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 enteropathy-associatied T-ce111ymphoma,EA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AT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Ⅰ型EATL主要由中等至较大的肿瘤细胞组成,核圆形或多角形,核仁明显。Ⅱ型EATL瘤细胞形态单一,体积中等或偏小,核圆形、深染,核碎屑和坏死常见。两种类型EATL背景中均可见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且肿瘤细胞弥漫表达 CD3、CD43、TIA-1,不表达 CD4、CD5、CD20、CD79a。Ⅱ型EATL弥漫表达CD56和CD8,Ⅰ型EATL不表达CD56和CD8,Ki-67增殖指数均>70%,EBERs原位杂交阴性。7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4例患者术后10个月内死亡,3例患者术后18个月内死亡。结论 EATL是一种罕见的源于肠道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侵袭性淋巴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慢性腹泻、腹痛、发热及腹部包块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发生肠穿孔。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2.
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EB病毒相关与不相关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分型和肿瘤细胞属性。方法:运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采用免疫组化检测32例肠肠道原发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以及LMP-1、TIA-1、bcl-2和CD21的表达。结果:(1)27例(84.4%)为EB病毒相关淋巴瘤,其中11例(40.75)表达LMP-1。(2)32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CD8+。4例(12.5%),CD4+8例(25.0%),CD56+9例(28.1%),17例(53.7%)为CD4-、CD8-、CD56-。TIA-1+31例(96.9%)。无1例表达bcl2-,CD21。形态上28例为多形性中一大细胞性,单形性中等大细胞性和多形性各2例。临床上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以腹痛、便血、发热、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1.7月)。(3)EB病毒相关与相关者出现便血和发热以及CD3,CD8、CD56的表达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我国,绝大多数肠道T细胞淋巴瘤为EB病毒相关,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其肿瘤细胞源自不同T细胞亚群(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肠道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肠道ENKT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原发肠道ENKTL的男女比为7∶3,中位年龄37.5岁。其中位于结肠6例,小肠3例,直肠1例。根据Lugano Staging系统分类:Ⅰ期1例,Ⅱ期7例,Ⅲ期2例。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初发症状为腹痛、腹胀、腹泻等。初期症状不明显,但进展较快。从确诊到死亡2~21个月,平均9.5个月。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全层,炎症改变背景,常伴有周围血管破坏和凝固性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细胞毒性蛋白(TIA-1、Granzyme B、perforin)、CD2(100%)、CD3ε(90%)、CD56(80%)、p53(60%)、CD30和LMP1(30%),不表达EBNA3A,90%病例Ki-67高表达。所有病例EBER原位杂交均阳性。结论原发肠道ENKTL属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瘤,早期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综合诊断。该病尽管临床分期属于早期、IPI评分低,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是一种起源于肠道的罕见T细胞淋巴瘤,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预后差,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和其它肠道原发T细胞淋巴瘤在临床症状、影像和内镜检查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该疾病临床少见,往往由于临床和病理医生认识不足,易导致误诊误治。因此,本文从病理学角度,根据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系统论述MEITL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影像和内镜特点以及MEITL的治疗和预后。重点阐述MEITL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以期帮助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对该疾病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肠道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2至2018年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重排证实为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并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病例12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完善补充相关检查并获得随访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男性8例,女性4例(男女比2∶1),中位年龄54岁;发病部位:空肠4例,回肠5例(其中1例侵及乙状结肠),十二指肠、回盲部和直肠各1例;镜下观察:11例肿瘤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大小,核圆形,深染;1例肿瘤细胞呈多形性,核大,深染,可见多核及巨核,异型性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及核碎裂易见;淋巴结转移1例。免疫组织化学:CD3(12/12)、CD8(11/12)、CD43(11/12)、CD56(11/12)、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12/12)均阳性,CD5(12/12)、颗粒酶B(9/12)、穿孔素(7/12)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60%~90%,2例患者出现了CD20(B细胞标志物)反常阳性表达,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阴性(12/12)。全外显子测序:高频的突变基因为JAK3(3/4)、TP53(3/4)、SETD2(2/4)、STAT5A(2/4)、STAT5B(2/4);基因拷贝数变异主要有:3例患者均出现1q、7q、9q获得,以及7p、8p缺失。KEGG富集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结论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结外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学多样,难与NK/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惰性T等肠道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等。  相似文献   

6.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Zhang W  Li G  Liu W  Ren X  Xu H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4):295-299
目的 了解我国肠道T细胞淋巴瘤(ITCL)的预后情况,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和EB病毒基因产物对其预后的影响,以期寻找确切的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42例ITCL,运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观察CD4、CD8、CD45RO、CD56、TA-1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CR-γ基因重排扩增,运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收集全部42例IT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SPSS10.0软件分析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病毒基因产物各项指标与治疗及生存率曲线的关系。结果 (1)42例ITCL中有随访结果者29例(69%)。存活6例,最长存活时间156个月(13年)。死亡23例,其中复发4例,存活时间0.3-24.3个月,存活时间中位数3.0个月,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22%。(2)在病灶为单发或多发,患者是否出现发热、便血、肠穿孔、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表现,肿瘤细胞是否表达CD4、CD8、CD56、LMP-1,有无TCR-γ基因重排、手术治疗后是否并化疗或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各因素中,除TCR-γ基因重排(P=0.0078,)和不同的治疗方法(P=0.0250)外,其他各因素与预后不相关。(3)没有发现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进程凶猛、预后差的特殊表现可能归因于其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细胞属性以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毒病因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下肢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侵犯至皮下组织,肿瘤细胞为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胞质丰富、透明,异型性明显,核不规则,围绕血管生长,核分裂象活跃。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2、CD3、CD56、TIA-1、perforin等,原位杂交检测EBER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70%,初诊无其他脏器查见肿瘤,提示本组病例为原发皮肤的NK/T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侵袭性高,预后差,其组织形态复杂多样,需与其他T、B细胞淋巴瘤、鳞状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MLP)型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确定1例肠道MLP/MCL的免疫表型,抗体包括CD5、CD10、CD19、CD20、CD22、CD79α、bcl-6、bcl-2、CD23、CD43、cyclinD1等。结果 末端回肠、右半结肠、直肠分别见多发性息肉。镜下见肿瘤性淋巴细胞呈弥漫型及结节型生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标记,CD5 ,CD10-,cyclinD1 ,CD43 ,CD23-,bcl-6-,bcl-2 。结论 MLP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几乎均为MCL,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需与其他类型B细胞淋巴瘤鉴别。MLP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应按中高级别恶性淋巴瘤给予系统性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9.
肠病性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临床病史:患者男,61岁。因突发左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以急腹症于2003年5月收入院。体检:全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反跳痛阳性。腹部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考虑为胃肠穿孔。既往患者有长期腹部不适和腹泻史。临床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遂行剖腹探查术,切除病变送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ITL)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筛选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经病理确诊为PITL的患者25例,采集其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PITL中,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EITL)9例,结外NK/T淋巴瘤(ENKTL)5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ITL-NOS)5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PTL)4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各1例;男女比例为4∶1,中位年龄为45(13~82)岁,中位病程为5(0.25~108)个月;常见症状为体质量明显下降(72%)、腹痛(64%)、腹泻(64%)、发热(64%);22例患者行内镜检查,病灶呈溃疡型13例(59.1%)、侵袭型7例(31.8%)、隆起型2例(9.1%),内镜活检的确诊率为54.5%(12/22),首次活检确诊率仅为31.8%(7/22);25例患者共行17人次手术,其中11次为肠穿孔或消化道大出血后的急诊手术,急腹症发生率为44%(11/25);MEITL患者在发病年龄、体质量下降、LDH水平、EBV感染、hsCRP水平、内镜活检确诊率、病变累及范围及病变内镜表现方面与其他PITL患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TL的常见内镜表现为溃疡型和侵袭型,单次活检确诊率低,对疑诊患者应多次多部位活检以提高诊断率;MEITL是PITL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临床及内镜特点不同于其他PIT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NK/T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BER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8例EN-NK/TCL,依据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28例EN-NK/TCL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之比为1∶1.2,平均年龄46岁,中位年龄44.5岁。18例发生于鼻腔,5例发生于皮肤,扁桃体、上腭、舌根、肾上腺、胃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皮肤病变可表现为皮疹、溃疡、斑块或结节形肿物。可伴有B症状、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多个部位。肿瘤细胞为小、中、大淋巴细胞或呈混合型,常见血管中心性或血管破坏的生长方式及坏死,多伴有炎细胞浸润。免疫表型:T细胞标志物( CD3ε最敏感)、CD56及细胞毒性标志物均阳性,原位杂交EBER呈阳性。10例获得随访,其中1例死亡。结论 EN-NK/TCL好发于上呼吸道,其次是皮肤。结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可确诊。  相似文献   

12.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的EB病毒感染和T细胞内抗原1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Ren X  Liu W  Li G  Li F  Zhang S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48-351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在肠道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EBER1/2原位杂交及三步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24例肠道T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感染及Q细胞内抗原(TIA-1)抗原表达情况,选用的抗体有TLA-1,LMP-1,CD3,CD20,CD30和CD45RO等。  相似文献   

13.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T淋巴细胞受体 (T cellreceptor,TCR)存在两种异性二聚体 ,即αβ和γδ ,它们的表达与细胞表面的CD3蛋白复合物有关。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来识别这两种独特的TCR ,可将T细胞分成两个不同的亚型[1 3 ] 。早在 1981年Kadin等[4] 首次报道了 2例“噬血细胞性Tγ淋巴瘤” ,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 ,肿瘤性淋巴细胞在脾红髓和肝窦中浸润 ,并有吞噬红细胞的现象。 1986年Gaulard等[5] 又报道了 3例发生在肝脏的特殊外周T细胞淋巴瘤 ,其肿瘤细胞表面γδTCR阳性。之后 ,国外相继进行了报道[1,6 15] ,患…  相似文献   

14.
Sun J  Lu ZH  Luo YF  Ling Q  Chen 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2):804-809
目的 探讨胃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7例胃T细胞淋巴瘤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7例病例中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6例可获得资料的病例中,1例有长期腹泻史,5例有低蛋白血症.组织学上,7例标本中,有5例表现为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而不一致,2例表现为大小一致的中等细胞.1例病例可见肿瘤细胞浸润腺上皮.所有病例的肿瘤组织均不表达CD20及CD79a.7例病例中,各有6例表达CD3及T细胞胞质内抗原,各有4例表达CD5、βF-1及CD30,有3例表达CDM,各有1例病例表达CD8、CD56、问变性淋巴瘤激酶及粒酶B.7例病例肿瘤细胞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且都存在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 胃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NK/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了广东省人民医院10年间诊断的55例EN-NK/TCL,复习其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和随访.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1.89:1,中位年龄38岁;初次就诊时病变部位以鼻腔及其邻近结构为主(85.5%).形态上瘤细胞以小到中等大细胞为主,血管中心浸润、血管破坏、凝固性坏死和凋亡小体常见.免疫表型CD20均为阴性;阳性率:CD3ε、CD4、CD5、CD8分别为100%(49/49)、7%(3/46)、8%(4/48)、63%(29/46);CD56为79%(42/53);T细胞内抗原-1和粒酶B均100%(49/49);bcl-2为17%(8/46);增殖指数:≤29%为30%(14/47),30%~59%为28%(13/47),≥60%为42%(20/47);bcl-2阳性病例增殖指数高;EBER 51例均阳性.41例获得临床资料,Ann Arbor分期Ⅰ/Ⅱ期为63.4%(26/41);87.8%(36/41)患者初诊时行为状态为1;31.8%(7/22)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获得27例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年、2年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2%、31%及20%.增殖指数≥60%的患者预后差.结论 EN-NK/TCL是一种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增殖指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 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6例HSTCL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应用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的感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间歇性高热(3周~2个月)、脾肿大、三系下降;均无免疫抑制状态;3例肝肿大伴肝酶增高,4例伴胸腹腔内淋巴结轻度增大,脾脏平均最大径22 cm。镜下均为明显扩张充血的髓窦索,3例散在单个或小簇状分布、略多形性的中~大异型淋巴样细胞,3例为弥漫分布、较一致的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均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1例累及脾门淋巴结,肿瘤浸润在淋巴窦内。免疫表型:6例CD3、CD56均阳性,5例CD4/CD8均阴性,3例Granzyme B、TIA-1、Perforin阳性,2例CD30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40%~80%。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阴性(5/5)。4例行骨髓活检,其中3例骨髓累及,2例间质浸润,1例血窦浸润。5例患者术后辅以化疗,4例于术后22天~33个月死亡。结论 HSTCL肿瘤分布于脾脏红髓,表达细胞毒标记和CD56,与EB病毒感染无相关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检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原发淋巴结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淋巴结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6例淋巴结MCL,免疫组化ABC法确定肿瘤细胞特征,使用的抗体有CD45、CD20、CD79、CD45RO、CD30、CD68、TdT、CD43、CD5、cyclinD1、c-myc,IgD,IgM等。结果:光镜可将MCL分为4种亚型:套区型1例,结节型1例,弥漫型2例,母细胞化型2例。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标记,IgD CD43 ,cyclinD1(5/6),CD5(4/6) 。结论:MCL是一种具有特殊免疫表型的B细胞淋巴瘤,不同的组织学构型其预后可能不同,临床应与其它类型B细胞淋巴瘤鉴别,如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滤泡性淋巴瘤(FL)及CLL/SLL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在光镜下对ALCL分型,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ALCL的免疫表型特点,使用的抗体有CD45、CD3、CD45RO、CD20、CD79、CD30、CD15、EMA、ALK1、CD68、S-100蛋白、CK、HMB45。结果:28例ALCL均强烈表达CD30,除5例为B细胞性外,18例为T细胞性,5例为裸细胞性。其中多形性7例,单形必7例(包括原发皮肤ALCL2例),淋巴组织细胞性4例,富于粒细胞性5例。结论:ALCL具有较广的细胞学范围,免疫组化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分析1例肺LG的临床病理特点,行SP法免疫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EBER),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4岁,临床上表现为双肺快速增多、增大的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胸腔镜肺活检组织示弥漫淋巴细胞及散在异形性大细胞浸润,并见血管受累和坏死,免疫表型:大细胞CD45+,CD20++,CD30+,EBV+,EBER+,CD68+;CD15、ALK、EMA、CD3、CD56等均-(散在小淋巴细胞CD3+)。结论LG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感染有关。诊断困难,临床上需要与Wegener肉芽肿、结核、结节病等肺结节性病变鉴别。病理学上也需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经形态学、免疫表型与临床、影像学相结合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并对其分类命名作一探讨。方法用HE和免疫组化ABC方法对4例原发并定位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4例病人均表现1~3cm的皮下结节,伴高热,临床经过凶猛,短期死亡。组织学上以肿瘤细胞(CD45RO阳性)浸润脂肪小叶之间及大量豆袋细胞(beanbagcel,CD68阳性)为特征。结论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