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彩色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梗死恢复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70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急性心肌梗死分为2组,心肌梗死组48例(前壁梗死者38例,下壁梗死者8例,其他部位梗死2例),非心肌梗死组22例。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2组患者左心室各项左心室重构和功能值: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SVI)、收缩末容积(LVESV)、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收缩末压(LVESP),观察其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左心室重构的评价作用,以期为治疗效果的判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行PCI手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给予超声心动图检... 相似文献
4.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是由Duke大学研制成功并于1998年投入临床应用的一项新技术,是超声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近年来,初步研究显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腔容积、心肌重量、心功能、心肌收缩和灌注异常等方面的定量研究中占有优势。本文将对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观察。方法对石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AMI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行UCG检查,测量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D)、收缩末期前后径(LVDS)、左房直径(LA)、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同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每搏输出量(SV)。结果术后1周LVDD、LVDS、LA、LVEDV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SV明显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SV下降更为明显、LVEF上升更为明显(P〈0.01),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改善,与术后1周相比较出现更为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对于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初步探讨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分析心肌运动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研究对象分为二组,A组为8例临床和超声均无异常发现者,B组为7例超声发现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对三维数据库进行定量评价,得到左室整体容积曲线、17节段容积曲线,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17节段的平均最大容积(Vmax)及其标准差(Vmax-SD)、平均最小容积(Vmin)及其标准差(Vmin—SD),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波起始点的平均时间(T)及其标准差(T—SD),17个节段中的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波起始点的最大时间差(Tmax)。结果A、B两组的年龄、心率和EDV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的ESV显著大于A组(P〈0.05),B组的LVEF显著小于A组(P〈0.05)。A组和B组的Vmax、Vmin和T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Vmax-SD、Vmin—SD、T—SD和Tmax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以T-SD和Tmax更为显著(P=0.003和0.004)。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T—SD和Tmax可作为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启动时间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尿激酶溶栓启动时间分为3 h内溶栓组16例、6 h内溶拴组22例和12 h内溶栓组15例.发病1周后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结果:18例患者血管再通,其中3 h溶栓组9例(56%),6 h内溶栓组6例(27%),12 h内溶栓组3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溶栓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室间隔收缩幅度及左窑后壁收缩幅度均明显高于6 h和12 h溶栓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 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血栓溶解的成功率并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我市三家医院3年来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按发病至溶栓时间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配合静脉应用肝素,以aPT结果调整肝素剂量,三组常规治疗相同。3周年,据治疗前后QRS分值,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对AMI梗死面积和心室容量及心功能改善方面的影响。结果:A、B组QRS分值明显降低,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C组与A、B组比较P<0.01,差异 性显著。三组治疗前后心室容量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A、B组左心室容积(ESV、EDV)减少,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C组ESV、EDV增大,射血分数明显降低,C组与A、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MI后6h内溶栓治疗有肯定疗效,及时有效再灌注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前,超声心动图方法定量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尚处于摸索经验阶段,主要为在左心室内径标准化上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本院对21例心脏病患者经食道心脏超声技术经胃底行二尖瓣下左心室短轴切面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初步探讨,并同时行经食道四腔心切面左心室长轴左心室收缩功能测定以资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与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与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相结合,对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可防止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并可使超声负荷试验进行量化分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一种可靠的超声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超声心动图检测28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及40例正常人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结果表明:ASD患者左室射血分值(LVEF)、短轴缩短分数(LVFS)、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AV)、速度时间积分(AVI)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01~0.05),左室射血前期(LPEP)延长(P<0.01)、射血时间(LVET)缩短(P<0.05)、LPEP/LVET增大(P<0.01),且LVEF、LVFS、SV、CO、AV、AVI与肺/体循环量比值(Qp/Qs)呈中度负相关(r=-0.39~-0.78,P<0.05)。结论认为:ASD患者LVSF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并推测其机理可能与ASD患者因右室容量超荷所致的左室扩张性降低、舒张末容积减小、室间隔运动异常及左室几何形态改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腺苷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左心室功能、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将发病在12 h内的STEMI患者按1∶ 1∶ 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 mL/min,n=31)、腺苷低剂量组(50 μg·kg-1·min-1,n=32)和腺苷高剂量组(70 μg·kg-1·min-1,n=27).生理盐水及腺苷经静脉持续滴注3 h.记录术中无复流发生率.术后24 h及6个月分别采用心脏超声多普勒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99mTc-SPECT)测定左心室功能及梗死面积.结果 90例STEMI患者中,对照组术后即刻无复流发生率(11例,35.5%)显著高于腺苷低剂量组(2例,6.3%,P=0.008)和腺苷高剂量组(1例,3.7%,P=0.034).与对照组比较,术后24 h腺苷低剂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相对提高5.8%(P=0.012),腺苷高剂量组相对提高10.9%(P=0.007),二种剂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6个月时腺苷低剂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相对提高9.5%(P=0.001),腺苷高剂量组相对提高10.0%(P=0.001),二种剂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6个月时腺苷高剂量组梗死面积相对缩小24.2%(P=0.008).结论 腺苷能够显著减少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高剂量腺苷具有显著缩小梗死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老年(年龄≥6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3个月)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的非手术组,观察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各指标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确定PCI的治疗效果.主要观察指标:左心房前后径(LA-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充盈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最大充盈速度(A),计算E/A;肺静脉心室收缩S波、心室舒张D波,计算S/D.结果PCI组治疗后左心房室内径无明显增大,而非手术组左心房室内径明显增大(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两组均进一步受损,但PCI组明显好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PCI治疗可延缓老年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进展及舒张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超声心动图三维(3DE)重建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根据心室的实际形状连续取不同旋角的二维面,再重建心室的实时动态图象,它具有对心室容量测定的高度精确性,并能提供更多的定量心功能参数,发展更多的心功能研究项目。 Dekker等(1974)最早建立心腔三维超声图像。King等(1975)进一步开发出早期的三维计算机和图象扫描仪。Matsamoto等(1977)提出通过超声二维图象进行三维图象再建的方 相似文献
16.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65例QRS宽度正常的AMI患者在AMI发作72 h之内及60名正常人行STE检查,检测心肌峰值纵向应变(LSpeak)代表心肌收缩功能,并测量左心室短轴水平心肌节段收缩期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TRS),将前间壁和后壁TRS的差值(T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以心肌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代表AMI面积(MIS).结果 AMI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LSpeak减小,TAS-POST延长.AMI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发生率为64.62%(42/65).TAS-POST 与LVEF、LSpeak和MIS(WMSI)显著相关,与QRS宽度无相关性.MIS(WMSI)是TAS-POST最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QRS宽度正常的AMI患者可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MIS是收缩不同步的主要影响因素.STE能够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及治疗价值。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移植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区中央及周边分别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和DMEM培养液。应用超声心动图对结扎前、心肌梗死后3d及注射移植后4周左室大小和收缩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实验期内两组各有1只兔死亡。干细胞移植后4周,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后壁的收缩幅度、增厚率和峰值收缩速度以及二尖瓣环6个部位的平均峰值收缩速度均较梗死后3d时显著增加;移植组左室腔径明显小于对照组,收缩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减轻室腔扩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左心室整体和节段容积以及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44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进行RT-3DE检查,通过相关的分析软件得到节段及整体容积-时间曲线,节段和整体收缩末期容积。结果急性前壁心梗组及陈旧性前壁心梗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高于对照组,十六节段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节段收缩末期容积均大于对照组,梗死节段以及邻近梗死区域的大多数整体收缩末期容积均大于对照组。结论急性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整体及节段舒缩功能能够运用RT-3DE准确评价,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降低会对室壁运动的同步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心室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测肺静脉、二尖瓣血流频谱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用TEE对 2 1例冠心病患者OPCAB前及术后 1个月检测肺静脉、二尖瓣血流频谱以及左心室每搏量 (SV) ,心输出量 (CO)和LVEF。结果 OPCAB前后肺静脉血流的心房收缩峰值流速 (PVa)、收缩期 (PVs)和舒张期 (PVd)峰值流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流速 (E)和二尖瓣舒张早期与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 (P <0 .0 5) ;SV测值较术前增加 (P <0 .0 5) ;LVEF和CO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OPCAB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左心室功能 ,尤其对左心室舒张功能 ,TEE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评价血管重建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