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总穴歌》中"腰背委中求"指腰背部疾病选取委中穴来治疗。委中穴又名腘中、郄中和血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凉血泻热和舒筋活络的作用。委中穴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常用特效穴位之一,位于腘窝中央,腘横纹中点处,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现将"腰背委中求"学术理论源流探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腰背疾恙之治每每求取于委中穴,其效必应,此为前贤经验所得,明代医家徐凤据此撰歌赋曰:"腰背委中求"。笔者通过对中医学经络、脏腑及西医学解剖层次、血液成分等方面论述,为"腰背委中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其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医家对委中穴的运用包括针刺、灸法、穴位贴敷及注射等方式。以委中穴为基础并据证配穴施于患体,则其疾祛。笔者藉阐析"腰背委中求"古今之见解及基于委中穴之治疗方式,意在示人古今并重之要,在熟谙古籍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羽翼以现代科学技术佐证之、佐助之,以期委中穴用治腰痛病可广为医家所资鉴。  相似文献   

3.
委中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本文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探讨“腰背委中求”的立论机理,认为“腰背委中求”的现代立论依据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完善,临床对委中穴的应用尤其与腰背相关疾病的应用亦须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4.
针刺委中穴治疗肾绞痛3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秀华  张润民 《中国针灸》2004,24(8):549-549
笔者自2001年1月~2003年1月,采用针刺委中穴治疗肾绞痛34例,现介绍如下. 本组34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3小时,最长3天.34例均系泌尿系结石致肾绞痛,其中肾结石21例,膀胱结石9例,输尿管结石4例,均经腹部平片、B超或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刺委中穴对腰部好发部位疼痛的影响。方法;以3名有1a以上腰痛自觉症状的男生为对象,针刺委中穴,测试压痛阈值,皮肤电阻测定。结果:1)压痛阈值呈上升趋势。2)皮肤电阻电流下降。结论:针刺委中穴使各组压痛阈值上升,对慢性腰痛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求针刺委中穴对腰部好发部位疼痛的影响.方法以3名有1 a以上腰痛自觉症状的男生为对象,针刺委中穴,测试压痛阈值、皮肤电阻测定.结果1)压痛阈值呈上升趋势.2)皮肤电阻电流下降.结论针刺委中穴使各组压痛阈值上升,对慢性腰痛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四总穴中列缺、委中二穴作用的理解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蓓蕾 《西部中医药》2006,19(10):25-25
四总穴是前人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穴,其中"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的记载并非过时,只要充分理解和灵活应用,就能够在临床上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8.
“腰背委中求”语出“四总穴歌”。初录于明代针灸家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以后《类经图冀》、《针灸大成》等都相继载入。“腰背委中求”是指凡腰背病证,都可取委中治疗,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一、主治范围 1、腰背疼痛:《素问·刺腰痛论》说:“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  相似文献   

9.
使用血流成像技术对“腰背委中求”经典理论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委中等穴对腰部皮肤血流的影响,以验证"腰背委中求"的经典针灸理论。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成像仪对比观察40名受试者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前后腰部皮肤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及血流分布情况。将受试者腰部划分成整体区域和左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五个区域,以血流变化率为指标比较分析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对腰部体表血流改变的效应差异。结果: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后腰部整个区域的皮肤血流量与针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并持续至起针后12 min(P<0.05),针刺两穴的血流变化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针刺委中穴后,同侧腰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皮肤血流变化率显著高于针刺阳陵泉(P<0.05),其它区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委中穴对腰的特异性作用可体现在使针刺侧腰部膀胱经皮肤血流的升高上,这种效应有可能导致膀胱经循经低流阻通道阻力下降,疏通经络,产生"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赵坤珠 《河南中医》2002,22(6):79-80
活瘀止痛散是我院外科常用制剂 ,具有散瘀活血、舒筋通络、祛风止痛、消肿散结的功能。自 1984年以来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骨折后期治疗、肌肉痉挛、瘀斑、外伤性关节炎等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1 方药的制备及运用川芎、川牛膝、独活、乳香、没药各 10 g ,秦艽、生川乌、红花各 2 0 g ,艾叶、苏木各 30g ,紫参、桑枝各 4 0 g ,伸筋草 35 g等十几味中药。功效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应于外科跌打损伤之疼痛、关节炎疼痛、肌肉痉挛、瘀斑等病症。以上药物川芎酒炙 ,乳香、没药醋炙 ,其它切片 ,净选炮制合格 ,称量配齐后 ,粉碎过 80目…  相似文献   

12.
“腰背委中求”临床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维豪  范维铭 《中国针灸》1997,17(8):503-504
  相似文献   

13.
委中穴被历代医家作为治疗腰背部疾病的首选穴位之一,尤其是腰背部疼痛病症,其疗效显著。本文列举了委中穴用于治疗腰背部疼痛的两则医案,并引出其中医医理、解剖结构及现代研究,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经典用穴,该文从中医学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两个方面对腰背委中求理论的机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厘清委中穴与腰背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腰背委中求”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腰背委中求”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余维豪,范维铭,蔡虹,李瑞午(北京宣武医院理疗科,100053;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是中医针灸治疗疾病的常用口诀,尤其是“腰背委中求”在临床治疗慢性腰腿痛时具有明显的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静结合治疗方法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腰背筋膜炎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动静结合法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7d不同时间点的腰部疼痛、Barthel指数及SF-36调查量表评分变化,检测上述时间点两组患者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d、7d两个时间点腰部疼痛评分、Barthel指数、SF-36调查量表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检测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结合治疗方法可有效减轻腰背软组织的炎症反应,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背功能及健康状况,其疗效较综合治疗组明显;应重视动静结合理论在腰背筋膜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杜鑫 《天津中医药》2016,33(7):406-408
通过追本溯源,系统阐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内涵,并通过列举临床选取委中穴进行长期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局部损伤这一不良事件以及通过详细介绍委中穴局部解剖,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具体理论应用于临床针刺选取委中穴变通中,并且系统阐述避开委中穴而选取委中穴上2寸("委中上",同身寸)的原因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是当前针灸学科科研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以委中穴为例,从"腰背委中求"的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委中穴的效应体现以及生理效应机制、生理解剖机制和脑功能成像机制等相关机制研究方面阐述"腰背委中求"所体现的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从而为委中穴与腰背部的特异性联系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发表在《中国针灸》1997年第8期的《“腰背委中求”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一文,读后使人受益匪浅。笔者感到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使其更加完善。原作者采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委中进行示踪以证明“腰背委中求”的形态学依据。显然这是采用了正论的方法对此进行论证,得出了肯定的结果。但如果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其它穴位,如离脊椎比委中穴近的承扶、殷门,或离脊椎比委中远的承山进行注射示踪,其结果又如何呢?这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如果将示踪物注射到比离脊椎较委中远的承山穴或较委中近的承扶、殷门进行示踪时,也出现了与观察组一样的“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刺委中穴与药物治疗腰椎融合术后3月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融合术后3月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实验组以腰背委中求理论针刺双侧委中穴及肾俞穴。实验组含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5~76岁,平均(52.77±8.07)岁,病程(7.56±3.17)个月。对照组含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6~82岁,平均(53.27±7.31)岁,病程(6.98±3.56)个月。在两组患者治疗后5天、8天、14天行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5天、8天时实验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14天时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腰背委中求"针刺委中穴能有效改善腰椎术后残余腰背痛,短期疗效优于NSAIDs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