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除特发性美尼尔氏病外,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原因有感染、外伤、中毒、耳硬化症、梅毒、肿瘤、白血病、遗传以及过敏等因素。 1899年Siebenmann提出耳硬化症可伴发作性眩晕,并认为是由于前庭破裂,引起内耳压力和  相似文献   

2.
镫骨手术后迟发的严重内耳性聋虽然少见,但有可能发生,故双侧耳硬化症患者,一般只做一侧手术。Palva 等认为内耳损伤多因外淋巴瘘引起。但也有人认为耳硬化症耳,如不做手术,会由于废用使内耳功能发生障碍,据此,给年龄小的耳硬化症患者配戴助听器可能是一好办法。作者在耳硬化症患者中比较了手术耳和未手术耳的耳蜗功能。在164例双侧耳硬化症患者中,有95例只一耳进行了手术,在追随检查时(追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未通过初次筛查是否与外耳道栓塞,中耳病变有关。方法对166例高危新生儿在出生后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未通过的新生儿立即行声阻抗测试。结果初查时有38例新生儿未通过。声阻抗测得鼓室曲线均为A型。结论本研究显示新生儿未通过初次筛查与外耳道栓塞,中耳病变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4.
1980年 Causse JR 及作者曾报告21655例耳硬化症镫骨切除术患者。由于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欠妥,术后眩晕者较常见。后经长期严密随访观察,认为耳硬化症镫骨术后眩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血液流进前庭:如果血液较多,则刺激迷路引起眩晕,症状出现约在术后第四天,数日后可自行消失。(2)异物落入前庭:①镫骨底板落入前庭则头部活动时出现眩晕和眼震,解决办法是将大块静脉片植入前庭窗以固定悬浮的底板。②异物如滑石粉可引起眩晕和不稳感,所以术前应洗净手套。(3)  相似文献   

5.
1前言
  耳硬化症是颞骨最常见的骨性病变,首先影响镫骨底板附近的软骨内成骨来源的骨质。尽管文献常常提到代谢、遗传等因素与耳硬化症的发生有关,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耳硬化症是有遗传倾向的、与麻疹病毒感染耳囊特定区域骨细胞密切相关的炎性疾病[1,2,3]。  相似文献   

6.
125例耳硬化症纯音气骨导听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硬化症 (otosclerosis)是一种原发性骨迷路的病变 ,多发生在前庭窗前部。病变累及环韧带与镫骨时 ,可导致镫骨固定 ,听力下降 ,尤以语频区听力为甚。目前对其致病因素 ,病理生理等方面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 12 5例 (2 17耳 )耳硬化症患者术前的听力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旨在从听力学角度研究、探讨与其相关的临床表现及可能的原因。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无中耳炎病史 ,声导抗及纯音听阈测试符合耳硬化症病变特征 ,且经手术证实的耳硬化症患者共 12 5例。其中男 5 1例 ,女 74例 ;年龄最大 73岁 ,最小 6岁 ;病程最长 …  相似文献   

7.
激光在耳硬化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激光应用于医学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专业,本文主要介绍激光在耳硬化症疾病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8.
对耳硬化症4274例行授骨切除术中的200例进行13~14年随访,观察手术、非手术耳骨导改变情况。结果:168例患者(84%)未手术耳骨导听阈无明显改变;120例(60%)两耳骨导听阈无改变;48例(24%)手术耳骨导听阈改进;32例(16%)骨导听阈下降,其中非手术耳占75%。t检验示双耳骨导听阈有2~7dB的恶化,与非手术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高频率非手术耳效手术耳明显恶化。152例术后听力无改善的患者,双耳骨导听阈恶化值较小,无临床意义。49例经过17年随访患者,手术耳与非手术耳骨导恶化相等。研究结果不支持授骨切除术会引起感音神…  相似文献   

9.
随着激光医学的发展,激光应用于耳硬化症手术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综述激光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综合几种具代表性的激光在耳硬化症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来阐明激光在耳硬化症手术应用中的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镫骨手术能明显改善听阈,特别是在0.25~8KHz 频率范围。但手术前后,8~20KHz 频率的感觉神经性的功能,了解尚少。作者对1985~1988年所施行手术的53例耳硬化症病人(女36例,男17例,右耳26例,左耳27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镫骨切开术40例,部分镫骨切除术13例。手术时根据足板窗的大小,使用不同的赝复物。38例放置 Causse 氏特氟隆袢,8例放置普通特氟隆袢,7例放置 Shea 氏特氟隆杯状活塞。在手术时根据镫骨固定状况,并将其分为四级:Ⅰ级:镫骨固定,足板无耳硬化的改变;Ⅱ级:镫骨固定,足板只有一个耳硬化病灶;Ⅲ级:镫骨固定,足板有二个以上的耳硬化病灶;Ⅳ级:前庭窗龛全部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耳硬化症镫骨术后听力尤其是骨导听力改善情况,比较分析镫骨手术不同术式及长短期手术效果,为临床治疗策略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耳硬化症行镫骨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共56耳,重点关注听力情况。术后6周~6个月和术后1年复查听力。结果 术前气导阈值(56.2±11.1)dB,骨导阈值(22.2±7.9)dB,骨气导差(34.0±8.9)dB;术后气导阈值(33.1±10.9)dB,骨导阈值(19.9±8.3)dB,骨气导差(13.2±7.9)dB。23例(41.1%)术后骨气导差≤10 dB,45例(80.4%)骨气导差≤20 dB。术后0.5、1和2 kHz频率的骨导阈值分别下降了1.0、3.1和3.9 dB,而4 kHz频率的骨导阈值提高了0.6 dB。1和2 kHz频率的术后听力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t 1 kHz=2.536,t 2 kHz=2.666,P 均<0.05)。结论 镫骨手术可明显改善耳硬化症患者1和2 kHz频率的骨导阈值,缩小骨气导差。不同镫骨手术技术对于改善术后听力无明显区别,术后长期听力可以获得较好保持。  相似文献   

12.
65-11-178.耳硬化症病人尿中雌激素类的排泄量 1964, №2,12~14(俄文) 共检查20例,发現雌激素类的总排泄量和每类雌激素的排泄量,特别是雌三  相似文献   

13.
耳硬化症手术的理想效果是使气导听力提高到骨导水平,而一般认为术前骨导听阈代表着内耳功能,作者研究了它是否对手术的听力效果有何影响。对156名用Schuknecht人工镫骨手术的患者的听力记录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证实为耳硬化症,平均年龄为43岁,男女之比为1:  相似文献   

14.
镫骨手术对耳硬化症病人高频听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Rosen开始用镫骨撼动术治疗耳硬化症,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后术式不断改进,目前通常采用镫骨底板钻孔活塞植入术。术后80%~90%以上的患者效果显著,气骨导间距减小或消失。但是,耳硬化症患者术后骨导听力下降的原因仍是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耳硬化症镫骨术后高频(>4000Hz)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能与年龄所致的老年性聋有关,与相应年龄组正常人相比其骨导下降无差异,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镫骨手术创伤或耳硬化症病灶侵及耳蜗所致。为研究镫骨手术对高频听力的影响,回顾分析从1985~1996年耳硬化症患者中筛选的38例患者40耳…  相似文献   

15.
多数人认为,耳硬化症累及耳蜗,但尚未引起授骨固定的患者,能发生进行性纯感觉冲经性耳聋。据云,*T是评价耳蜗性耳硬化症的有效办法。但也有人认为,耳蜗包囊放射学变化与临床意义尚不肯定。本研究旨在确定CT能否检出耳硬化症患者,是否会发生感觉神经性聋。对40名经手术证实为耳硬化症的患者进行颧骨高分辨率的CT检查,并进行5年随访。结果在36物的手术耳及44物的非手术耳发现有耳蜗包囊的脱矿物质病灶。CT阳性耳及CTIE常耳,在CT检查时及5年随访时,其骨导阈值无明显差别。5年时,督导阈值升高10dB以上者,在CT不正常的手术耳…  相似文献   

16.
耳硬化症的发病率在我国较低,由于存在漏诊,实际发病率应高于一般印象。患者提供的其他致聋病史及鼓膜异常发现常引起误诊,因此,对病史和鼓膜异常发现应作具体分析。耳硬化症可表现为传音性聋,更常见的为混合性聋;少数患者或疾病晚期可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本文讨论了耳硬化症的诊断要点,并阐述诊治晚期耳硬化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12例听力正常人、91例耳硬化症患者进行中耳分析,纯音听阈,耳声发射及颞骨CT测试,比较226Hz鼓室图与中耳共振频率及CT检查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226Hz鼓室图的声导纳范围为0.45±0.28mmho,耳硬化组226Hz鼓室图声导纳值为0.54±0.47mmho,226Hz鼓室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耳共振频率正常对照组为957±220Hz,耳硬化组为1182±318Hz,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振频率与226Hz鼓室图比较,对耳硬化症诊断的(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更大。226Hz鼓室图、中耳共振频率、颞骨CT对于耳硬化症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2.86%,71.4%,62.63%。结论与226Hz鼓室图及颞骨CT相比,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耳硬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程度不同的外显性(遗传特性表现频度)。McPhee等(1993)指出,耳硬化可在早年、中年引起渐进性听力损害。该文作者旨在阐明耳硬化的遗传学并探讨其遗传异质性。ICMR1988年研究中发现印第安人耳硬化症的发病率为10%,而其研究报道却很少。为此作者从1992年9月至1993年5月对来自印第安Madras城各大医院的151个耳硬化症家族中153例材料确凿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153例中132例(86%)来自TamilNadaState,17例(11%)来自A…  相似文献   

19.
日本从1955年以后,临床开始报告耳硬化症,但直到1968年中村才首次报告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与白人相同的日本人耳硬化症病变,1971年坂井初次发现1例生前无听力下降的57岁女尸的颞骨为组织学的耳硬化症,以后有关报告即逐渐增加。耳硬化症的病理变化仅特异地发生于骨迷路囊内,因而为了充分理解其病理改变,应复习骨迷路囊的胚胎学及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者研究了芬兰Turku大学中心医院耳科施行镫骨切除术的耳硬化症患者107例术后骨导听阈的变化。患者性别:男性29%,女性71%。随访时患者的年龄为:50岁以上78例;41—50岁16例;31—40岁10例;30岁以下1例;75岁以上的患者未包括在内。就诊时的耳聋史:1—5年37%;5—10年19%;10年以上43%;1年1例。手术方法主要是镫骨底板切除后用镫骨残体复位术(interposition operation)或用聚乙烯管放在砧骨豆状突与前庭窗移植组织之间。80%病例仅作了单侧手术,其余作了两侧手术。本组病例的平均随访期为16年,其中67%为15年以上,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