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参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NF-κ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丹参素对IL-1β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NF-κB活性的影响,探讨丹参素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原位-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s),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作用于IL-1β刺激的HSCs,MTT法、AO/EB免疫荧光和Annexin V-FITC/P1分别检测HSCs的增殖和凋亡;免疫细胞化学、ELISA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Ⅲ型胶原的生成、NF-κB核转位及细胞质p-IκBet、细胞核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L-1β刺激组HSCs增殖明显增加(P<0.01),凋亡率明显减低(P<0.05),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明显增加(P<0.01);不同浓度丹参素作用24 h后HSCs增殖明显减低(P<0.01),凋亡明显增加(P<0.01),以早期凋亡为主,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亦明显减少(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1β作用30 min时细胞质p-IκBα、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出现核转位;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核内p65阳性染色细胞增多浓染,提示IL-1β可以诱导HSCs的NF-kB活性;丹参素组细胞质p-h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RhoA/Bock Ⅰ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肝HSC,以Rock Ⅰ特异性抑制剂Y-27632 30 μmol/L、0.062 5~0.25 mmol/L丹参素分别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刺激的H... 相似文献
3.
丹参对肝星状细胞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丹参药物血清对肝星状细胞 (HSCs)胞浆游离钙 ([Ca2 ]i)的影响。方法 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鼠。造模毕 ,药物组以每天 2 0 m l/ kg剂量分 2次灌服丹参 ,对照组灌以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 6 d后经下腔静脉取血并分离血清。采用盲法 ,用上述 10 %药物血清培养 HSCs2 4 h,再将经药物血清预处理的细胞及对照组细胞负载 Fluo- 3/ AM后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 SCM)检测 [Ca2 ]i。结果 1正常丹参药物血清及肝纤维化药物血清预处理后均可明显减低活化的 HSCs的 [Ca2 ]i,其荧光强度相对值与病理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且两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正常丹参药物血清预处理后加入血管紧张素 (Ang- ) ,[Ca2 ]i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显著低于病理模型对照组 (P<0 .0 5 ) ;肝纤维化药物血清组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也显著低于病理模型对照组 (P<0 .0 5 )。结论 丹参能抑制肝星状细胞 [Ca2 ]i的升高 ,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PDGF-BB刺激下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Ⅰ、Ⅲ型胶原合成与分泌,ERK1/2和PI3K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素抑制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丹参素(0.250、0.125、0.062 mmol/L)、ERK通道特异性抑制剂UO126(20 nmol/L)和PI3K通道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20 nmol/L)分别作用于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10 ng/ml)处理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48 h,CCK8法检测HSC增殖活性,免疫化学染色法测定Ⅰ、Ⅲ型胶原合成,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Ⅰ、Ⅲ型胶原分泌,Western blot测定ERK1/2、p-ERK1/2、AKT和p-AKT蛋白表达。结果 PDGF-BB 10 ng/ml处理后,HSC增殖明显增加(0.139±0.009),丹参素能抑制PDGF-BB刺激大鼠HSC增殖的作用,并随丹参素浓度增加(0.062、0.125、0.250 mmol/L)细胞增殖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0.102±0.008、0.083±0.007、0.066±0.014,P<0.05),Ⅰ、Ⅲ型胶原合成及分泌均显著减少(P<0.05),p-ERK1/2和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丹参素可通过抑制PDGF-BB诱导的HSC增殖和活化,同时抑制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MAPK、PI3K途径中ERK、AKT蛋白的磷酸化,负性调控肝纤维化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和PI3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对肝星状细胞活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莹莹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3)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肝脏损害和炎症,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共有的病理特征,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作用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针对肝星状细胞的各种细胞因子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HF)是肝硬化及肝癌的前期病变,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本文从诱发肝纤维化的主要因素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阐述了HSC的一般性质与功能、HSC活化的机制、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活化的HSC在HF中的作用、肝纤维化可逆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证据,说明HF逆转的可能性,为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Ⅰ型胶原合成、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hosphoryh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P-ERK1/2)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素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大鼠HSC增殖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大鼠HSC Ⅰ型胶原合成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肝星状细胞P-ERK1/2的表达.结果:丹参素有抑制PDGF-BB刺激大鼠HSC增殖,Ⅰ型胶原表达,p-ERK1/2表达的作用.结论:丹参素可抑制PDGF-BB刺激的大鼠HSC增殖,Ⅰ型胶原合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HF)是肝硬化及肝癌的前期病变,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本文从诱发肝纤维化的主要因素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阐述了HSC的一般性质与功能、HSC活化的机制、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活化的HSC在HF中的作用、肝纤维化可逆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证据,说明HF逆转的可能性,为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细胞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并以肝癌细胞和肝细胞为对照.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显示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明显表达,阳性率为(66.07±8.55)%,明显高于肝细胞(9.74±2.6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肝细胞表达荧光强度很弱;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率最高,阳性率达(69.41%±9.10)%.RT-PCK结果显示survivin mRNA在肝星状细胞和肝癌细胞中检测到,在肝细胞中未检测到.结论 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有明显表达,可能与肝星状细胞中抑凋亡基因survivin过度表达有关.因此,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可能对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肪间质干细胞(ADSCs)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活化凋亡的影响及其探讨产生作用的原因。方法从肝脏及腹腔脂肪分别分离纯化培养HSCs及ADSCs,通过半透膜(transwell insert)在6孔塑料培养板上建立HSCs与ADSCs的双层培养体系,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s)及HSCs培养分别作为对照。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ADSCs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SCs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了解HSCs的活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对HSCs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检测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HSCs与ADSCs共培养72h,ADSCs明显抑制HSCs的活化与增殖,促进HSCs的凋亡,培养液细胞因子检测显示ADSCs比BRLs分泌更多的HGF,而较少分泌TGF。结论 ADSCs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抑制HSCs活化增殖,促进凋亡的潜能。ADSCs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临床上能否将病变终止于肝纤维化阶段或者逆转正常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肝纤维化机理涉及细胞、生物因子及相互作用等因素。肝星状细胞及其激活在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仅就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予以阐述。1 肝星状细胞的形态及显示方法1876年VonKuffen在文献中首次描述肝内有贮脂细胞存在,将肝内贮脂细胞与枯否氏细胞归做同一细胞群,至本世纪40年代,人们仍旧认为贮脂细胞是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中枯否氏细胞的指肪变性形式,直到1951年伊东等才首次提出肝脏贮脂细胞是一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microRNA-29b(miR-29b)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
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 只。模型组大鼠经腹部注射60% 3 ml/kg CCl4
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观察两组大鼠肝纤维化情况,检测肝组织中miR -29b 、
TGF -β 1、SAMD 3 基因及TGF-β1、SAMD3 蛋白的表达。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HSC-T6、LX-2,转染
miR-29b siRNA,检测miR-29b 对HSC-T6、LX-2 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TGF-β1、SAMD3 表
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纤维比例增加,随着时间延长,第6 和12 周心肌纤维比例逐渐
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iR -29b 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随着时间延长,模型组miR -29b 基
因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SAMD3 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
随着时间延长,TGF-β1、SAMD3 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P <0.05)。在HSC-T6、LX-2 细胞中,
miR-29b 转染组G1 期细胞比例高于空白对照组、阴性转染组,S 期细胞比例低于空白对照组、阴性转染组
(P <0.05)。miR-29b 转染组HSC-T6、LX-2 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阴性转染组(P <0.05)。与空白
对照组、阴性转染组相比,HSC-T6、LX-2 细胞中TGF-β1、SAMD3 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miR-
29b 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结论 miR-29b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表达降低,miR-29b 可抑制肝星状
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Smads/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的相互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cell,HSC),MTT法筛选丹参素最适浓度;以最适浓度丹参素及ERK阻断剂(PD98059)作用于经TGFβ1处理的HSC,CCK-8法检测各组HSC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HSC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sctin,α-SMA)及Ⅰ、Ⅲ型胶原表达;RT-PCR检测各组HSC的Smad2、Smad3、Smad7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mad2/3、ERK1/2蛋白磷酸化及Smad7蛋白水平。结果 0.062 5~0.25 mmol/L的丹参素可有效抑制HSC增殖,作为最适处理浓度;PD98059(100μmol/L)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SC增殖,丹参素剂量依赖性抑制TGFβ1诱导的HSC增殖(P<0.01);TGFβ1促进细胞内α-SMA及Ⅰ、Ⅲ型胶原表达,PD98059及丹参素降低TGFβ1诱导的α-SMA及Ⅰ、Ⅲ型胶原水平;PD98059可拮抗TGFβ1诱导的Smad2、Smad3、Smad7 mRNA的表达(P<0.05,P<0.01),丹参素下调Smad2、Smad3 mRNA水平,但上调Smad7 mRNA水平(P<0.01);PD98059及丹参素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2/3、ERK1/2蛋白磷酸化(P<0.01),但对TGFβ1诱导的Smad7蛋白表达上调有不同效应(P<0.01)。结论 TGFβ1上调Smad2、Smad3 mRNA表达及蛋白磷酸化,进而诱导HSC增殖、活化及胶原合成,ERK通路可能参与HSC中TGFβ1诱导Smad基因表达及蛋白磷酸化过程。丹参素对TGFβ1/Smad/ERK信号通路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肝脏原位灌流酶消化,Nyeodenz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体外分离大鼠HSC,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SC体外培养过程中,出现与体内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相似的活化过程。在静止、中间活化、活化的HSC中,PPARγ达水平不断下降。结论PPARγ表达水平随着HSC活化程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可能在维持HSC静止表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时骨形态发生蛋白7对肝细胞及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离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动物的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收集细胞培养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中的细胞外基质;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剂量和时间的BMP-7处理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受体和磷酸化Smad信号通道蛋白的改变;并运用实时PCR从mRNA的水平上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 50 mg/L的BMP-7分别处理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后,肝细胞中Ⅰ、Ⅲ、Ⅳ型胶原的产生(83%±6%、79%±8%、82%±13%)与对照组(10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星状细胞中Ⅳ型胶原的产生(78%±9%)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Ⅲ型胶原的产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0%±8%、40%±6%,均P<0.01);相同浓度的BMP-7处理组中,未发现TGF-β1结合受体蛋白的表达变化,而Smad2/3通道蛋白的表达减弱;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TGF-β1基因在BMP-7处理后表达水平降低了88%(1-0.12).结论 BMP-7具有抑制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产生的作用,其机制为抑制细胞中促纤维化生长因子TGF-B1的信号通道蛋白Smad2/3的活性,并抑制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激活素A(ACTA)对肝星状细胞(HSC)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初次传代后,HSC随机分为八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CT A和TGF-β1。加药后24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含量。结果:ACTA能刺激体外培养HSC分泌ECM,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100μg/L)呈剂量依赖关系;100μg/L ACT A刺激HSC分泌ECM的能力与10μg/L TGF-β1。相当,而且ACTA能协同TGF-β1发挥该生物学效应。结论:ACTA参与肝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17.
黄芪对肝星状细胞胶原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黄芪对肝星状细胞有关胶原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肝星状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对象 ,采用MTT法选择药物的实验浓度 ,酶联免疫测定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间质性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黄芪组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黄芪组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P<0.01) ,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黄芪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增强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肝星状细胞和胰腺星状细胞在各自纤维化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文章就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方面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肝星状细胞和胰腺星状细胞在各自纤维化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文章就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方面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各种病因所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酒精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乙醇和代谢产物乙醛可改变机体氧化还原状态,活化枯否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诱导HSC活化、增殖和胶原合成,形成肝纤维化。本文将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中HSC活化的机制和相关靶点加以综述,为开发抗肝纤维化药物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