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2型糖尿病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不健康饮食导致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是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由于缺乏健康常识,人们往往嗜甜厌苦,久而久之就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调,引起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五味和脏腑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五味各有所入所养,五味太过有所伤。《内经》中五味所入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所入之味可以滋养本脏,为本脏所喜,但五味太过则造成损害。五味所伤: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 相似文献
2.
中药四气五味的量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盛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2943-2945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反映药物电子得失能量的 ,即量化其阴阳和大小的。四气反映阳—受电体—酸的能量 ,五味反映阴—给电体—碱的能量 ,四气、五味均可量化。 相似文献
3.
4.
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神农本草经》序称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自古以来 ,各种中药书籍在论述一药物时必先标明其性味 ,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以及临床用药 ,都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就中药四气五味的内容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的分析综合 ,以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1 四 气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和温热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寒与凉 ,温与热性质基本相同 ,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温次于热 ,凉次于寒。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反应概括… 相似文献
5.
6.
7.
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土爱暖而喜芳香,治疗脾胃病常选用芳香之品,而芳香之药多性味辛香温燥,辛行气,香通气,苦温燥,畅中焦气机则复脾胃升降之态,如陈皮、砂仁、藿香、豆蔻等药,醒脾助运,开胃和中。五味入五脏,五脏应五行,四气五味在脾胃遣方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升热浮凉降寒收,温热助脾以温升,寒凉助胃以凉降,各有生克之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植物寄生类彝药药性中的四气、五味及功效。 方法: 借鉴中药药性理论,采用文献数据整理与挖掘的方法,对彝医药现存古籍—《彝药志》、《聂苏诺期》、《彝族医药》等十余部文献中记载的26种常用植物寄生类彝药进行四气、五味及功效规律的总结。 结果: 植物寄生类彝药的四气构成比为温性>寒性=凉性>平性>热性;五味中单味构成比为含苦味>含涩味>含辛味=含酸味>含甘味=含淡味>含咸味。从多味组合角度看,两味组合中苦涩的有7种,苦辛、酸苦、酸涩各1种;三味组合为酸苦涩、苦辛涩各1个。 结论: 植物寄生类彝药药性的四气以温性药居多,寒、凉类次之,平性再次之,无热性药。五味有单味、两味及三味的组合,其中单味以苦味最多,无淡味药。两味以苦涩味最多,三味包括酸苦涩、苦辛涩。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是植物寄生类彝药的三大主要功效。 相似文献
10.
11.
12.
凡药寒、热、温、凉为四气,也称四性;酸、苦、甘、辛、咸为五味。自古有神农尝百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是中药性味的起源。历经数千年传承,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已被赋予更广、更深的内涵,已成为中药理论的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要弄清楚中医理论与思维方法,必须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源头入手,才能探本求源,把握住理论根本.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等基本概念与古代天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从古代天文学角度来审视才能看清中医基本理论思维的原点.因此,文章从古代斗历历法天文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产生的古天文学背景,阐明中医五行理论思维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阎秀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Z1):3-4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