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研究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牙周再生片及其降解产物的细胞相容性。采用不同浸提温度、不同授提时间和不同授提比例对PGLA牙周再生片材料的细胞增殖情况进行实验研究I同时用材料在2、4、6、8、10周时的体外障解液与培养细胞接触,观察不同降解周期其降解产物对培养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浸提比例为0.1g/ml时,37℃下其畏提时间长短对材料的细胞毒性无明显影响l授提比例为O.1cm^2/ml时,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50℃或70℃),材料出现了轻度对细胞毒性反应;浸提比例为O.5cm^2/ml时,37℃浸提72h可引起细胞增殖率下降;浸提比例为6cm^2/ml时,即使是37℃、24h,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细胞毒性。材料浸泡2、4周,其降解产物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材料浸泡后6周起,降解液对细胞相对增殖率作用明显降低。由此提示:在体外评价试验中,试样表面积(重量)/浸提介质的比例大小、浸提温度高低、浸提时间长短以及降解产物在浸提介质中的积聚等因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生长。该PGLA牙周再生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本研究既为PGLA牙周再生片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又为生物降解类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
PGLA降解产物对材料降解性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PGLA材料的降解产物对材料本体降解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体外两种浸泡体系——磷酸缓冲液(PBS)和人工血浆,分别在替换和不替换浸泡介质两组不同条件下,分析材料的质量损耗情况,并将不替换组的各时间段降解液进行pH值的测定,以判断环境的酸碱度对材料本体降解的作用。实验降解周期分别为2、3、4、6、8、10周。结果显示:在浸泡初期,人工血浆和PBS降解液中的质量损耗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约从2周到6周,不替液组中材料在两种介质内的降解速度显著快于相对应的同期换液组(P〈0.01);不替换液组材料在PBS液中的降解快于在人工血浆中的降解,而且在整个降解周期内PBS降解液的pH值基本保持稳定(pH≈7.0~7.4),而人工血浆降解液中的pH值随着降解过程的不断进行,其pH值由7.5逐渐降到5.7左右,两种降解液pH值变化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提示:在不替换浸泡介质的条件下,降解液中持续存在的降解产物显然影响材料本体的降解速度,PGLA材料的降解产物具有加速材料质量损耗的作用;环境的酸碱度对材料的降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pH值越低,材料的降解速度越缓慢。  相似文献   

3.
聚乙交酯丙交酯体内外生物降解性能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聚乙交酯丙交酯 (PGL A)进行体内和体外生物降解性的实验研究 ,探讨两种降解过程之间的关联性。体外实验是将 PGL A材料 (1cm× 1cm)分别浸泡在人工唾液和 PBS溶液中 ,体内 (动物 )试验是将材料直接植入 Wistar大白鼠的皮下组织 ,浸泡后或植入后 1~ 10周 ,每周计算材料的质量损耗率 ,每 2周进行分子量测定。实验结果显示 :PGL A材料在人工唾液中的降解要快于在 PBS液中的降解 ;材料质量损耗的发生慢于分子量的变化 ;体外的降解周期大约为 9~ 10周 ,体内降解周期为 8周左右 ,体内组的降解速率是体外组的 1.33倍。结论为PGL A体外降解主要是化学降解过程 ,通过酯键的水解来进行。体内降解过程中 ,应力环境和生物因素都会对材料的降解动力学产生影响 ,使降解过程明显加快 ,但体内和外降解都符合脂肪族聚酯降解的动力学模型 ,PGL A的体内外生物降解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生物相容性的全降解生物材料及药物控释体系。 目的:评价2种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的安全性。 方法: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为在聚左旋乳酸本体中融入抗增殖药物紫杉醇,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为在聚左旋乳酸及紫杉醇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无定形磷酸钙。①将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和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各5枚在冠状动脉造影下分别随机置入小型猪的冠状动脉,每种支架5头。于置入前和置入后28 d行血生化及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术后28 d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支架置入段管腔通畅情况。②在微创显微镜辅助下于兔右髂外动脉分别置入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和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管状半成品(材料成分与上述支架一致),每种支架7只,在术前和术后28 d检测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 结果与结论:置入后28 d两组猪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置入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但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置入前(P < 0.05);两组支架置入段血管均血流通畅、无血栓迹象和狭窄形成。支架置入前后两组兔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变化。表明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健康小型猪冠状动脉后是相对安全的,并且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7.4)为降解介质,37℃下对可分解食道支架聚(L-丙交酯)(PLLA)和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缝合线进行8周的体外降解实验。通过测试降解过程中其质量损失、pH值、特性粘度、抗张强度、取向度、结晶度、熔点及表面形貌等变化情况,对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LLA缝合线各项性能无明显变化,而PGLA缝合线各项性能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降解进行PGLA缝合线的pH值、特性粘度、抗张强度、取向度和结晶度逐渐下降,质量损失率增加,6周时抗张强度几乎为零,8周时质量损失率近70%。DSC结果表明,随着体外降解PGLA缝合线晶区熔点保持不变,晶区的熔融热焓逐渐增加,而无定形区产生新的有序区.并且含量不断增加。SEM结果表明PGLA缝合线在降解过程中,涂层首先脱落,然后线体以横向断裂方式断裂。因此,PGLA缝合线适用于良性食道狭窄的可分解食道支架,而PLLA缝合线制备的支架分解时间大于2个月,不适于良性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 =7.4)和人工胃液(pH=1.5)为降解介质,37℃下对由PLLA和PGLA丝线缝合的分解食道支架进行了体外降解实验.通过测试降解过程中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及丝线的特性粘度、熔点、结晶性及表面形貌等变化,对支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降解介质中由PL-LA丝线缝合的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及丝线的各性能变化不明显;由PGLA丝线缝合的支架在PBS中6周时分解,丝线的特性粘度保留率随降解时间的延长线性下降,而在人工胃液中9周时分解,特性粘度保留率随降解时间的延长呈“Z”字型变化,即初期和后期变化平缓,中期迅速下降;SEM显示在上述介质中,支架分解时PGLA丝线均以横向方式断裂.因此,PGLA丝线制备的支架可用于治疗良性食道狭窄,而PLLA丝线制备的支架分解时间大于2个月,不适于良性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用特殊的加热压缩方法固态压缩法 (solid statecompression ,SC)加工左旋聚丙交酯 (poly L lac tide ,PLLA) ,获得高强度SC PLLA(弯曲强度 2 5 0Mpa,剪切强度 190Mpa)。将SC PLLA棒 (3.2mm× 30mm) ,置于PBS液或植入兔的皮下和股骨内 ,定期观察粘均分子量、结晶度、扫描电镜 (SEM )形态和机械性能 (弯曲强度和剪切强度 ) ,研究该材料的降解特征和强度特性 ,以评价其作为矫形外科骨固定装置材料的价值。结果表明 ,各组分子量在前 12周下降迅速 ,其后缓慢下降 ,至 72周时 ,各组分子量降解 98%以上 ;结晶度则与此相反 ,12周内上升迅速 ,36周达最大。SEM见SC PLLA降解前内部有大量排列整齐的纵向纤维 ,并随降解而破坏并出现孔隙。SC PLLA降解 2 4周后 ,各组的弯曲强度仍维持在 180MPa以上 ,剪切强度在 75MPa以上 ,都大于皮质骨强度 ,提示材料的强度维持时间满足一般的骨内固定要求。因此SC PLLA是一种有前途的生物可吸收接骨材料  相似文献   

8.
生物可吸收高强度左旋聚丙交酯材料在体内的力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生物可吸收固态压缩法增强的、高强度左旋聚丙交酯poly-L-lactide,PLLA材料在体内的力学变化特征,评价其作为骨固定装置材料的价值. 方法用特殊的加热压缩方法-固态压缩法(solid-state compressionSC)加工左旋聚丙交酯,得SC-PLLA试棒(3.2mm×30mm),植入兔的皮下和股骨内,在长达48周的降解时间里,观察材料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和剪切强度)和扫描电镜(SEM)下的微观形态. 结果植入24周后,各组SC-PLLA在体内的力学强度均可维持在弯曲强度180Mpa以上,剪切强度75Mpa以上,它们都大于皮质骨强度.剪切强度的下降比弯曲强度快.SEM见SC-PLLA降解前内部有大量排列整齐的纵向纤维,并随降解而破坏并出现孔隙. 结论固态压缩法可获得高初始强度和维持强度的PLLA,满足一般的骨内固定要求.SC-PLLA是一种有前途的生物可吸收接骨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药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葡萄球菌接种,经4周时间演变成为慢性股骨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病灶植入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植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别于术后24小时、1周、2周和4周测量静脉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同时取病灶局部病理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动物术后各时间点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对比均有P〉0.05,两组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生物相容性观察,无炎症反应、异物反应。同时可见断端界面软骨内骨化形式成骨活跃。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药体有着可靠的生物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胆道支架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中,但目前使用的胆道支架存在一定的缺陷。 目的:探讨聚丙交酯/乙交酯胆道支架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 方法:制备聚丙交酯/乙交酯胆道支架,浸入胆汁中,浸泡后1,2,3,4,5周,分别取8个实验支架干燥处理后置于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于无菌条件下将实验支架植入大鼠皮下,分别于植入后1,2,3,4,5周,处死2只,将实验支架取出,观察支架外观及实验动物周围肌肉组织情况。观察不同时间的支架大体外观和电镜扫描情况,计算降解率,并了解实验动物肌肉埋植情况和支架情况。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1周支架外形基本保持完整,但质地变软,之后逐渐出现表面粗糙并存在裂痕,支架管壁出现塌陷,植入后5周支架被完全降解。降解前,实验支架经扫描电镜观察呈现出清晰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随着实验时间的不断延长,支架表面和截面腐蚀现象不断加重。经凝胶渗透色谱仪检测发现,植入后1周,支架相对分子质量出现迅速的下降现象,之后渐保持平缓下降状态。植入后2周检测,相对分子质量下降为15 000;植入后4周,支架质量损失约40%;所有实验动物均成活,未出现中毒和过敏以及热源反应等,手术伤口均良好愈合,未发生感染。经组织学观察,植入后5周,支架被完全降解,降解率为100%,周围肌肉组织恢复至正常状态。结果表明,聚丙交酯/乙交酯胆道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合并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组(98例),其中胱抑素C/肌酐( Cys- C/Cr)正常者(87例)为一组,异常者(11例)为另一组,健康对照组(32例),共三组.三组均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同时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尿酸(UA)等项目.结果 各生化指标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能损伤的检出百分率总体为:Cys- C/Cr正常者:Cys-C> Cr> BUN> AlB,UA.Cys- C/Cr异常者:Cys-C>AlB>Cr,BUN> UA.结论 在Cys- C/Cr正常及异常时,Cys-C检测均可提高糖尿病合并肾功能损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糖尿病患者276例,其中非糖尿病肾病组12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86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68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60例设为对照组,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ysC,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数值。结果 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ys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素氮、肌酐比高于其他三组(P<0.01);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分别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和对照组(P<0.01),其尿素氮、肌酐与非糖尿病肾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肾病组Cys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素氮、肌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测定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有明显的临床价值,而且病情越重,高的越明显;随着病情加重,Cys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传统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相关性明显,而且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价值明显优于尿素氮、肌酐。  相似文献   

13.
Phagocyte responses to degradable polym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though many biodegradable polymers, such as poly-L-lactic acid and poly-L-glycolic acid, are preferentially composed of biological residues normally present in the human body, implants made of these materials often trigger inflammatory and fibrotic responses. Unfortunately,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degradable material-mediated tissue response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Using animal implantation and cell culture system models, we found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e of material degrad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material implants. Furthermore, we have identified that both water-soluble and water-insoluble degradation products are potent triggers of phagocyte activation, including at the least, superoxide production.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new concept that slow degradation may improve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degradable drug-releasing particle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疆锡伯族和哈萨克族人群血清生化指标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规律及其差异,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医院正常体检的新疆锡伯族和哈萨克族健康成人511人,其中新疆锡伯族252人,哈萨克族259人。使用美国Beckman生产的CX-7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采用方差分析、t 检验、相关性分析和 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新疆锡伯族和哈萨克族血清生化指标男性和女性谷丙转氨酶(GPT)、直接胆红素(DBil)、肌酐(Cre)、尿素(Ure)、尿酸(UA)、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胱抑素C(Cys-C)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性别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男性高于女性(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同性别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 和 LDL 在50岁以前各年龄组女性低于男性,HDL 女性高于男性(P<0.05),50岁以后无差异(P>0.05)。同性别同年龄段新疆锡伯族和哈萨克族的Glu、TG、TC、LDL和 HD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新疆锡伯族和哈萨克族血清生化指标有差异;新疆锡伯族Glu、血脂水平与哈萨克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承良凤 《医学信息》2019,(10):85-90
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诱因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方法 对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临床资料,将以上资料录入Excel数据库,对其急性发作诱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0~60岁为发病年龄高峰,女性患者均为绝经后发病;88.03%的痛风患者急性发作前有诱因,高嘌呤饮食诱发的为61例(52.14%),因饮酒诱发的为55例(47.01%),上述两者中至少含有一项者为81例(69.23%),同时含有两项者为32例(27.35%);60例患者首发关节部位为足第一跖趾关节,下肢关节受累数目多于上肢关节(113例vs 14例)。发病年龄小的患者比发病年龄大的患者痛风发作频率高;病程长,有痛风石的患者易痛风发作频率高(P均<0.05);血尿酸水平高低与患者发作频率无关,两组其他临床生化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血尿素氮是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频发与长病程同样是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发现:痛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与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频发和长病程是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痛风患者中老年居多,发病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诱因中以高嘌呤饮食和饮酒为其最常见诱因;发病年龄小,病程长,有痛风石的患者发作频率高。部分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并不高。年龄偏大、频发和长病程的患者容易形成痛风石。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numerous in vitro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a variable degree of urate bound to human serum albumin and other macromolecules of human plasma, only few data are available on in vivo bound urate. Extracorporal clearances of uric acid, urea nitrogen, creatinine and phosphorus were performed at the beginning, the midtime and the end of 10 hours of hemodialysis. A continuous decrease of uric acid clearance was observed in ratio with the capacity of the artificial kidney used. In contrast to uric acid the clearances of urea nitrogen, creatinine and phosphorus remained constant during the time of dialysis. From the fall of uric acid clearance, the authors conclude a partial binding of uric acid in human plas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