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超声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16 ~ 80岁深圳居住的正常1005例女性为检测对象,以每5岁为1组分组,共分为13组,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检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结果:16~ 80岁健康女性BMD值随年龄增长变化逐渐减低,骨峰值年龄出现第2组(即21~25岁)组和第3组(即26 ~ 30岁)组,第2、3组分别与1、6、8~1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9~13组也和大多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BMD呈负相关(r=-0.347),身高与BMD呈正相关(r=0.165),体重、体重指数和BMD变化无相关性(分别r=-0.043,P>0.05;r=-0.021,P>0.05).结论:超声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身高是影响骨密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探讨本地区维族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变化规律及差异。方法对335例维族女性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行腰椎BMD测量,并采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腰椎BMD随年龄变化曲线,寻找最佳拟合模型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按5岁为1个年龄组,得出BMD均值、标准差。结果 Cubic回归模型拟合度优于其他回归模型,拟合曲线决定系数为0.613(P〈0.01);维族女性腰椎峰值BMD出现年龄段在〉25-30岁组,50岁后骨量丢失有加速趋势,〉65岁组骨量丢失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新疆地区维族女性腰椎BMD的QCT参考数值,腰椎BMD在〉20-40岁相对稳定,50岁以后骨量丢失显示有加速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36月龄生长发育正常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超声骨密度的变化,建立闽西地区1~36月龄儿童超声骨密度参考数据库。方法 将7485例生长发育正常儿童按月龄分为1~3月龄(1741例)、4~6月龄(1700例)、7~9月龄(943例)、10~12月龄(1022例)、13~24月龄(1526例)、25~36月龄(553例)等6个年龄段,使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并比较不同月龄和性别儿童骨密度参数[超声信号声速值(SOS)、Z值]变化,计算骨密度不足检出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骨密度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儿童SOS在1~3月龄逐渐下降,3月龄后逐渐升高。女童SOS在1~3月龄高于男童,在25~36月龄低于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年龄段男女童S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24月龄,男童Z值均大于女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均低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5~36月龄,男女童Z值和骨密度不足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现有数据库比较,1~3月龄有高达51.29%的儿童骨密度不足,4~6月龄、7~9月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均高于10%。多重线...  相似文献   

4.
正常儿童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建立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精密度的基础上,分析正常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QUS)技术测定长居广州市的475名6~12岁正常儿章的跟骨QUS参数[超声传导速度(SOS)、超声衰减系数(BUA)和骨强度指数(STI)],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和体重.结果 同年龄男、女章的SOS、BUA和S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2岁正常儿童SOS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BUA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STI值男童在9岁、女童在8岁降至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11岁出现一个高峰后又下降.年龄和身高是超声骨密度参数的主要决定因素.结论 6~12岁正常儿童的跟骨超声骨密度因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年龄和身高是影响儿童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检测及其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以明确其检测时应关注的部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绝经后女性,比较其腰椎、髋关节(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T值。结果:绝经后女性腰椎和髋部的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和髋部的T值均逐渐下降,且在70~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大;腰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髋部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在70岁以后才呈递增趋势;髋部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腰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绝经后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应同时检测髋部和腰椎骨密度,以便及时准确的诊断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山西地区正常人群定量骨超声检测结果81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经体重指数标准化,分不同年龄段进行比较,探讨定量骨超声测定的统一标准。方法 采用UBIS5000型定量超声仪,对山西地区8ll例20—80岁正常成人(女468例,男343例)行跟骨定量超声参数测量。结果 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和刚度(STI)的峰值女性在45—49岁[BUA为(67.7l&;#177;4.91)dB/MHz,Sn为(86.3&;#177;14.5)%],BUA峰值男性在50—54岁[(71.41&;#177;7.69)dB/MHz]。经体重指数校正后,不论男性或女性BUA、STI及超声波传导速度(SOS)螺值均在20-24岁。结论 跟骨BUA、SOS和STI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消除体重指数影响后差异仍明显,且随增龄逐年降低,男性变化趋势不如女性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常规超声检测骨龄的可行性及其鉴别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乳房过早发育(PT)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139名儿童,于1周内完成超声骨龄评估和左手及腕部X线检查,分别针对后者以Greulich-Pyle(GP)图谱法和Tanner-Whitehouse 3(TW3)法评估骨龄,评价超声与GP结果的相关性;比较超声与TW3骨龄差、GP与TW3骨龄差之间的差异,观察以超声骨龄鉴别ICPP与PT的价值。结果 超声评估骨龄与TW3法结果呈高度正相关(全组:r=0.96;男性r=0.97;女性r=0.96)。超声骨龄与TW3骨龄之差为(-0.3±0.7)岁,GP骨龄与TW3骨龄之差为(-0.2±1.1)岁,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P患儿(n=9)超声骨龄与实际年龄差明显大于PT(n=10)患儿[(1.3±1.0)岁vs.(0.2±0.9)岁,P<0.05)]。结论 常规超声可用于测量骨龄,并对鉴别诊断ICPP与PT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跟骨定量超声为评估依据,探讨绝经后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骨代谢特征,并做两者关系的直线相关分析。方法:选择2003-01/2004—06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年龄60~80岁,均为绝经后女性。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2组,尿白蛋白排泄率&;lt;20μg/min为单纯糖尿病组(n=44),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为伴有糖尿病肾病组(n=40)。观察两组患者定量跟骨超声传导速度、振幅衰减和骨硬度指数的变化,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甲状旁腺素、骨钙素等指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病例84例。①伴有糖尿病肾病组跟骨定量超声振幅衰减、超声传导速度及骨硬度指数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61.25&;#177;10.56)dB/MHz.(1480.25&;#177;112.11)m/s,(53.12&;#177;10,25)%;(68.93&;#177;13,24)dB/MHz,(1600.23&;#177;120.41)m/s.(62.65&;#177;11.45)%,t=2.9198,4.7126,4.0036,P&;lt;0.01]。②伴有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甲状旁腺素、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或低于单纯糖尿病组[(18,01&;#177;5.62)ng/L,(3.05&;#177;2.63)μg/L;(12.16&;#177;4.76)μg/L,(4.96&;#177;3.08)μg/L,t=5.1626,3.0412,P&;lt;0.01,0.05]。⑧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水平呈负相关(r=-0.376,-0.382,-0.354,P&;lt;0.01),与骨钙素水平呈正相关(r=0.398,0.346,0.342,P&;lt;0.01)。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伴有肾病患者较单纯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更加严重;其发生与糖尿病肾病时甲状旁腺素升高所致骨吸收增加及骨钙素降低引起的骨形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肝移植术后移植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检测其变化规律可及时发现移植术后并发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测移植肝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用以评估移植肝脏功能,早期发现并发症.方法:①选择1998-07/2006-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患者75例,另外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对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不同时期肝动、静脉及门静脉峰值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肝动脉血流灌注指数.11例肝移植患者进行了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内病灶在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的超声增强变化.结果:75例肝移植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肝移植术后28例无明显并发症患者术后15 d内门静脉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增高,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肝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血流量术后7 d内低于7 d之后(P < 0.05),阻力指数在7 d内高于7 d之后(P < 0.05).②肝动脉血栓形成时,肝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降低直至消失,门静脉时间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高呈锯齿波,肝动脉血流灌注指数明显降低.③肝移植排斥反应时,门静脉时间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肝动脉峰值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数升高、肝静脉三相波消失呈锯齿波等.④移植肝肝动脉血流灌注指数降低时,移植肝胆道并发症容易发生.⑤超声造影示7例患者移植肝术后出现肝癌复发病灶,其动脉期病灶回声增强,门脉期开始回声减低至实质期病灶呈低回声,2例肝动脉栓塞病例动脉期未显示肝动脉,门脉期及实质期显示肝内回声增强.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测的移植肝脏门静脉、肝动脉及肝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可以用来评估正常及出现并发症的移植肝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