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外科病人病情较重,多数均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呼吸道受刺激,出现充血、水肿,导致分泌物增多;另由于病人昏迷时间较长,不易清醒,易发生呼吸道阻塞。故需行气管切开,保持有效通气。若护理不当易引起肺部感染和痰痂形成,严重危机病人生命。因此,需要我们对气管切开患者高度重视和认真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控制痰痂的形成。现将我们的具体防治办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段彩红 《大家健康》2013,(15):166-167
目的:观察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以保证呼吸道分泌物容易咳出或被吸出。结果:30例患者通过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明显降低。结论: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持续雾化吸入和间断湿化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1月入住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减少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找出最适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的20 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做气道湿化不足以及气道湿化过度两种情况,再对两组分别再进行分组做对比试验.结果:气道湿化不足患者中:传统组出现痰痂3例、血痂1例、气管堵塞1例;雾化组出现痰痂1例、血痂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低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的1例、刺激性咳嗽1例;正常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2例、刺激性咳嗽2 例、气道粘膜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而言,气管切开是保证其呼吸道畅通的关键,而做好气管切开湿化护理又是相当重要的,能确保呼吸道通畅,为脑部提供充足的氧,改善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术是将病人颈部至中气管上段前壁第3~5气管环切开,并插入合适的金属套管或硅胶管气管套管,以开放气道,改善呼吸的手术,但气管切开病人因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体失去鼻部过滤、湿化、调温的过程,以致气道分泌物粘稠,痰不易咳出,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我科采用了输液微泵持续24h给气管内滴药液,从而有效地使呼吸道并发症得到了控制。气管切开术后应用输液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液。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好的合理的气道湿化,预防痰痂形成或防止痰液过稀,减少病人烦躁,使病人安全舒适,并防止和减少肺部并发症。方法(1)对我科2003年3月-2006年5月收治的56例因喉癌及喉外伤的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均给输液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液。具体按需要配制湿化药液,连接输液延长管及输液针头,并剪去针头尾部的金属端,固定于气管套管上;(2)密切观察痰液变化,对痰液过稀或过浓时及时调整滴入速度,一般采用4-7ml/h;(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每日更换滴注用品及切口敷料,污染时及时更换,病室内定时通风,按时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结果(1)预防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本科使用输液泵持续给气管内滴药液和配合基础护理后本组只有1例出现呼吸道感染现象,发生率为1.8%,无1例出现痰痂及呼吸道梗阻现象。如本组1例男性,80岁,因喉癌术后放疗并发咽瘘,同时患有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住院70余天,经过上述处理后未发生呼吸道感染现象,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因气管切开术后所致的呼吸道并发症;(2)病人舒适,减少了烦躁;(3)使用及调节方便、灵活、安全,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应用输液泵湿化呼吸道是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骆秀萍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144-14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的护理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密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充分湿化气道,正确彻底吸痰,气管切口的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结果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的正确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和减少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救治的过程中进行规范的气道护理,有利于改善缺氧及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7.
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遇到上呼吸道梗阻,需要机械通气等情况时,为抢救患者需建立人工气道,常用的人工气道有气管切开、经口气管内插管、经鼻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黏膜干燥、受损,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形成痰痂,肺部感染率大大升高。故做好人工气道的湿化,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护理,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3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8例病人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外,45例(占84.9%)病人最终拔除气管套管,仅有4例发生肺部感染,占7.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后防痰痂形成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0.
方蓉 《安徽医学》2009,30(8):967-96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使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70例行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36例采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入湿化液,比较两种方法湿化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使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于传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气管切开的病人不断增多,为了术中使用呼吸机及术后减少呼吸道的刺激,现气管切开的病人都使用塑料的气管套管。大部分医院气道湿化仍然使用间断注入湿化法,因为塑料的气管套管不能取出清洗,2~3天后气管套管就容易被痰痂堵塞,导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故这方法并不是理想的湿化方法。最理想的湿化方法是采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居全身各部位损伤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四肢损伤,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首位,其中对预后起决定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其处理效果,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其首要措施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如护理不当,易造成脱管、痰痂阻管等并发症,我科2002年5月~2004年4月共收治56例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护理,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6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13例病人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外,73例(占84.9%)病人最终拔除气管套管,仅有7例发生肺部感染,占8.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气道湿化不够,将在气管内套管及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措施。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7月共护理气管切开患者50例,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气道湿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气管切开是ICU建立长时间人工气道的常用手段,机械通气使用的气管切开导管均是一次性塑料套管,不易冲洗及更换。气管切开导管随时有可能被痰液附着形成痰痂,导致气管切开导管堵塞,使呼吸机送气困难及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困难,严重时还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气道堵塞。为保证气道通畅,须及时更换气管切开导管。在更换时风险非常大,尤其是气管切开48h内,气管切开窦道尚未形成,一旦拔出气管切开导管,很难  相似文献   

16.
刘恒泰  胡景民 《中原医刊》2005,32(11):F004-F004
颅脑损伤居全身各部位损伤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四肢损伤,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首位,其中对预后起决定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其处理效果,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其首要措施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如护理不当,易造成脱管、痰痂阻管等并发症。我科2002年5月~2004年4月共收治56例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是辅助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及呼吸支架功能障碍等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增加可达800ml/d,而且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呼吸道水分丧失量增加,容易形成痰痂,造成肺部感染,所以加强气道湿化,促进排痰是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于呼吸微弱。丧史咳嗽能力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术是将病人颈部正中气管上段前壁第3—5气管切开并插入合适的金属气管套或硅胶气管套以开放呼吸道,改善呼吸的手术。我科三年来共收治行气管切开病人10例,对这些病人加强了呼吸道护理,制定了护理计划,避免了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小凤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0):893-89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解除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梗阻,保证气道的畅通。方法对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气管内套管被痰痂、血痂阻塞,气道出血,气管套管脱出或旋转,气管套囊滑脱阻塞气道等是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经及时处理梗阻均解除。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一是了解术后呼吸道梗阻并发症的原因,做到及时发现,熟练处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二是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创伤和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47例早期气管切开的颅脑创伤和脑出血患者,总结护理经验。结果47例患者中,2例特重型颅脑创伤术后1周内发生脑疝死亡,肺部感染3例,感染率为6.4%,气管套管脱出1例,痰痂形成1例,无1例因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结论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湿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呼吸道感染、做好气管套管的固定是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要点,科学系统的护理程序及规范的护理操作,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