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针刺治疗、推拿、功能训练前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方法:①选择2003-09/2004-0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所有病例均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同时进行针刺、推拿治疗和功能训练。③针刺方法:头针:前顶透刺百会,患肢对侧的风池穴,患肢对侧的顶颞前斜线。体针: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对患侧取穴。软瘫期(Ⅰ~Ⅱ期):上肢以肢体外侧穴位为主,臂腨、手三里、外关、神门。下肢以内外侧穴位兼顾,风市、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间歇提插捻转,强刺激。痉挛期(Ⅲ~Ⅳ期):上肢完全以外侧穴位为主,即去掉神门。下肢完全以内侧和后侧穴位为主,即去掉风市、足三里、涌泉、加承山。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间歇提插捻转,中小刺激。恢复期(Ⅴ~Ⅵ期):取穴及针刺手法、强度同痉挛期。每次留针30min,周1~周5治疗,1次/d,5次为1个疗程。④推拿治疗:每次在针刺治疗后进行。先从患侧肢体的远端开始,逐渐到肢体的近端;以拿揉法为主,兼顾点穴和活动关节。30min/次,周1~周5治疗,1次/d,5次为1个疗程。⑤功能训练:软瘫期:强调保持良好的功能体位,并由简单的卧位训练到肢体的训练,开始肢体被动(床上体位变换、仰靠坐位训练和关节活动的训练)和主动运动(Bobath握手,桥式运动等)。痉挛期:进行抑制肌张力的训练,如降低躯干肌张力、抑制痉挛的训练,抑制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的训练,促进随意运动和分离运动的训练,以及提高肢体自主运动的训练。恢复期:进行改善立位平衡、提高立位稳定的训练和下肢各关节分离运动训练。一般2次/d,每次30min。⑥在针刺治疗前,第20,40次针刺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0~31分;分值越大,症状越重)、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18~126分,126分=完全独立,18分=完全依赖)和Barthel指数(0~100分,<20分:日常生活需要完全帮助,100分:患者的日常生活不需要照顾,可以自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⑦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数据间相关性处理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3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在针刺治疗前,第20,40次针刺治疗后依次降低(P<0.01),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依次升高(P<0.01)。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3,P<0.01),与Barthel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94,P<0.01);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与Barthel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1)。结论:①联合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好。②针刺治疗、推拿和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应用脑超声治疗脑梗死144例,观察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变,并与158例不接受该治疗的患者对照。治疗1个月后发现接受脑超声治疗者总有效率93.1%,优于治疗组82.9%(χ2=7.21,P<0.01)。证明超声辅助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具有无痛苦、无损伤、对中枢神经进行直接治疗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急性脑梗死偏瘫预后的影响,筛选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机。方法:1999-01/2004-06邢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发病72h内的脑卒中患者19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始发态介入组(n=65),2周介入组(n=65),4周介入组(n=65),在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的同时分别于始发态(发病72h内),2,4周介入针灸治疗(上肢曲池、肩隅等,下肢环跳、阳陵泉等),连续治疗4周。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分别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评分越高效果越好。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82例患者(始发态介入组62例,2周介入组60例,4周介入组60例)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至治疗8周时,始发态和2周介入组均较4周介入组显著提高(81.07&;#177;13,40,77.54&;#177;13.17,69.01&;#177;15.68,q=12.28.8.76,P&;lt;0,01),且始发态介入组还明显高于2周介入组(q=360,P&;lt;0.05),但3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40.17&;#177;15.43,39.75&;#177;16.04.40.22&;#177;14.75,F=40.97,P&;lt;0.01)。②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至治疗8周时,始发态和2周介入组均较4周介入组显著提高(81.30&;#177;17.34.79.47&;#177;12.54,70.17&;#177;14.56,q=12,48,10.72.P&;lt;0.01),但前2组比较无差异(q=2.11,P&;gt;0.05),3组与治疗前比评分均显著提高(34.82&;#177;9.3l,33.79&;#177;10.35.34.15&;#177;9.87.F=47.69.P&;lt;0.01)。③各组均未出现由于治疗因素引起的凝血障碍及肝、肾功能障碍。结论:针灸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介入越早,效果越好,早期介入针灸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病例1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风病症状积分,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功能巴氏指数(MBI)的统计,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有效率为9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0%)(P<0.01),中风病症状积分,FMA和MBI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有利于肢体功能状态的改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星蒌承气汤对痰热腑实汪捌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①纳入2002-01/2005-06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及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在96h内的痰热腑实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加味星蒌承气汤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麻的常规药物治疗。加味星篓承气汤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星蒌承气汤,方药组成:全瓜蒌15g,胆南星lOg,天竺黄10g。竹茹15g,生大黄10g。芒硝6g(冲服),枳实10g,玄参15g,丹参15g,地龙10g,稀茌草15g,钩藤15g(后下)。1剂/d ,加水400mL,煎取200mL,分两次温服。在服药过程中若已排便,去芒硝,生太黄减为6g。28d为1个疗程,均干预1个疗程。(参两组患者分别在冶疗前、治疗28d后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总分O-45分,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首度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nhel指数(0—100分,〈20分:日常生活需要完全帮助;100分:患者的日常生活不需要照顾,可以自理)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LG—R-80血液黏度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③两样本均数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痰热腑实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加味星蒌承气汤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O、01)。②Banllel指数:加味星蒌承气汤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③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加味星蒌承气汤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对照组冶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④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加味星蒌承气汤加西医常规冶疗能有效改善痰热腑实证刑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该种作用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急性脑梗死偏瘫预后的影响,筛选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机。方法:1999-01/2004-06邢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发病72h内的脑卒中患者19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始发态介入组(n=65),2周介入组(n=65),4周介入组(n=65),在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的同时分别于始发态(发病72h内)、2,4周介入针灸治疗(上肢曲池、肩隅等,下肢环跳、阳陵泉等),连续治疗4周。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分别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评分越高效果越好。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82例患者(始发态介入组62例,2周介入组60例,4周介入组60例)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至治疗8周时,始发态和2周介入组均较4周介入组显著提高(81.07±13.40,77.54±13.17,69.01±15.68,q=12.28,8.76,P<0.01),且始发态介入组还明显高于2周介入组(q=3.60,P<0.05),但3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40.17±15.43,39.75±16.04,40.22±14.75,F=40.97,P<0.01)。②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至治疗8周时,始发态和2周介入组均较4周介入组显著提高(81.30±17.34,79.47±12.54,70.17±14.56,q=12.48,10.72,P<0.01),但前2组比较无差异(q=2.11,P>0.05),3组与治疗前比评分均显著提高(34.82±  相似文献   

7.
脑超声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红  谢刚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80-1981
应用脑超声治疗脑梗死144例,观察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变,并与158例不接受该治疗的患对照。治疗1个月后发现接受脑超声治疗总有效率93.1%,优于治疗组82.9%(x^2=7.21,P<0.01)。证明超声辅助治疗脑梗死偏瘫患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具有无痛苦、无损伤、对中枢神经进行直接治疗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脑梗死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背景:脑梗死发生后直接观察梗死区微血管灌注状态是评价治疗效果的最直接证据:目的:动态观察针刺后大鼠脑缺血区流质、流场的变化,定性、定量地分析软脑膜缺血区微血管的状态及其所伴随的血细胞的流速及流态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材料:实验于2000—05/09在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雌性2月龄Wistar大鼠120只,单纯随机分为针刺组36只,模型组36只,假手术组36只,正常组12只.前3组又按拟观察时段的要求分3,6.24h组,每组12只。方法:针刺组、模型组动物经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用开颅热凝阻断法行大脑中动脉阻塞术。假手术组经麻醉,开颅等手术过程,但不阻断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针刺组于大脑中动脉阻塞术60min后,在人中、内关穴区施加针法:先剌双侧内关,接电针仪,疏密波、频率4~10Hz,强度0.4V,持续刺激5min。继续针刺人中,施雀啄手法强刺激10下。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经抓取、固定过程,但不针刺。采用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结合显微录像系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动态定量地观察了针刺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后3,6,24h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密度、血流速度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段软脑膜微血管的形态.密度、血流状况.以及注入荧光剂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周围脑组织状况:②定量测量各组大鼠不同时段梗死区微血管密度、血流速度。结果:1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各时段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差.组织渗出荧光多,针刺组明显好于模型组。②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针刺组3,6,24h时段明显高于模型组[(6.92&;#177;0.42).(3.25&;#177;0.52)根/视野;(7.61&;#177;0.51).(3.68&;#177;0.32)根/视野;(8.24&;#177;0.72).(5.49&;#177;1.2)根/视野.q=5.02~13.84,P〈0.01]。⑧软脑膜微动物白细胞速度: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针刺组3,6,24h时段明显高于模型组[(119.3&;#177;3.58),(600&;#177;261)μm/s:(1112&;#177;267),(517&;#177;115)μm/s,(1766&;#177;293),(611&;#177;291)μm/s.q=4.60~8.28,P〈0.01],结论:在脑梗死早期,缺血区动.静脉、毛细血管断流现象严重,开放的血管数目少,流速减慢.脑灌注不良:针刺可改善缺血区的灌注状态,使开放的血管数增多,血细胞流态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中医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5—09/2006—07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44~91岁,平均(72&;#177;10)岁。脑梗死急性期者24例,恢复期者41例,后遗症期者3例。患者口服补阳还五汤。同时进行康复训练。①补阳还五汤:由黄芪60~12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地龙10~15g,桃仁10g,红花5g,牛膝15g组成。加减法:气虚明显者加人参6~10g或党参15g;血瘀重者加三七3g;伴痰阻者加法夏10g,胆南星10g;伴肢体麻木、疼痛者加桂枝15g,鸡血藤30g;肢体拘急者加全蝎5~10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疗程30d。②康复治疗:进行定时更换体位、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次/d,60min/次,疗程30d。根据其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 结果:6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①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60.27&;#177;26.97比43.52&;#177;25.79,67.13&;#177;23.67比45.0&;#177;20.60,持9.97,9.02,P〈0.01)。②治疗效果:68例患者完全恢复者6例(8.8%,6/68),显效23例(33.8%,23/68),有效26例(38.2%,26/68),稍好8例(11.8%,8/68),无效5例(7.4%,5/68)。无恶化及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80.9%。 结论:康复训练配合补阳还五汤口服对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蓬  张谦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99-6999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病例1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风病症状积分.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功能巴氏指数(MBI)的统计,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有效率为9l%,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0%)(P&;lt;0.01),中风病症状积分,FMA和MBI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有利于肢体功能状态的改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玲  肖萍 《护理研究》2007,21(7):622-62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人3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加针灸治疗组(针灸组),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病人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针灸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及ADL评分均提高,而针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cerebral stoke,CS)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4例CS患者随机分为接受系统性康复治疗的对照组(62例)和给予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系统性康复治疗的联合组(6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icient scale,ND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和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NDS[(11.53±3.34)分、(19.07±6.11)分]均较治疗前[(26.72±7.13)分、(26.29±7.08)分]显著降低(P0.05);MBI[(63.85±9.21)分、(47.36±8.93)分]、LOTCA[(69.40±9.33)分、(60.53±8.95)分]、FMA[(69.40±9.33)分、(60.53±8.95)分]评分均较治疗前[(30.65±8.82)分、(31.04±8.86)分,(46.15±8.57)分、(46.48±8.60)分,(21.10±5.34)分、(21.69±5.38)分]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NDS、MBI、LOTCA、FMA评分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CS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提高ADL,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23);B组(n=21)和C组(n=20)。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运用经颅超声波治疗,超声强度为1.25W/cm2,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15次为 1疗程。中间休息3d,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B组患者每2日做1次经颅超声治疗,余同A组。3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分别将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和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C组患者相比较,P<0.01,A组患者比B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经颅超声治疗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入院的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加施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不同护理后的有效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CN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1);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CNS评分,有效的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临床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何凤翔  徐艳  谢文龙 《中国康复》2017,32(5):358-361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强化前馈控制的躯干训练。在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2组患儿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来评定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儿ADL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的BBS,GMFM,FMA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5)与针灸组(n=35)。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针灸组在此基础上施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针灸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治疗15、30 d时,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针灸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5、30 d时,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Vs、Vd、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I、R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针灸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0 d后,针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5.71%,高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豁痰息痉汤联合西药对脑梗死合并癫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合并癫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刺联合豁痰息痉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自评量表评分(SCL-90),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67%(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SCL-90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CL-90评分和NIH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合并癫痫患者,采用针刺、豁痰息痉汤联合西药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差异。 方法:2012—2014年住院介入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26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A组(≤54岁)、B组(55—64岁)、C组(65—74岁)、D组(75岁及以上),于康复治疗前和出院时,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对各年龄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和分析。 结果:D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I差值显著低于B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BI差值跟年龄呈线性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212);D组出院时NIHSS评分(NIHSS1)显著低于B、C组(P<0.05),BI日均改善率(|BI1-BI0|/介入时程)显著低于A、B组(P<0.05)。 结论:年龄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75岁以上高龄患者其功能恢复程度和速度均降低,而低于75岁者脑梗死急性期其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