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h1/Th2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Th1/Th2平衡状况。方法对2003~2005年确诊为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34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性毛支23例,非RSV毛细支11例,均与22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CD3 及CD4 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P<0.01),但CD4/CD8比值毛支组1.95%±0.64%与对照组1.87%±1.18%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Th1/Th2在毛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6%±4.15%及2.90%±1.45%,有显著差异(Z=3.121Pa<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并呈现Th1应答优势。  相似文献   

2.
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吸入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01年6月~2004年12月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220例患儿,分组观察在临床症状控制后,吸入和不吸入布地奈德,随访两年后哮喘的患病率.结果 治疗组110例中,发生哮喘3例,占2.7%(3/110),对照组110例中,发生哮喘24例,占21.8%(24/11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吸入布地奈德能有效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患病率.  相似文献   

3.
婴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随访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的转归及其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方法:对56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鼻咽部分泌物病毒检测,观察结核菌素试验PPD反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E、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IL-4、IFN-γ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发作2年后25%发展为婴幼儿哮喘;哮喘组皮肤PPD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毛细支气管炎组(χ2=4.123, P<0.05);哮喘组IgE,IL-4高于单纯毛细支气管炎组(t=2.791,2.284,均P<0.01),而IFN-γ比单纯毛细支气管炎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t=2.27,P<0.05)。结论:婴幼儿哮喘存在TH1/TH2亚群失衡现象;建议PPD试验阴性者复种卡介苗诱导TH1细胞活化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3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总IgE.结果 血清IgE支气管哮喘组较毛细支气管炎组显著升高(P<0.01),毛细支气管炎组较正常组略升高(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高发性可能是因为毛细支气管炎的过程改变了患儿气道的局部环境或体质,使其具有好发哮喘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5月住院的11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统计,包括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发病季节、肥胖情况、病情轻重、病原学及过敏原检测、湿疹史、哮喘家族史、母孕期吸烟、喂养方式等;出院后门诊或电话随访5 a,包括呼吸道感染及喘息发作情况,并记录居住环境污染(煤/矿)、养宠物等资料;根据5 a内是否发生哮喘,采用Logistic统计学方法对各可能因素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5例5 a内有39例发生哮喘(占33.9%).哮喘组与非哮喘组单因素比较,在哮喘家族史、1岁内反复下呼吸道感染(LRTI)和患毛细支气管炎时的年龄、病情轻重、肥胖构成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0.004,0.004,0.020).毛细支气管炎患病季节、病情轻重、哮喘家族史、婴幼儿湿疹、1岁内反复LRTI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哮喘的发生(OR=0.49,3.82,6.12,3.76,3.14P=0.000 7,0.026 0,0,0.030 9,0.000 5).性别、出生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居住环境污染、动物接触、喂养方式、母孕期吸烟及患毛细支气管炎时的年龄、感染病原、血IgE、肥胖等因素与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均无相关性.结论重型毛细支气管炎、哮喘家族史、婴幼儿湿疹、1岁内反复LRTI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而毛细支气管炎冬季患病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最大呼气峰流速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最大呼气峰流速 (PEFR)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呼气峰速仪测定 43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PEFR。测定缓解期PEFR个人最佳值 ,求出个体化PEFR下降率及警戒值 ,观察2 0例规范监测组和 2 3例非规范监测组个体化PEFR下降率与哮喘发作关系。结果 哮喘发作期时PEFR越低 ,临床表现越重。缓解期规范监测组根据个体化PEFR下降率变化指导预防用药 ,哮喘发作人数、次数及发病呈中、重度表现者分别为 15%、2 3 .5%、2 5% ;非规范监测组分别为 43 .5%、75.5%、76.9%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PEFR可作为诊断儿童哮喘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依据 ,指导治疗。个体化PE FR下降率较PEFR变异率更灵敏反映病情变化 ,可作为哮喘发作警报 ,指导预防用药 ,以减少发作次数及利于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体外过敏原与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77例、婴幼儿哮喘81例、支气管肺炎72例纳入本次研究.应用Pharmacia UniCAP免疫检测分析仪,进行血吸入过敏原、食人过敏原筛查和尘螨特异性IgE检测,同时检测血总IgE和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患儿镇静后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主要测定参数为每公斤体质量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组(毛支组)与哮喘组吸人过敏原、食入过敏原阳性率、总IgE均高于肺炎组;毛支组VT值、TPTEF/TE值、VPTEF/VE值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支组血ECP水平低于哮喘组,与肺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支组血ECP与TPTEF/TE、VPTEF/VE无相关;毛支组吸入过敏原检测阳性14例,该14例患儿的血ECP水平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血ECP与TPTEF/TE、与VPTEF/VE呈负相关.结论 通过检测血过敏原、ECP、肺功能,有助于了解毛细支气管炎气道炎症变化及肺部阻塞情况.  相似文献   

8.
哮喘患儿运动诱发哮喘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运动诱发哮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标准的运动激发试验,对36例哮喘患儿进行检测,以36例健康儿童作对照,以运动后最大呼气峰流速的改变率(△PEFR)≥15%为标准.结果22/36(61.1%)运动诱发哮喘(EIA)阳性,而对照组全部阴性.结论哮喘患儿运动诱发哮喘发生率为61.1%,应加强对哮喘患儿运动可诱发哮喘的认识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案住院患儿196例,观察其5~10年后哮喘发病情况。随访168例。其中男132例,女36例;分为对照组87例,予常规治疗。大剂量IVIG组8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IVIG 0.4 g/(kg.d),连用5 d。结果大剂量IVIG组81例,发生哮喘17例,占20.99%;常规治疗组87例,发生哮喘46例,占52.87%,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大剂量IVIG能有效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日后哮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日后发展为哮喘的机率很高,由于哮喘患儿机体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而RSV毛细支气管炎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为此该研究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1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RSV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8比值RSV毛细支气管炎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的免疫功能紊乱,提示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哮喘是威胁儿童健康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之一.毛细支气管炎显著增加了儿童哮 喘的发病风险,研究毛细支气管炎向哮喘发展的相关因素是近年研究热点,它有助于深入认识哮喘发生、发展的机制,为哮喘提供新的防治措施.目前研究认为,毛细支气管炎在遗传学、免疫学、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方面影响着哮喘的发展,而毛细支气管炎是否直接导致儿童哮喘的发展,通过预防毛细支气管炎能否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毛细支气管炎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部分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炎 )可反复发作发展为婴幼儿哮喘。本实验室观察Th1/Th2失衡与毛支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1] ,毛支炎发作期Th1/Th2紊乱的程度是否与其后发展为哮喘有关[2 ,3 ] 。本研究前瞻性选择 5 6例毛支炎患儿 ,随访观察 1a ,比较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症患儿 (简称哮喘组 ) ,在初发毛支炎阶段与无哮喘发生的单纯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组 )免疫指标变化 ,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对象  1.毛支组 :5 6例急性期住院患儿 ,男 32例 ,女2 4例。平均年龄 5 .8个月。 16例有个人过敏史和 (或 )家族史 (简称特应症 ) ,均是喘息首…  相似文献   

13.
潮气呼吸肺功能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潮气呼吸肺功能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在2个月~3岁同期住院婴幼儿哮喘患儿5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45例作为研究组,非心胸疾患外科择期手术术前患儿5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潮气呼吸流速容量曲线测定,然后予复方异丙托溴胺溶液1.25ml,雾化吸入15min后再次测定潮气呼吸流速容量曲线,观察各研究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及改善率的差异。结果①婴幼儿哮喘组、支气管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R增快,Ti、Te、TPTEF/Te及VPTEF/Ve明显降低;支气管肺炎组Vt/kg减少,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毛细支气管炎组TPTEF/Te、VPTEF/Ve值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均明显降低。②婴幼儿哮喘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Vt/kg增加,TPTEF/Te、VPTEF/Ve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毛细支气管炎组、支气管肺炎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RR减慢,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婴幼儿哮喘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支气管肺炎组比较TPTEF/Te、VPTEF/Ve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毛细支气管炎组与支气管肺炎组比较TPTEF/Te、VPTEF/Ve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以TPTEF/Te、VPTEF/Ve任意一个改善率≥15%作为支气管舒张试验的阳性标准,灵敏度为31.3%,特异度为82.6%。结论①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适宜于婴幼儿肺功能检测,间接反映婴幼儿哮喘、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特征;②TPTEF/Te、VPTEF/Ve可以显示气道阻塞;③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TPTEF/Te、VPTEF/Ve的改善率可以为婴幼儿哮喘的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1021 104例毛细支气管炎的随访观察陈慧中等中华儿科杂志22(4):209,1984中国医科院儿科研究所,对104例2岁以前患过毛细支气管炎痊愈出院已1.5~6年的儿童进行随访。进行临床和胸部 X 线摄片、心电图、简易肺功能试验、嗜酸细胞计数、便常规、血气分析和血清 IgE 测定。结果:(1)32例(30.0%)一直健康,49例患喘息性气管炎,32例发展为哮喘,患病率为22.1%,(2)6例非发作期哮喘儿童胸片有肺气肿,其中4例 PO_2值略低于正常,1例心电图和超声  相似文献   

15.
<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气道炎症与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目前已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h1/Th2调节失衡,调节性T细胞负性调节降低等因素,Th17作为新型CD4+T淋巴细胞中的一员,是否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气道炎性反应过程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通过检测40例RSV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Th17比率变化,以了解Th17与RSV毛细支气管炎气道炎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且与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也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近来研究发间充质干细胞在减轻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修复气道损伤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越性.该文就近年来对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免疫学机制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 对50 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于病后5 年作远期随访,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30 例的血浆P物质浓度,并以超声雾化蒸馏水激发试验测定气道反应性。结果 50 例中有18 例(36% ) 发展为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浆P物质浓度为(315±80) pmol/L,对照组30 例为(234 ±23) pmol/L,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 5.2195,P<0.05) ;超声雾化蒸馏水激发试验显示毛细支气管炎组7 例阳性,而对照组全部阴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0527) 。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后哮喘的发生率达36% ,部分患儿尚存在血浆P物质浓度增高和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与RSV毛细支气管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5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痊愈后2~11年进行了随访研究,并以34例非RSV毛支、33例支气管哮喘(哮喘),11例正常儿童作对照。详细的病史、体检、胸片、肺功能、变应原皮试、淋转和血液流变性检测结果表明:RSV毛支后哮喘的患病率为48%,明显高于非RSV毛支患儿的患病率(15%),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者发展成哮喘的可能性更大。此类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血液粘滞性增高,在防治时应注意矫正。  相似文献   

19.
小儿哮喘不同时期气道炎症改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小儿哮喘不同时期气道炎症的改变 ,指导临床治疗 ,测定30例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丙二醛(MDA)浓度、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血清总IgE和肺功能最大呼气流速(PEFR)的变化 ,且与18例正常对照组儿童比较。结果显示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MDA、ECP、总IgE比缓解期明显升高 ,而SOD、PEFR明显下降(P均<0.0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 ;与对照组比较 ,缓解期MDA、ECP、总IgE也有明显升高(P<0.01) ,SOD明显下降(P<0.01) ,PEFR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 ,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气道炎症加重 ,存在气道狭窄与阻塞 ,哮喘缓解期可以无临床症状 (PEFR正常) ,但气道炎症持续存在。因此,若要终止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监测气道炎症改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且与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发现辅助性T细胞l7(Thl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失衡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就近年来对Thl7/Treg失衡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