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目的:以酪蛋白为对照,观察大豆蛋白、花生蛋白、麦绿素(叶蛋白)三种植物蛋白质对生长期大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含20%酪蛋白、20%大豆蛋白、20%花生蛋白和14%酪蛋白加6%麦绿素的人工半合成饲料,5周后测定其肝脏和血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结果:四组大鼠血清T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除花生蛋白组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它各组TG水平无显著差异;大豆蛋白组血清HDL—C和LDL—C水平与对照组相当,而花生蛋白组和麦绿素添加组血清H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大豆蛋白组(P〈0.01),而其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花生蛋白组和大豆蛋白组肝脏TG水平显著降低(P分别为〈0.05和〈0.01),麦绿素添加组TC水平显著升高(P〈0.01);花生蛋白组的肝脏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豆蛋白和花生蛋白均能降低实验大鼠肝脏TG水平,花生蛋白还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G、LDL-C及肝脏LDL-C水平,提高血清HDL—C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考来烯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考来烯胺)35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35例,治疗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TC、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考来烯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可靠且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Li XP  Duan J  Zhao SP  Tan MY  Xu ZM  Zhang D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4):2399-2403
目的 观察烟酸缓释片单用和与阿托伐他汀合用对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患者的调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0例血清总胆固醇(TC)≥3.5mmoL/L的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患者分为3组:(1)烟酸缓释片组(n=38),给予烟酸缓释片500mg/d,4周后加量至1000mg/d;(2)阿托伐他汀组(n=38),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3)联合治疗组(n=34),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和烟酸缓释片500mg/d,4周后烟酸缓释片加量至1000mg/d。3组患者均干预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后测定血脂水平并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1)烟酸缓释片组干预8周后,甘油三酯(TG)降低3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16%(均P〈0.05);阿托伐他汀组干预8周后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G分别降低19%、26%和17%(均P〈0.05);联合治疗组干预8周后TC、LDL-C和TG分别降低28%、38%和39%,HDL-C升高23%(均P〈0.05),其TC和LDL-C的降低明显优于单药治疗组(均P〈0.05)。(2)联合治疗组的LDL-C达标率为73.5%,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均P〈0.05)。(3)烟酸缓释片组的不良反应以潮红(15.8%)和消化道症状(23.7%)较常见,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各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烟酸缓释片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尤以降低TG和升高HDL-C效果明显。烟酸缓释片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有助于血脂谱的全面改善,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1)LDL-C〉3.64mmol/L(140mg/dL);(2)TC〉5.72mmol/L(220mg/dL)且LDL-C〉2.59mmol/L(100mg/dL);(3TC〉5.72mmol/L(220mg/dL)且HDL-C〈1.04mmol/L(40mg/dL)并同时满足TG〈4.52mmol/L(400mg/dL)者随机接受瑞舒伐他汀5mg/d或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8周.结果 160例患者进入研究阶段,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80例.瑞舒伐他汀组经过8周治疗血浆LDL-C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为40%,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35%(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降低幅度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相对高约15%.瑞舒伐他汀组LDL-C达标率(ATPⅢ)比阿托伐他汀组(85%&7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也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6%&1.5%),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TG(18.7%)和TC(33%)的幅度同阿托伐他汀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8%和30.3%).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地耐受而且患者依从性较好,研究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够全面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整体血脂水平,并与阿托伐他汀相比较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且二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和ω-3型不饱和脂肪酸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收集6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瑞舒伐他汀钙加非诺贝特组和瑞舒伐他汀钙加ω-3型不饱和脂肪酸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发生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结论: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钙加ω-3型不饱和脂肪酸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好,并能升高HDL-C,总有效率为90.0%,较瑞舒伐他汀钙和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总有效率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568例冠心病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氟伐他汀词脂治疗共8周。治疗前及服药后4、8周末分别清晨空腹血液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以及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肌酐(Cr)、尿素氮(Bun);并进行实验室和不良事件的评价。结果 治疗8周后,TC降低32%,LDL-C降低34%,TG降低28%,HDL-C升高41%;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氟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中疗效显著而且由于氟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在同类他汀类药物中安全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为对照,评价国产匹伐他汀钙片1 mg、2 mg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筛选合格的5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匹伐他汀钙片1 mg组(A组,n=18),匹伐他汀钙片2 mg组(B组,n=19),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组(C组,n=21)。3组均每日服药1次,疗程共8周,观察降脂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末,A、B、C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1);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3组间TC、LDL-C、TG、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钙片1 mg、2 mg均能明显降低TC、LDL-C,降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降脂作用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高脂血症患者30例,服用氟伐他汀40 mg.d-1,服药4周后若血清总胆固醇(TC)〉5.18 mmol.L-1,则剂量加倍,疗程12周。服药前及服药后4、8、12周测血清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结果治疗4周氟伐他汀降低TC、TG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46.6%,升高HDL-C的总有效率为53.3%。治疗4、8、12周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hs-CRP均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增高(P〈0.05)。治疗4、8、12周相互间比较TC、TG、LDL-C、HDL-C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4、8、12周相互间比较hs-CRP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清TC、TG、LDL-C、hs-CRP,升高HDL-C水平,并具有独立于调脂功能的降低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姜黄素组、高剂量姜黄素组和辛伐他汀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低剂量姜黄素组、高剂量姜黄素组和辛伐他汀组于每13上午同一时间分别给予姜黄素50、100mg·kg-1、辛伐他汀20mg·kg-1灌胃。12周后颈动脉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血脂、VEGF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VEG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TC、TG、LDL水平均显著降低,HDL、VEG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姜黄素组较低剂量姜黄素组大鼠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降低(P〈0.01),HDL、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1);辛伐他汀组较高剂量姜黄素组大鼠血清TC、LDL水平显著降低,TG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HDL、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水平,同时升高血清HDL、VEGF水平,且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姜黄素具有调节血脂、促进受损血管内皮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高脂性脂肪肝(HFL)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大鼠HFL模型,8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大、小剂量组)和阳性药易善复(PPC)组,每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及相应药物,正常对照组喂以基础饲料。连续给药6周后比较各组间肝指数、血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L)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测肝脂质、肝脏组织中SOD、MDA含量并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显著降低HFL模型大鼠肝指数,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TG、TC、MDA水平,降低血清LDL-C含量和ALT、AST活性;增加血清和肝组织中SOD活性及HDL-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0.01);并可明显减少肝细胞浆内脂滴分布的程度和炎症范围。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通过改善肝功能及脂质代谢紊乱,减少肝中脂质沉积,减轻肝组织损伤,对高脂性脂肪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血脂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动脉硬化组、小檗碱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喂养并行主动脉内膜损伤术,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分别口服小檗碱和辛伐他汀。处死动物前予药物激发,行腹主动脉病理学检查,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结果动脉硬化组中有5只发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其余3组无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小檗碱组、辛伐他汀组的主动脉斑块评分、内中膜和弹力纤维的破坏程度较低,内中膜比增加较少。小檗碱组TC、TG、LDL水平较动脉硬化组低(P〈0.05)。结论小檗碱具有降低血TC、TG、LDL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红曲复方制剂对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预防性高脂血症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d,观察中药红曲复方制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连续喂养30d后,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30d后,阳性对照组TG、TC和LDL-C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G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TG、TC和LDL-C显著地降低(P0.01);各剂量组大鼠血清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药红曲复方制剂可有效控制并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魁魁  刘莉  韩雪燕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28-830,849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IF)对膳食诱导型代谢综合征(MS)大鼠胰岛素抵抗(IR)及脂联素(ADPN)水平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复制MS大鼠模型。成模的47只MS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西药组、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药物干预4周。用生化法测大鼠血脂;用试纸法检测大鼠血糖;用放免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药物干预4周末,模型组大鼠FBG、FINS、HOMA-IR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与SIF高剂量组大鼠FBG、FINS、HOMA-IR均降低(P<0.01或P<0.05),两组治疗效果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SIF高剂量组大鼠TG、TC均显著降低(P<0.01);西药组大鼠TG、TC、HDL-C无显著性变化(P>0.05)。SIF低剂量组大鼠仅TC降低(P<0.05),余代谢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干预4周末,与MS模型组相比,SIF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浓度增高(P<0.01)。结论 SIF具有调节MS模型大鼠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血清脂联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祛肝脂合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降脂作用。方法: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实验结束时,检查肝功、血TC、TG,肝脏指数和10%肝匀浆中TC、TG水平。结果:祛肝脂合剂能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体重,降低转氨酶、肝TC、TG,血TC,而升高ALB,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祛肝脂合剂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和肝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酪蛋白的质量评价及对高脂饮食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质消化率较正后的氨基酸评分进行酪蛋白的质量评价。对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进食基础饲料适应性喂养2周后按随机数表法分为酪蛋白组和大豆蛋白组,每组12只,进食高脂饲料28 d,测定大鼠血清及肝脏中各种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 酪蛋白的真消化率为99%,大豆蛋白为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消化率修正后的氨基酸评分酪蛋白为1.0,大豆蛋白为0.90。与大豆蛋白相比,酪蛋白的精氨酸含量低,赖氨酸含量高。酪蛋白组大鼠肝脏组织及血清的T-AOC活性高于大豆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酪蛋白组大鼠血清的SOD活性高于大豆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大豆蛋白相比,酪蛋白是高质量的蛋白质,且对高脂饮食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氨基酸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 from Lotus Seedpod,LSPC)对食饵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脂质过氧化和内皮素1(ET-1)的调节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C组)、高脂血症模型组(H组)、LSPC高剂量组(HD组)、LSPC低剂量组(LD组),除对照组饲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喂饲高脂饲料并进行干预实验比较。4周后检测大鼠血脂及血浆超歧物过氧化物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0)、ET-1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H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升高;血浆中MDA和ET-1含量明显增高,而SOD活性和NO含量明显降低。HD组和LD组血浆SOD活性和NO含量显著升高,MDA和ET-1含量明显降低,但对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影响。结论LSPC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