时所主,出现阴阳不和,则常表现为入睡后易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的睡眠障碍。早醒型不寐患者常以少阴、厥阴欲解时为发病之时,常须辨时、辨证,辨清阳不入阴之发病机制,从而正确选择方药,助其阴阳之气相顺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而使早醒向愈。  相似文献   

3.
营卫失和(阳不入阴)是失眠主要病机。少阴枢机调节太阴开及厥阴合使阳气入阴;少阴枢机不利,则太阴不得开,厥阴不得合,升发之阳气则收降失乖,故不得入于阴。治疗不可只重安神,追溯《内经》对营卫失和及阴阳离合阐述,四逆散化裁,调节少阴枢机,使卫气入阴。少阴枢机得利,太阴厥阴开合有度,表里如一,阴阳通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境。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阴阳消长与《伤寒论》少阴病关系的论述,并从阴阳消长角度详细分析少阴病的提纲、转归、证治和预后.笔者认为应用阴阳消长理论能更清晰的把握少阴病阳衰阴亏的病理本质及疾病的整体变化,有利于对少阴病的深层理解,亦能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关于“五态”人的论述,最早记载于《灵枢经·通调论篇·通天七十二》中,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1]张介宾对本节所论阴阳“五态”人辨证施治解释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者,非如经络之三阴三阳也。盖以天禀之纯阴者曰太阴,多阴少阳曰少阴,纯阳者为太阳,多阳少阴者曰少阳,并阴阳和平之人,而分为五态也,此虽禀赋为言,至于气血疾病之变,则亦有纯阴纯阳,寒热微甚,及阴阳和平之异也。故阳藏者偏宜寒,阴藏者偏宜热,或先阳而后变为阴者,或先阴而后变为阳者,皆医家…  相似文献   

6.
正少阴病是《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重要地位,因其外可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其一经之病可代表三阴经[1-2]。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少阴病有阳虚证,也有阴虚证,不论阳虚还是阴虚,多为重症[3]。因少阴既包含足  相似文献   

7.
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  相似文献   

8.
四逆散病机源流探讨及治疗瘿气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刘美莲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24-1325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甘草、枳实、柴胡和芍药4味药组成,药物精少而配伍严谨,临床应用较广,受历代医家所推崇。研究其机理确实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四逆散原方在少阴病篇,少阴病病证提纲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属心肾两脏,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则但欲寐。然四逆散在临床上多用治肝胃气滞,肝脾不和证,如何正确理解仲景所说的四逆散,弄清四逆散的源流就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贾耿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29-1729
《内经》提出六经之说 ,其中阴阳盛微各有其数 ,若以爻性来表示 ,则太阳为  (三阳 )、阳明为  (二阳 )、少阳为  (一阳 ) ,太阴为  (三阴 )、少阴为  (二阴 )、厥阴为  (一阴 ) ,从三而一是按阴阳盛微列序。《内经》又将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即阴阳 ,是一对统一着的矛盾 ,应具有阴阳相互对立和相对平衡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医话拾零     
一、太阳转少阴证《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因太阳本寒而标阳,太阳之所以卫外而为固者,全赖于卫气。卫气虽为中焦水谷之悍气,而实根源于下焦肾中一阳之真气,此气盛则卫外之气充沛,太阳开合有权而无厥脱之变。倘少阴真阳不足或发汗太过,则恶寒发热之太阳病,往往变为无热恶寒之少阴病,所谓“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兹举病例以证之。  相似文献   

11.
四象医学把人体分为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4种体质,大体上阳人喜欢凉,而阴人喜欢热。少阴人肾大脾小,肾为阴脏中之寒脏,而脾为阳脏中之热脏,故少阴人为寒过胜人,因而有"阳盛者无病"之称。脾小之故在临床上易患消化道疾病。食用像果类或饮料、啤酒、生冷饮食后出现腹痛、腹泻,这种人多为少阴人。消  相似文献   

12.
王学平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84-1084
少阴属心肾水火二脏。少阴病病理机转,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心肾虚衰为其主要特征。病邪直犯少阴或他经病变误治失治,均可损伤心肾而致心肾虚衰。至此阶段,阳气虚衰,阴液不足,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稍有差错,则气虚阳脱。  相似文献   

13.
从寒邪伤阳、正阳递减的观点出发,对厥阴病的病理性质及其主要症候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厥阴病,是三阴之终末,根据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来看,厥阴病系少阴病传变而来,为少阴病的进一步恶化,属于“阴证之极,至深且危”阶段,因而阴寒内盛、正阳衰减是厥阴病的病理基础。正基于此,寒厥乃系厥阴之本证,其预后是阳复则生,阳亡则死。故病至厥阴,若无药力相助,迅投温摄回阳之品,其自身必然真阳暴露而亡。只有通过四逆辈申发阳气,荡寒逐阴,始会发生厥热往复现象。由是可见,所谓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寒极酿热的观点是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4.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如峰 《河南中医》2016,(3):373-375
阳病病在皮肤、络脉部,而在"从巳至未上(9∶00-15∶00)",即日中之时,其应为夏,人体正气盛于络脉、皮肤,此时太阳之邪易解。阳明病病在肠胃之腑,而在"从申至戌上(15∶00-21∶00)",即日入之时,其应为秋,人体正气盛于腑,则此时阳明之邪易解。少阳病病在分肉,而在"从寅至辰上(3∶00-9∶00)",即平旦之时,其应为春,人体正气盛于分肉之间,则此时少阳病易解。三阴病病变部位在五脏部分,夜半人体正气入脏,所以三阴病欲解时均在夜半之中,即太阴病亥至丑上(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00)。三阴病的欲解时未能完全重合,而是逐个向后推一个时辰,这与少阴病、厥阴病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概說 少阴一經,兼水火二气,而統括心腎二脏,主人身之眞阳,为人身之根本。故少阴病,則心腎阳气俱衰,通身脏腑皆寒,而成为全身性的虛寒症。然則,由于少阴在本为阴,在标为阳,所以少阴病的病理机轉,一方面既可以从阴化寒,另方面又可以从阳化热,而成为寒化証和热化証两种不同类型,但临床上以寒化者为多見。此外,少阴位居厥、太二阴之間,为三阴之枢,乃从阳入阴、从阴出阳之所,因而它和其他各經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与太阴、厥阴的关系。因为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古人謂“太阳之里,卽是少阴;”又謂“实則太阳,虛  相似文献   

16.
贾耿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29-1729
《内经》提出六经之说,其中阴阳盛微各有其数,若以爻性来表示,则太阳为≡(三阳)、阳明为 (二阳)、少阳为 (一阳),太阴为 (三阴)、少阴为 (二阴)、厥阴为 (一阴),从三而一是按阴阳盛微列序。《内经》又将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即阴阳,是一对统一着的矛盾,应具有阴阳相互对立和相对平衡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7.
韩学作 《吉林中医药》2004,24(11):19-20
气元息息升发,为中性,寄水火,含阴阳,遍行全身,调节胆痰,相对平衡,养护脏腑、七体诸窍。其阴走左,水生木,木生火。上焦阳火似阳光之暖;其阳走右,火生土,土生金。下焦阴火似大地之温。形成脏腑互约、五行互制式人体。气弱则脉虚,或迟或微细;气盛则脉实,或数或洪滑;气乱则脉涩,或弦紧,或结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的附子汤证,大都以阳虚寒盛或阳虚寒湿作解,笔者以为不够确切,尚欠明朗。少阴病阳虚寒盛的临床特点多是身踡欲寐,下利脉微,四肢逆冷,甚则格阳戴阳,治用四逆汤辈,附子生用,意在破阴回阳,而附子汤证与此绝然不同,且附子炮用,显见其区别于一般的阳虚寒盛。但其也并非阳虚寒湿,有关阳虚兼有寒湿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自是的对之方,无须再以附子汤充数。不能因症见身疼骨节疼,方用苓术,就认为有寒湿。那么附子汤证到底属于何证呢?笔者认为此证当是少阴经表寒化证。 所谓少阴经表寒化证,是指少阴邪从标化寒,移寒于太阳,而见类似太阳伤寒之表证而言。少阴之寒,移于太阳,由于太阳行于背及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论述了少阴病的病因和证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少阴病提纲。因少阴属心肾两脏,心主血属火,肾藏真阴真阳之气。真阳,亦称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元阳衰微,命在顷刻。邪入少阴,多为心肾虚衰,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阳气衰弱,鼓动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但欲寐是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昏沉模糊的表现,是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正  相似文献   

20.
真寒假热性发热的发病根本是阴盛格阳,或因寒邪直中少阴、逼迫元阳浮越,或因肾中元阳亏虚,肾中元阴相对偏盛,阴逼阳越于外,或因肾中阴阳俱微,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临床上真寒易辨,热象真假则难以辨识。该文主张首辨寒热,次辨热之虚实,再定寒热真假;用药方面主张用重剂救逆,遵“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理,针对真寒假热性发热,应用破阴潜阳、引火归原法,运用重剂破格救心汤合引火汤等加减化裁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