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基因芯片检测及其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变应性鼻炎的基因表达谱。方法 对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进行总RNA抽提,纯化后的mRNA进行逆转录制备杂交探针,应用含有12800个人类全长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cDNA)的表达谱芯片对8例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谱分析。结果 在变应性鼻炎的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734条,上调的基因430条,下调的基因304条,共存性差异表达基因有21条,其中上调基因15条,下调基因6条,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其中有些是炎性反应、免疫应答、免疫调控、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及信号传导的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有关。结论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可能为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寡核苷酸微阵列等,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多领域的各项技术,具有高通量、高集成、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能够高效平行地处理和应用日益庞大的基因组信息,被称为继单克隆抗体技术和PCR技术之后生命科学中的又一重大技术创新,在序列分析、新基因的发现、基因表达谱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藏族儿童和青少年感音神经性耳聋与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西藏自治区聋校的117例藏族耳聋学生,年龄在7~23岁之间;以50例听力正常藏族人群为对照。提取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对DNA浓度及纯度合格的92例样本采用基因芯片检测耳聋基因突变(GJB2、SLC26A4、mtDNA12SrRNA和GJB3),对有突变的样本进行DNA测序。结果DNA浓度及纯度合格的92份血样,经基因芯片检测,发现4例基因突变,2例为mtDNA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2例为GJB2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为299delAT和235delC。听障组中GJB2的携带率为2.1%(2/92),mtDNAl2SrRNA基因突变率为2.1%(2/92),DNA顺序显示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50例听力正常的藏族人基因芯片检测未见异常。结论藏族儿童和青少年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致聋基因突变与汉族耳聋患者明显不同,推测可能存在其他的致聋基因或者致聋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评估其在快速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158名来自北京第三聋哑学校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学生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四个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_300delAT),GJB3(538C〉T及547G〉A),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同时,应用酶切法或直接测序法分别对线粒体12SrRNA A1555G突变,以及GJB2、SLC26A4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检测,以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158名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共检出67例携带致聋突变(42.41%)。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5例(3.16%);GJB2基因突变39例(24.68%),包括235delC纯合突变24例,235delC和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单杂合突变5例,299_300delAT单杂合突变2例,35delG单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突变22例(13.92%),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5例,IVS7-2A〉G和2168A〉G复合杂合突变5例,IVS7-2A〉G单杂合突变11例,2168A〉G单杂合1例;另外还有1例患者检出299_300delAT和IVS7-2A〉G双杂合突变。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除两例纯合235delC被判读为杂合外,基因芯片的结果同酶切及测序方法结果一致,后者的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0例(44.3%),与芯片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50)。经探针优化后,上述两例误判的235delC样品的芯片检测结果均与测序方法一致,同时经测序证实的其他22例235delC纯合突变样品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均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针对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设计的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高(42.41%)。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且其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适于推广,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贵阳市42名非综合征性聋哑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或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并采用耳聋基因芯片进行突变检测,对芯片检测结果为杂合突变的样本进一步行测序验证。结果:42名患儿中,7例(16.67%)存在GJB2235delC纯合突变,4例(9.52%)存在GJB2235delC杂合突变,1例(2.38%)存在GJB2235delC/299delAT复合突变,2例(4.76%)存在PDSIVS7—2A〉G纯合突变,2例(4.76%)存在PDSIVS7—2A〉G杂合突变,在分子水平明确诊断者占38.10%。结论:贵阳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耳聋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可以应用在临床中进行快速筛查、诊断,并可达到防止再出生聋儿,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武汉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患儿GJB2 235delC突变率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率。方法 收集武汉市艺萌听力康复中心的94例耳聋患儿血样,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88例,提取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及线粒体DNA,ApaI酶切分析GJB2 235位点的C缺失突变,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线粒体1555位点的A—G突变,对GJB2 235ddC及线粒体DNA A1555G的突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例患儿中9例(10.23%)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7例(7.96%)为GJB2 235delC杂合突变;2例(2.27%)存在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20.46%。结论 武汉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耳聋患者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诊断筛查,达到防止再生育聋儿、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患儿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聋哑学校的88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的血样,提取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及线粒体DNA,ApaI酶切分析GJB2 235位点的C缺失突变、Prey—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线粒体1555位点的A—G突变,对GJB2 235delC及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的突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例患儿中1例(1.14%)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5例(5.68%)为GJB2 235delC杂合突变;4例(4.55%)存在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点突变,其中1例同时伴有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11.37%。结论 柳州地区耳聋患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发生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发生率偏高。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筛查、诊断,可达到防止聋儿再生、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8.
EB病毒DNA与鼻咽癌关系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EB病毒DNA(EBV—DNA)在鼻咽癌放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及与复发、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检测EBVDNA。结果:放疗前,74例标本中有71例(95.9%)EBV—DNA片段检出阳性;放疗50Gy/5周时,23例鼻咽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消失,其阳性率为13.0%(3/23),余51例肿块未消者阳性率为62,7%(32/51);放疗至70Gy/7周时,7例放疗后有残留,有残留者在放疗结束时EBV—DNA片段的检出阳性率为71.4%(5/7),在67例肿块消失者中未检出阳性EBV—DNA片段。12例复发者中,11例EBV-DNA片段检出阳性;8例转移者中EBV—DNA片段检出均为阳性。结论:检测血浆EBV—DNA能很好地反映肿瘤的消长,是诊断鼻咽癌残留、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变应性鼻炎的基因表达谱。方法 对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进行总RNA抽提 ,纯化后的mRNA进行逆转录制备杂交探针 ,应用含有 12 80 0个人类全长互补DNA(complementaryDNA ,cDNA)的表达谱芯片对 8例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谱分析。结果 在变应性鼻炎的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 734条 ,上调的基因 4 30条 ,下调的基因 30 4条 ,共存性差异表达基因有 2 1条 ,其中上调基因 15条 ,下调基因 6条 ,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中 ,其中有些是炎性反应、免疫应答、免疫调控、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及信号传导的相关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有关。结论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 ,可能为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内蒙古赤峰市聋哑学校重度感音性耳聋病因学情况。方法 对赤峰市聋哑学校140名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所有受检学生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点突变检测、GJB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1例(0.71%)存在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16例(11.43%)存在GJB2 235delC纯合突变,19例(13.57%)存在GJB2 235delC杂合突变。结论 赤峰市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并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通过聋病分子诊断,可达到防聋、指导聋儿康复及评估耳聋预后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